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030]
自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将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内容之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便逐渐引起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随后,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系”。总之,社会管理创新在实务方面的需求和发展,也推动了理论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社会管理是个永恒的社会热点议题与社会难题,
下至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与个人福利,上至民族昌盛与国家安危,无不牵涉社会管理问题[1]。在中国传统行政观念中,社会管理被理解为“官”对“民”的控制关系,因此是一种强制型管理、高压式管理[2]。在西方,社会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按现代性标准对人进行的“规训”过程和“文明的进程”,即其宗旨是在保障个人自由和维护社会秩序之间取得适度平衡[3]。虽然中西方学者对与社会管理相关的社会控制、社会治理、社会自治、政府管理等方面的论述早已有之,但是从中国知网(CNKI)检索到的数据来看,直到20世纪末我国才有学者首次提出社会管理创新这一理念。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的李慧敏在1999年第9期的《航天工业管理》上发表《知识经济呼唤组织创新》一文,其核心观点是“组织创新是知识经济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之一”。虽然该文主要论述的是组织创新的必要性及实施过程,但从文献研究的角度看却是首提“社会管理创新”的开山之作。而第一篇明确以“社会管理创新”为题名的是时任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陈福今发表在2005年第3期《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上的名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论文。
社会管理创新在管理理念上要求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要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4]。虽然这一提法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同,但学界并没有就此止步。近年来各类期刊上发表篇名含有“社会管理创新”或“创新社会管理”的论文已达3184篇(截止2013年3月20日20:30)。卷帙浩繁的文献足以证明实务界和学界普遍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然而是哪些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从哪些维度研究?研究质量如何?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却很少有学者进行探究。因此,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旨趣展开了研究,希望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科学的分析给出一个精准的判断,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搭建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梁。
克雷斯威尔认为研究的三要素包括研究的知识观(认识论),研究策略以及具体研究方法[5]。据此,研究设计是指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规划,制定出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研究的最佳途径,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它包括确定研究主题,选择样本来源,设计研究指标,以及甄别研究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本文的研究主题即目的就是要回答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国知网上的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作为文献分析来源,检索学科范围为所有学科。之所以将期刊来源限定为CSSCI期刊,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不限定来源所检索到的文献高达3184篇,要对这一数量庞大的样本进行分析无论在时间和精力上,还是在可行性上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在当下中国CSSCI期刊所刊载的文章一般都出自于研究层次较高的学者,其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质量也相对较高,具有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且论文数量较少,便于进行统计分析。按上述要求以篇名为“社会管理创新”或“创新社会管理”进行高级精确检索,共检索到245篇文章,剔除与主题无关的新闻报道、会议通知和涉密资料等非学术性文章,最终筛选出231篇论文作为本文分析评价的样本。选择以“篇名”而非以“主题”和“关键词”来检索,可能会遗漏一些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的文章,但是检索出的结果却更精准,更便于统计和分析。
因为社会管理职能是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的,故将2003年作为文献检索和分析的起点,选取的时间段为2003~2012年,刚好10年时间。
表1 社会管理创新论文的时间分布表(N=231)
从表1可知,虽然我国在2002年就提出了社会管理是政府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但是直到2005年才有学者关注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而这种研究数量较少的局面直到2010年才有所改观。2010年之前论文数量总计8篇,占论文总数的3.46%,2010年之后(包括2010年)论文总数为223篇,占论文总量的96.54%。2010年以来论文发表的井喷态势,究其原因与党中央和中央政法委日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举措密不可分。而在2012年达到顶峰,是因为在2011年中央党校召开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社会管理创新发表了重要讲话,从而使政界和学界掀起了“社会管理创新热”浪潮。从逐年增长的论文发表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间“社会管理创新”仍然是实务界和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指标
本文主要考察是谁在作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研究什么内容?研究质量如何?因此,需要对研究群体、研究内容和研究质量这三个概念进行操作化或指标化。
1.谁在作研究?本文选择论文作者、作者单位、学术职称三个指标来进行考察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群体。
(1)论文作者。主要目的是考察作者的发文情况,以期探索是否形成了专家型的学者。
(2)作者单位。为了便于统计,本文将作者所属单位分为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党校/行政学院、司法机关、科研机构(包含各级政府社科院)和其他部门等六个不同的部类。
(3)学术职称。本文将学术职称分为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讲师/博士(含博士后和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士生及以下这5个层次。
2.从什么维度研究?主要考察学界目前从什么维度研究社会管理创新,本文拟选择研究层次、学科分类这两个指标来考察。
(1)研究层次。按照中国知网自动的分类将研究层次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两层。
(2)学科分类。其目的考察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可以从哪些学科进行研究,从而判断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本文按照研究内容、作者专业背景和所发表期刊的性质进行区分,将其分为行政管理(涵盖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政治学(包括中国政治及国际政治、政党与群众组织、中国共产党)、社会学及统计学、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涵盖了诉讼法与司法制度、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法理法史、公安、刑法、民商法等)、经济学(包括农业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贸易经济、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投资、财政与税收、企业经济等)、新闻传播及其他(心理学、计算机和教育等)共8个大类。
3.研究质量如何?对研究质量的测量主要是采用文章被引频次和参考文献的多少这两个指标。
(1)被引频次。被引频次是指文章被引用的次数。一般来讲,被引频次越高的文章越能得到学界的认同,它的研究质量和重要程度也就越高。
(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的资料来源,它是衡量研究者借鉴采用他人观点多少以及学术是否严谨规范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指标。
(三)研究方法
因为本研究主要是致力于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所以研究方法就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它是对被记载下来的人类传播媒介包括书籍、杂志、网页、诗歌、报纸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说明社会结构及文化变迁。它是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6]。具体到本研究中它主要包括两个环节:文献计量和文献分析。
1.文献计量。对231篇来自CSSCI的文献进行认真核实,按照“论文作者、作者单位、学术职称、研究层次、学科分类、参考文献、被引频次”等7个方面分类统计,并从量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便为研究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准确详实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以文章的篇名、关键词、主题词等核心词汇为基准,并择要阅览全文,以词频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内容和变化趋势。
(一)谁在做研究?
