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2014-02-10 13:11王海霞杨柳王小凤
会计之友 2014年4期
关键词:债务重组关联交易政府补助

王海霞+杨柳+王小凤

【摘 要】 上市公司在财务困境下被特别处理后,倾向于通过各种盈余管理手段来扭亏以避免退市。文章以上市十年、六年被特别处理、两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告的石岘纸业为例,分析了其多次利用债务重组、政府支持、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并揭示了公司利用这些手段的条件,为投资者厘清和洞悉这类公司提供借鉴,也对市场效率的提升提出思考。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政府补助; 债务重组; 关联交易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财务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我国,对于被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来说,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加强烈。因为按照我国《证券法》规定,当一家上市公司经审计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时,公司股票交易就会被特别处理(ST),连续三年亏损,将被直接退市并停止股票交易。所以这类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退市,便会通过盈余管理来调整利润。

盈余管理后的利润表往往呈现出“二一二”的循环模式,即公司在连续两个会计年度亏损的情况下第三年盈利,由于实际上并不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所以接着又会连续两年亏损,然后第三年再扭亏,如此反复。通过这样的操作,这类ST公司便可以成功保壳,但却降低了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会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相关利益;对资本市场来说,优胜劣汰的法则不能发挥作用,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

本文以上市十年、六年被特别处理、两度被实行退市风险警告的石岘纸业为例,揭示其保壳过程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及使用条件,为投资者厘清和洞悉这类公司提供警示案例,也对市场效率的提升提出思考。

二、案例分析——以石岘纸业为例

石岘纸业(即延边石岘白麓纸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东北地区大型的新闻纸生产企业。公司股票于2003年9月3日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交易。当时其第一大股东是吉林石岘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吉林石纸),持有57%股份;信达、华融、东方三家资产管理公司则共持有39.40%股份。由于连续两年亏损,2007年、2010年先后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后又于2012年实施破产重整计划。

(一)石岘纸业的财务状况简介

上市前2001年、2002年,石岘纸业的净利润分别为3 096万元、2 102万元。2001年,公司当时资产总额为5.6亿元,但开始投资建设一个高档新闻纸项目,项目金额为11.92亿元。为此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7.28亿元,从当地政府获得补助2亿元。上市时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2%。由此可见,公司上市前的财务状况并不乐观。

2005年,公司首次出现上市以来的年度巨额亏损,营业利润为-1.54亿元,净利润为-1.66亿元。此后,公司经营业绩逐年下滑,盈余管理的序幕也就此拉开。

图1显示,2005年和2006年、2008年和2009年,公司连续两年巨额亏损,但在2007年和2010年,在营业收入并未大幅上升、资产负债率高达75%和105%的情况下却都扭亏为盈,该公司利润波动呈现出明显的“二一二”模式,表明其为了避免退市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石岘纸业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1.利用债务重组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定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为债务重组。债务人应当将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超过清偿债务现金、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所转股份的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意味着债务重组的收益可以计入营业外收入。

由表1可以看到,石岘纸业在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亏损。如果到2007年底公司的净利润仍然为负值,必将面临退市的困境。石岘纸业选择了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年报中激增的营业外收入中3.35亿元便是债务重组获得的收益,重组协议的债权人是国家开发银行。公司向当地州政府暂借3亿元支付了部分贷款,剩余3.35亿元债务则得到了国开行的免除,由此公司即使在营业利润持续恶化的情况下,仍然在2007年一举扭亏为盈,最终保壳成功。但这些内容在年报中语焉不详,后在补充公告中才进行了具体披露。表1还显示,公司实际上从2007年起就从未中断过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特别是2012年通过债务重组获得了6亿多元的净利润,于2013年成功“去星摘帽”。不过并不是每一次重组都能给公司带来利润的显著改善。如2008年该公司获得债务重组利得7 300多万元,但即便如此,仍然没能改变当年巨亏的现实。

