沈海燕
新课程提出了“回归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体现生活智慧”的理念,希望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生活,注重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将数学回归到幼儿生活中去,也能使幼儿数学教育具有更为丰富的源泉和內涵。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不同程度地利用幼儿身边含有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经验,使其为教学服务。我引导幼儿数数班上来了几个孩子,游戏时让幼儿按照玩具形状大小分类整理。做操时,让幼儿说说自己所处的位置。让幼儿记住家中的门牌号码、一家人的年龄、父母的电话、家具的形状、在家中的作息时间等。让幼儿留意马路上的车辆牌照、救护电话、红绿灯时间、商场里商品哪个便宜等。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挖掘幼儿生活中一切有利幼儿数学发展的因素、情景,及时进行随机教育,就能帮助幼儿轻松理解学习数学概念。
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1.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幼儿创设出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将数学目的渗透在生活情景之中,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如,在进行按图形逐级分类时,我运用了“图形宝宝上学去”的故事,请幼儿帮忙找位置。图片变成了宝宝,标记卡成了班牌、位置,通道变成上学路线,每级分类变成了找班级、找位置。抽象的分类要求转换成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比如,在复习10以内加减时,我就让幼儿自己决定带多少钱,然后带领幼儿来到超市,买什么,付多少,剩多少。其间有的幼儿奔来跑去换了十多样物品,还有的幼儿先看物品再选购,都反映了幼儿各自的思维特点和购物习惯。幼儿以其各自独特的个体在学习着数的加减,在体验着各自不同的购物经验与乐趣。
3.操作材料生活化
我们紧密联系生活,让幼儿操作练习时,选取生活中的实物,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场景中获取直接经验识。如,在学习测量时,我们提供书本、玩具等作为测量工具测量桌子、操场、幼儿身高。幼儿百玩不厌。这些材料比起教师精心制作的道具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起幼儿的兴趣。
三、让数学回归生活
1.学习内容的回归
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中数、量尽可能地变成幼儿熟悉的题材,用幼儿易于理解的来自生活中的道理去理解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幼儿为分玩具而发生争执。为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等分”学习。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和幼儿讨论:怎样分玩具才公平?幼儿通过日常的情绪体验,知道分得一样多就公平了。幼儿通过生活经验的迁移,很轻松地理解了等分就是每份一样多。教师又提出幼儿有什么办法能让“均分”速度加快,幼儿在多次尝试中探索出一个个轮流分、两个两个地分、估摸分等多种均分方法。学习内容的回归,使幼儿在生活中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学习经验的回归
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不断地巩固运用,才能转为幼儿自己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幼儿的学习运用创造条件,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得以回归。比如,幼儿掌握了测量的方法后,在“我长大了”这个活动中,让幼儿自己用尺、笔记录自己和同伴的生长情况。在这样的活动中融入了数数、统计等内容,既解决了幼儿主题活动中感兴趣的问题,又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数学就在幼儿身边。我们应该始终遵循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体味生活,从而使幼儿的生活和数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