梳理目前学术界中有哪些学者正在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不仅可以知道哪些学者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还可以通过统计作者单位知道哪些机构在这方面走在前列。
1.论文作者分析。通过检索,除去敏感性较强的政府官员,发现有12位学者发表了2篇或2篇以上的文章,发文最多的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刘旺洪教授,他总计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3篇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文章。发文2篇的学者分别是:魏礼群,王勇,丁元竹,卢文刚,赵连章,童潇,张卫,李增元,石国亮,王勇,周航。而其余学者仅发表1篇文章。在发文2篇及以上作者中,刘旺洪、魏礼群和丁元竹等学者近年来还发表了篇名虽然没有包含“社会管理创新”但是包含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关键词的一系列文章,这说明这些学者已在社会管理创新领域取得了比较丰厚的成果,专家型的学者开始形成。
2.作者单位分析。通过统计第一作者信息得出一共有129个单位发表了相关文章,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研究成果最丰富,过去几年里他们总计在CSSCI期刊上发表了10篇相关文章。其他发表了4篇以上的单位分别为:国家行政学院9篇,中共中央党校9篇,北京师范大学7篇,南京大学7篇,苏州大学6篇,南京师范大学5篇,华中师范大学5篇,复旦大学4篇,中国政法大学4篇,江苏省社会科学院4篇,吉林大学4篇。这12个单位共发表了80篇论文,且这些发文较多的单位均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较高的建树,尤其是它们的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国家行政学院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之外,其余单位均设有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科博士点,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从事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231篇文献的作者所属单位进行分类,他们的单位构成如图1所示:
图1 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图
显而易见,高等院校的作者是社会管理创新领域研究的主力军,他们总共发表了129篇文章,占了总数的56%。根据上文对发表了4篇以上论文作者单位的统计,发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高校共发表了52篇论文,占高校系统发文总量的40.31%。政府部门和党校/行政学院的学者均发表了28篇文章,占总数的12%,并列第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及江苏社会科学院三个单位总计发表了22篇文章,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发文总量的78.57%。这12个发表了4篇以上论文的单位仅占单位总数的9.09%,而他们共同发表的80篇论文却占论文总量的34.63%。因此可以推论出:在发表论文数量上,不到1/10的研究单位却做出了略大于1/3的贡献,表明主要的学术群体已经开始形成。
从图1可知,司法机关的作者总计发表了7篇文章,仅占总数的3%。而这一研究发现与徐镇强认为“公检法系统的作者占总数的52.7%,他们是该领域研究的主力军”[7]存在很大的反差。然而仔细推敲两者的样本文章却发现并不矛盾。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样本选取的时间段不同,徐镇强学者检索的时间段是2004~2010年,而本文检索的时间段是2003~2012年;二是样本选取的范围不同,然而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徐镇强选择的样本是来源于所有期刊的文章,但本文却限定了严格的范围,仅检索来源于对文章有较强理论性要求的CSSCI期刊。然而,公检法系统的作者更多地是从实务工作的角度来论述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故他们的文章被CSSCI期刊所刊用的可能性较小,很多也就不在本文的样本范围之列。
3.学术职称分析。学术职称是衡量学者学术水平和学术成就的重要指标。在231篇样本文章中,标明第一作者学术职称的有173篇,各职称的发文量和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作者的学术职称表
从表2可知,在5个层级的学术职称中,拥有教授职称的学者发文最多,共发表了98篇,占到发文总量的56.65%,其次是副教授,他们共发文36篇,占发文总量的20.81%,接下来分别是讲师、博士生和硕士生及以下。显而易见,随着学术职称的逐级下降,发文量也随之减少。因此可以推断:教授和副教授是从事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力军,他们能够生产更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也佐证了学术职称是考查一个学者能否在CSSCI期刊上发文的关键指标。
(二)研究维度的测量评估
1.研究层次。本文将研究层次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政策应用研究两类。基础理论研究是从一定的理论角度对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说理性,比如《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刘旺洪,2011)、《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杨建顺,2011)。相反,政策性研究则主要从政府层面思考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对策性,比如《社区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与和谐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蓝志勇,李东泉,2011)、《“十二五”时期广东顺德社会管理创新战略》(卢文刚,2011)。然而要仔细区分两者的界限并不容易,本文只是按照检索的结果力图将它们区分清楚。