2.利用政府支持

除债务重组外,适时利用政府补助也是石岘纸业惯用的另一个管理盈余手段。通过报表披露的数据可以发现,公司能在2007年、2010年成功扭亏,与当地政府的补贴有重要的关系。2007年延边州财政局出资帮助公司偿还了国家开发银行的3亿元贷款和573万元利息,也正是政府的帮助才使得债务重组得以实施;2008年上半年,延边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豁免公司所欠借款利息856万元、延边财政局豁免了借给公司的借款1 887万元和3 495万元、延边州人民政府豁免了对公司借款所形成的利息1 060万元,这些债务重组利得全部计入了公司当期损益,公司随即在半年报中扭转亏损;2010年,公司再一次走到退市边缘,当年12月,公司收到图们市政府4 700多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并计入当期损益。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如果当年没有政府的这笔巨额补贴,石岘纸业是绝不可能实现扭亏的。可见,每当公司陷入危机时,政府都会施以援手。这种多年延续的模式使得企业在面对问题时会千方百计向政府寻租,而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真正改善管理、提升业绩。

3.利用关联交易

2012年石岘纸业破产重整前,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是吉林石纸。根据公司披露的年报,2002年5月9日公司与关联方吉林石纸签署了《生产服务协议》、《浆料及辅助材料供应协议》。但2006年报却显示“本年度公司无重大关联交易事项。”2007年披露了与关联方的交易金额,但没有披露占同类交易的比例;2008年披露了控股股东向公司提供运输、电仪维修等服务以及向控股股东销售材料、汽等商品,但比例难以辨别。2009年公司终止了与控股股东的协议,转而与延边石岘白麓纸业销售有限公司(简称延边纸业)签订了产品销售代理协议。而延边纸业与石岘纸业一样,都是吉林石纸的控股子公司。表2列示了2009—2012年石岘纸业对延边纸业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到,前三年的关联交易所占比例非常高,特别是2010年这一交易几乎占据了同类交易的全部,占当年营业收入的97%,尽管营业利润依然为负值即-4 863万元,但却是八年来最为乐观的一年,这对于当年实现扭亏有重要的影响。2012年陡然下降到26%,是因为破产重整后随着新的控股股东金诚实业的入主,公司终止了与延边纸业的销售协议。endprint

此外,公司的其他应付款项目自2007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着巨大余额,五年中仅这一项目占负债总额分别达51%、65%、62%、59%、59%。根据年报中时断时略的附注披露,其中包括与母公司吉林石纸的往来业务款以及向当地政府部门的一些借款,由于报告中相关信息的缺失和不连续,无法辨别其他应付款项目中巨额数字的具体情况。这个比例一直到2012年公司破产重整后才下降到2%左右。

(三)石岘纸业盈余管理成功的条件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在亏损年份,尤其是面临退市风险的2007年、2010年,多次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关联交易等手段成功调节了利润,特别是前两种手段直接决定着当年能否成功扭亏。多年来由于主营业务一直没有起色,如往常扭亏后一样,2011年依然出现了巨大的亏损额,资产负债率高达236%,公司于2012年进行了破产重整,仍然是依靠债务重组获得了巨大的账面收益。

石岘纸业之所以能成功运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保壳目的,主要是源于以下条件:

1.强大的政府背景

石岘纸业的主发起人是吉林石纸(即原石岘造纸厂),是国家大型制浆、造纸综合性企业。吉林石纸的实际控制人是延边国有资产经营总公司,该企业历来都是当地政府帮助和扶持的重要对象,因而也成为典型的债转股企业。石岘纸业作为国家控股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当地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对工商业欠发达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来说,在体现政绩、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无论是母公司吉林石纸,还是子公司石岘纸业,都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必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壁垒,为企业寻租、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公司从州政府及其各部门享受着补贴、低息借款、豁免债务、减免利息、税收优惠等多种照顾。在公司年报中,几乎每年都会提到“寻求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我公司尽快走出困境”之类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遇到问题向政府寻求帮助已经成为了公司的常态。相对于政府帮助,公司自身的营业收入却没有任何起色,从2005年的70 610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30 346万元,八年来主营业务呈现逐年萎缩的状态。

