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年 红灯万盏人千叠

2014-02-10 22:35
旅游世界 2014年2期
关键词:海椒糍粑土家

土家族是重庆最大的少数民族,在重庆东南部地区,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这个春节,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下土家年的别样魅力!

赶着过年去

“赶年”,顾名思义,有赶着过年之意。 土家族过年,普遍比汉族提前一天,即大月过腊月二十九日,小月过腊月二十八日。据传,土家“赶年”的由来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54年,年关将临,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为了抵抗侵略,朝廷决定增调土家兵助歼入侵之敌,限期于腊月三十日启程,不得违误。为叙离别之情,整装待发的土家族将士们决定提前一天过年,然后赶赴前线。英勇顽强的土家士兵在与敌军交战中首战告捷,后又屡挫倭寇,立下大功。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一爱国业绩,决定每年提前过年,世代相传成俗。

土家族的赶年习俗很多都来源于旧时作战习惯。“过赶年”这天,家家户户的神龛上、大门上、堂屋中柱上要插上些梅花枝、柏树枝,据说也是沿于出征抗倭时官兵人多,过年没那么大没那么多的房间做餐厅,只好随地在梅树园或柏树林中就餐。有的地方“过赶年”还要“保密”,在室内悄悄杀猪。团年就餐时,也只在桌子三方坐人,而将下方空着不坐人,其用意也就是便于观察门外是否有“敌情”。

酉阳摆手舞 秀山花灯调

吃完团年饭,土家人会在村寨的火塘里烧上一个大柴蔸,这大柴蔸被称为“年火蔸”。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如果你有机会跟土家人一起过赶年,一定会被现场红火欢快的气氛所感染,情不自禁地与村民一起跳上一段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舞蹈,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起源于远古,盛行于明清。清代有诗云“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刚劲有力,节奏鲜明。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岩鹰展翅”;有表现农活的“挖土”,“种苞谷”;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粑粑”,“擦背”;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摆手舞之乡”。摆手舞以其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以及质朴、粗犷、自然、厚重之美赢得了“东方迪斯科”的美誉。

除了酉阳的摆手舞,秀山的花灯调也是不可不提。每年正月初三到十五,秀山的土家人自发组成花灯队,人们提着花灯,走家串寨,敲锣打鼓,拜年纳福。过年期间走在土家村寨中,到处都弥漫着祥和喜庆的气氛。

秀山花灯是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遗产,是集宗教、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其中花灯调《共杨扁担》蜚声海内外。花灯戏很注重舞蹈,其舞蹈的基本动律特征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看花灯舞就是看是否“崴得团”,也就是看腰、胯的扭动幅度是否大,是否灵活协调。而尤为重要的是体态自然,脚形不绷不勾,自然抬起,悠出;手的姿态要随脚步自然摆动,像柳条飘舞,在动态中极尽轻柔自然。

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

土家族过年,少不了穿上他们传统的民族服饰庆祝。这些民族服饰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红”。改土归流后,受汉族影响,土家人的服饰有色必有红,无红不成喜。不论男女老幼,衣服上必带红色。从衣着形式看,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不如苗族的银饰,一般不会占据太显眼的部分。土家族男子则多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主要注重的是鞋帽。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子前额用金银打就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帽顶两侧是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祟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既可避邪壮威,又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

年节美食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土家人就开始为年夜饭做准备了。颇有重庆地方特色的土家年菜当属扣肉和灌海椒。扣肉是用小米或米粉子裹的坨子肉上锅蒸熟而成,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狠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生活困难,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除了扣肉、灌海椒,土家族过年还要打年粑、吃合菜。打年粑是将高粱、小米、糯米分别蒸熟,放在大木槽内,用事先做好的丁字形的木棒打烂,再做成直径约三寸、厚约两厘米的圆形小糍粑。糍粑是土家人过年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土家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向前”的民谚。糍粑吃法多样,最简单的是用炭火烧烤熟后包白糖或腌菜吃;还可以用油炸了再加作料回锅炒着吃;比较正式的吃法则是把糍粑切成小方块与米酒一起煮来吃,酒香混合着浓郁的米香,让人胃口大开。吃完糍粑,再来一碗合菜才圆满!合菜又称“贺菜”,土家人把肉丝、萝丝、白菜、海带、粉丝、猪杂等煮在一起,合菜上桌后,人人必吃它几口,取全家合乐,万事合顺之意。