2.特殊的股东身份

从石岘纸业2003年上市时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信达、华融、东方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持有股份21.03%、11.42%、6.95%,之后三家公司持有的股份虽呈下降趋势,但一直都位列前十大股东。2006年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取代信达公司成为石岘纸业的第二大股东。这些金融机构的高管长期担任石岘纸业董事且均领取薪酬。具有金融背景的大股东无疑为石岘纸业与当地银行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寻求债务重组创造了条件,石岘纸业从当地银行也得到了短期借款长期占用、借新还旧、享受贴息政策等方面的关照。报表显示,到2011年底,公司近1.95亿元的短期贷款全部逾期,其中最长的已逾期5年之久,不过这些债务在2012年通过重整计划已全部清为零。多年来石岘纸业一直享受着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应该说与大股东的特殊身份有关,他们对于石岘纸业顺利推进债务重组、降低债务重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3.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

制度的规定对公司选择盈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将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政府补助直接列入当期收益,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来说,通过这样的手段能够立竿见影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中,并没有对扭亏后的利润中营业收入与营业外收入构成比例做出相关规定,所以公司就可以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通过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利润,即便营业利润较低也不会影响其免于退市的结果。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两度陷入退市风险的石岘纸业公司八年财务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其如何利用债务重组、政府支持、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成功保壳,并分析得出政府背景、股东的特殊身份以及当下的制度环境为公司多次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公司从2003年上市十年来,就是依靠这样的盈余管理在股票市场上才得以存在。这样的盈余管理也造就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批类似的“僵而不死”公司。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虽不是违法行为,但是ST公司为了扭亏为盈,盈余管理必然会粉饰财务报表,而实际的经营状况却没有改善。这样的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只会带来资本市场上投机情绪的蔓延以及市场效率的损失。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遏制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改进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在现行连续三年亏损即退市的制度下,还应通过增加一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来进行判断,不应该单纯地依赖净利润盈亏来衡量。比如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审计意见、盈余管理频率等指标也要纳入到退市指标体系中。相对严格的条件必然会降低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热情,也会使部分严重依赖盈余管理生存的ST公司退出股票市场,有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

(二)规范政府补助行为

政府补助使用不当,就成为上市公司保壳的工具。政府对公司过度的帮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就企业寻租的惰性。所以,应该严格规范政府补助金额的多少和补助的相应条件,完全公开对公司的补助金额,并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一般来说,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倾向于尽可能隐匿、筛选一些信息,增加使用者获得信息的难度。比如石岘纸业的官方网站竟然没有有关年报的只言片语,而从其他渠道又很难得到各年份年报的完整版。所以,应完善信息公开体系和加强监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S].2006.

[2] 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S].2012.

[3] 罗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2(10).

[4] 陈旭东.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09(8).endprint

此外,公司的其他应付款项目自2007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着巨大余额,五年中仅这一项目占负债总额分别达51%、65%、62%、59%、59%。根据年报中时断时略的附注披露,其中包括与母公司吉林石纸的往来业务款以及向当地政府部门的一些借款,由于报告中相关信息的缺失和不连续,无法辨别其他应付款项目中巨额数字的具体情况。这个比例一直到2012年公司破产重整后才下降到2%左右。

(三)石岘纸业盈余管理成功的条件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在亏损年份,尤其是面临退市风险的2007年、2010年,多次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关联交易等手段成功调节了利润,特别是前两种手段直接决定着当年能否成功扭亏。多年来由于主营业务一直没有起色,如往常扭亏后一样,2011年依然出现了巨大的亏损额,资产负债率高达236%,公司于2012年进行了破产重整,仍然是依靠债务重组获得了巨大的账面收益。

石岘纸业之所以能成功运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保壳目的,主要是源于以下条件:

1.强大的政府背景

石岘纸业的主发起人是吉林石纸(即原石岘造纸厂),是国家大型制浆、造纸综合性企业。吉林石纸的实际控制人是延边国有资产经营总公司,该企业历来都是当地政府帮助和扶持的重要对象,因而也成为典型的债转股企业。石岘纸业作为国家控股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当地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对工商业欠发达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来说,在体现政绩、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无论是母公司吉林石纸,还是子公司石岘纸业,都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必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壁垒,为企业寻租、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公司从州政府及其各部门享受着补贴、低息借款、豁免债务、减免利息、税收优惠等多种照顾。在公司年报中,几乎每年都会提到“寻求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我公司尽快走出困境”之类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遇到问题向政府寻求帮助已经成为了公司的常态。相对于政府帮助,公司自身的营业收入却没有任何起色,从2005年的70 610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30 346万元,八年来主营业务呈现逐年萎缩的状态。