土家人的风俗日历表

腊月二十四

土家的年是从这天开始的,传说这一天是老鼠嫁姑娘的日子,老鼠们都忙着自己的喜事去了,无暇顾及人,人们也乘机忙开了。土家族世代生活在大山里,这一天人们都会早早出门,走上十几里的上路到集市“赶场”,置办年货。男人女人们穿上新衣服,女人背上背篓,男人背个“满期儿”(类似背篓,但比背篓细,更结实)或“弯架子”(用来背重物的农具),将过年要用的鞭炮、烟花、年画、对联、水果糕点等用品买回家。腊月二十四以后是女人们最忙碌的日子,男人们只要将过年要烧的柴火锯好,将过年要吃的猪肉烧好就万事大吉了,可以消消停停地去休息。

腊月二十五

打糍粑,它是土家人过年和拜年时必备的食物和礼品。土家人把打糍粑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认为要是哪家不打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糍粑成形后放几日晾干,然后用冷水泡着,隔几天换一次水,能保存到来年三四月份。现在大都用机器加工了,方便快捷。

腊月二十六

推汤圆,将糯米对上少量的粘米(全是糯米就推不动磨)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上半天,然后用石磨成米浆(要稀一点,米才能磨得细,做出的汤圆才好吃),磨好后用包袱装好,吊起来将水分沥干,就可以做汤圆了。

腊月二十七

磨豆腐。人们将泡好的黄豆磨成豆浆,然后放在锅里煮,此时要放适量的碱。豆腐是不能长时间存放的,常常将磨好的豆腐用水泡上几块,再将剩余的有篓子放在火炉上炕干,做成豆腐干。

腊月二十八

吃食基本都准备好了,下面将进行一件更重要的工作,“打扬尘”(即清洁大扫除)。到竹园里砍几根细小轻便的竹子,捆扎在一起,开始清扫房间里面的灰尘杂物,以便“除旧迎新”。打完“扬尘”后就要清理房间,打扫地面,擦拭家具。到了晚上就要“洗邋遢”了,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这天沐浴,将就一年的污秽洗掉,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男人们还要在这一天理发,过年以后是不准理发的。

腊月二十九

人们就开始为团年饭准备了。土家人多住在山里,兄弟分家之后也相聚不远,基本上一个家族聚居一处,到了年关,各家准备团年饭,轮流到各家团年。稀稀疏疏的鞭炮声响起,年的味道从那升起的青烟处飘来。土家有一种“抢”着团年的习俗,也就是比着看谁家的鞭炮放得早、放的多、放得响、放的长。下午吃了年夜饭之后要“送亮”,这也是祭去世的祖宗和亲人。送亮一般都只送四代以内的直亲,所有的亲戚要给新亡的人“拜新年”(到坟前祭拜),一般是在过年之后。晚上要给亡人烧纸钱,让他们在那边也过个丰盛的年。

腊月三十

土家族人在农历大年三十晚上是不睡觉的,要“守岁”。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摆龙门阵,我们称之为“摆场”。火炉中的火也有讲究,要放一根主柴,这是最大最粗的一根柴,往往能烧几天,再围着它放小柴。年三十的火要烧得越旺越好,火势旺来年的运头才旺。

晚上要吃宵夜,人们将做好的“醪糟”(米酒,但比米酒浓)端出来,放进“炉锅”中煮沸,将汤圆或糍粑投进去,等到汤圆或糍粑浮起的时候就可以吃了,有“甜蜜和团圆”的意思。零时整的时候,一家人到院子里“放天星”,将年前买回的烟花爆竹在院子里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此时所有的人都必须在家。

大年初一

要拜年,“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一早上都到父母家拜年,拜完年之后才到丈人家去。土家人拜丈人也是很讲究的,天刚亮,一家人开始收拾,穿戴一新,用竹背篓装好拜年的礼物,至少包括一只“长蹄子”(即猪后腿),此外还有糍粑、烟酒等东西,然后到孩子的“嘎嘎”(外婆)家去拜年。一般要到“嘎嘎”家里完两三天,回来之后再到其他亲戚家拜年,拜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十五过后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开始为新一年的农活做准备。

猜你喜欢
海椒糍粑土家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乡村振兴企业产品展示:渣海椒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做糍粑
土家摔碗酒
二十八,打糍粑
打糍粑
土家美
海椒在川菜中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