2.特殊的股东身份

从石岘纸业2003年上市时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信达、华融、东方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持有股份21.03%、11.42%、6.95%,之后三家公司持有的股份虽呈下降趋势,但一直都位列前十大股东。2006年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取代信达公司成为石岘纸业的第二大股东。这些金融机构的高管长期担任石岘纸业董事且均领取薪酬。具有金融背景的大股东无疑为石岘纸业与当地银行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寻求债务重组创造了条件,石岘纸业从当地银行也得到了短期借款长期占用、借新还旧、享受贴息政策等方面的关照。报表显示,到2011年底,公司近1.95亿元的短期贷款全部逾期,其中最长的已逾期5年之久,不过这些债务在2012年通过重整计划已全部清为零。多年来石岘纸业一直享受着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应该说与大股东的特殊身份有关,他们对于石岘纸业顺利推进债务重组、降低债务重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3.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

制度的规定对公司选择盈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将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政府补助直接列入当期收益,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来说,通过这样的手段能够立竿见影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中,并没有对扭亏后的利润中营业收入与营业外收入构成比例做出相关规定,所以公司就可以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通过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利润,即便营业利润较低也不会影响其免于退市的结果。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两度陷入退市风险的石岘纸业公司八年财务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其如何利用债务重组、政府支持、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成功保壳,并分析得出政府背景、股东的特殊身份以及当下的制度环境为公司多次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公司从2003年上市十年来,就是依靠这样的盈余管理在股票市场上才得以存在。这样的盈余管理也造就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批类似的“僵而不死”公司。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虽不是违法行为,但是ST公司为了扭亏为盈,盈余管理必然会粉饰财务报表,而实际的经营状况却没有改善。这样的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只会带来资本市场上投机情绪的蔓延以及市场效率的损失。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遏制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改进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在现行连续三年亏损即退市的制度下,还应通过增加一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来进行判断,不应该单纯地依赖净利润盈亏来衡量。比如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审计意见、盈余管理频率等指标也要纳入到退市指标体系中。相对严格的条件必然会降低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热情,也会使部分严重依赖盈余管理生存的ST公司退出股票市场,有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

(二)规范政府补助行为

政府补助使用不当,就成为上市公司保壳的工具。政府对公司过度的帮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就企业寻租的惰性。所以,应该严格规范政府补助金额的多少和补助的相应条件,完全公开对公司的补助金额,并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一般来说,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倾向于尽可能隐匿、筛选一些信息,增加使用者获得信息的难度。比如石岘纸业的官方网站竟然没有有关年报的只言片语,而从其他渠道又很难得到各年份年报的完整版。所以,应完善信息公开体系和加强监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S].2006.

[2] 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S].2012.

[3] 罗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2(10).

[4] 陈旭东.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09(8).endprint

此外,公司的其他应付款项目自2007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着巨大余额,五年中仅这一项目占负债总额分别达51%、65%、62%、59%、59%。根据年报中时断时略的附注披露,其中包括与母公司吉林石纸的往来业务款以及向当地政府部门的一些借款,由于报告中相关信息的缺失和不连续,无法辨别其他应付款项目中巨额数字的具体情况。这个比例一直到2012年公司破产重整后才下降到2%左右。

(三)石岘纸业盈余管理成功的条件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公司在亏损年份,尤其是面临退市风险的2007年、2010年,多次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和关联交易等手段成功调节了利润,特别是前两种手段直接决定着当年能否成功扭亏。多年来由于主营业务一直没有起色,如往常扭亏后一样,2011年依然出现了巨大的亏损额,资产负债率高达236%,公司于2012年进行了破产重整,仍然是依靠债务重组获得了巨大的账面收益。

石岘纸业之所以能成功运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达到保壳目的,主要是源于以下条件:

1.强大的政府背景

石岘纸业的主发起人是吉林石纸(即原石岘造纸厂),是国家大型制浆、造纸综合性企业。吉林石纸的实际控制人是延边国有资产经营总公司,该企业历来都是当地政府帮助和扶持的重要对象,因而也成为典型的债转股企业。石岘纸业作为国家控股的大型工业企业及当地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对工商业欠发达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政府来说,在体现政绩、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无论是母公司吉林石纸,还是子公司石岘纸业,都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必将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壁垒,为企业寻租、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多年来公司从州政府及其各部门享受着补贴、低息借款、豁免债务、减免利息、税收优惠等多种照顾。在公司年报中,几乎每年都会提到“寻求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使我公司尽快走出困境”之类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司遇到问题向政府寻求帮助已经成为了公司的常态。相对于政府帮助,公司自身的营业收入却没有任何起色,从2005年的70 610万元下降到2012年的30 346万元,八年来主营业务呈现逐年萎缩的状态。

2.特殊的股东身份

从石岘纸业2003年上市时的股权结构可以看到,信达、华融、东方三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持有股份21.03%、11.42%、6.95%,之后三家公司持有的股份虽呈下降趋势,但一直都位列前十大股东。2006年建设银行吉林分行取代信达公司成为石岘纸业的第二大股东。这些金融机构的高管长期担任石岘纸业董事且均领取薪酬。具有金融背景的大股东无疑为石岘纸业与当地银行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寻求债务重组创造了条件,石岘纸业从当地银行也得到了短期借款长期占用、借新还旧、享受贴息政策等方面的关照。报表显示,到2011年底,公司近1.95亿元的短期贷款全部逾期,其中最长的已逾期5年之久,不过这些债务在2012年通过重整计划已全部清为零。多年来石岘纸业一直享受着债务重组带来的收益,应该说与大股东的特殊身份有关,他们对于石岘纸业顺利推进债务重组、降低债务重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3.相对宽松的制度环境

制度的规定对公司选择盈管理手段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我国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将在债务重组中获得的收益、政府补助直接列入当期收益,这就为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特别是对于面临退市风险的ST公司来说,通过这样的手段能够立竿见影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而另一方面,证券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退市标准中,并没有对扭亏后的利润中营业收入与营业外收入构成比例做出相关规定,所以公司就可以利用债务重组、政府补助等通过营业外收入来调节利润,即便营业利润较低也不会影响其免于退市的结果。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两度陷入退市风险的石岘纸业公司八年财务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其如何利用债务重组、政府支持、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成功保壳,并分析得出政府背景、股东的特殊身份以及当下的制度环境为公司多次进行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公司从2003年上市十年来,就是依靠这样的盈余管理在股票市场上才得以存在。这样的盈余管理也造就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批类似的“僵而不死”公司。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下进行盈余管理操作虽不是违法行为,但是ST公司为了扭亏为盈,盈余管理必然会粉饰财务报表,而实际的经营状况却没有改善。这样的公司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投资价值,只会带来资本市场上投机情绪的蔓延以及市场效率的损失。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遏制ST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一)改进上市公司退市机制

在现行连续三年亏损即退市的制度下,还应通过增加一些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来进行判断,不应该单纯地依赖净利润盈亏来衡量。比如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审计意见、盈余管理频率等指标也要纳入到退市指标体系中。相对严格的条件必然会降低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热情,也会使部分严重依赖盈余管理生存的ST公司退出股票市场,有助于市场效率的提升。

(二)规范政府补助行为

政府补助使用不当,就成为上市公司保壳的工具。政府对公司过度的帮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就企业寻租的惰性。所以,应该严格规范政府补助金额的多少和补助的相应条件,完全公开对公司的补助金额,并要求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充分披露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和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加强信息披露监管

一般来说,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倾向于尽可能隐匿、筛选一些信息,增加使用者获得信息的难度。比如石岘纸业的官方网站竟然没有有关年报的只言片语,而从其他渠道又很难得到各年份年报的完整版。所以,应完善信息公开体系和加强监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S].2006.

[2] 上海证券交易所.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S].2012.

[3] 罗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探析[J].现代商业,2012(10).

[4] 陈旭东.盈余管理、盈余操纵与盈余质量评价[J].会计之友,200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债务重组关联交易政府补助
债务重组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关联交易审计思路
浅析关联交易抵销系统在大型企业集团的探索与应用
文化企业的融资特点及方式研究
政府补助审计中政府审计的定位研究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债务重组及其会计问题的探讨
债务重组在st上市公司的应用
小微企业在成长期最容易忽略的8个财务管理问题
政府补助与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