表3 论文研究层次表
从表3可知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类型来看,基础理论研究居多,共有175篇,占总量的75.76%。根据近三年的趋势来看,基础理论研究类的文章增长迅速,这说明学术界对其研究日趋重视,研究成果也更加丰硕。但是实践政策型的研究的增幅却相对缓慢,尤其是2012年的实践政策类文章增长率为零。因此,有两个可能的结论可以被推断出:要么是政策应用类的社会管理创新不能激发学者的研究兴趣,导致文章数量总体偏少;要么是政策应用类的文章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导致研究质量偏低,被CSSCI期刊所刊用的几率小。
2.研究学科分布。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政治学、行政学、法学、社会学等都试图从本学科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模式对其进行研究。由于许多研究还涉及到交叉学科,因此要准确区分每一篇论文属于哪一个学科是非常困难的,本文却试图做到这一点。具体学科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发表论文学科分布的数量和比例表
如上表所示,对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最多的学科是行政管理学,它共发表了84篇文章,占总数的36.36%。法学和政治学大致相同,各自发文45篇和46篇。这三个学科共发表了175篇文章,占总数的75.76%。可见,行政管理学、法学和政治学这三个学科是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学科和前沿阵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管理创新与这三个学科有较强的关联度,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自洽性。马全中认为从公共管理学视角研究社会管理创新主要是多中心治理理论,从政治哲学视角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理论,从法学视角主要是制度规范理论[8]。从社会学视角看,唐贤兴力图证明社会资本的缺失是引致社会冲突的主要因素。因此,作为化解社会冲突的一种制度,社会管理创新应该致力于培养社会资本作为逻辑起点[9]。黄建洪认为创新社会管理需要认真对待公民权利,引导社会自主成长并促进社会的自主性管理[10]。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分析,石英将社会管理创新分为强化公共服务,实施民生工程的器物层面,扩大社会参与,建设社会组织的制度层面以及调整社会心态,恢复社会信任的精神层面[11]。当然也有学者从新闻传播、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研究社会管理创新,但只是零星的,还不能构成研究的主流群体。
(三)研究质量如何?
判断研究质量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分析文章的被引频次和参考文献条数来进行。
1.被引频次。在分析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梳理这些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能够快速把握主流观点和研究热点。通过检索发现,总计有12篇文章被引次数超过了10次,具体如表5所示:
表5 超过10次被引的文章列表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被引频次位居前4位的文章都是来源于中共中央委员会举办的《求是》杂志,其刊载的文章一般源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稿和撰文,虽称不上纯粹的学术文章,但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政策性,因此被学界引用的频次仍然位列前茅。被引次数第5位的是《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一文,其被引次数为31次。此文被引频次之所以位于所有学术文章之首,可能与三方面原因有关:一是该文质量高,系教育部重大社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且发表在权威杂志《政治学研究》上;二是该文发表的时间为2009年4月,因为时间较早,所以就充当了原始文献的角色;三是该文的第一作者潘小娟系中国当代行政学研究领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建构》一文因为对社会管理创新从理论视角、总体思路和体系路径这几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故被引用的频率也较高。以上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章是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核心文献,其提供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然而,大部分论文的被引频次较少,甚至没有被引,这说明大部分论文得不到学界的关注。
2.参考文献分析。参考文献是衡量研究者引用他人观点、与学界进行对话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评价论文质量和水平的相关指标。去掉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17篇文章,余下214篇的参考文献情况如下图6所示:
图2 参考文献引用条数分布表
通过图2可知,在214篇文章中有29篇没有标注参考文献,占了总量的13.55%。参考了1~5条文献的文章数为52,所占比例最高,占到总量的24.30%。可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不够的,正如何艳玲所言:“一般而言,除非大师开山之作,任何企图对学科知识增长的学术研究必定是立足于在他人理论基础上所进行的拓展。缺乏文献评论或引用,必然造成重复研究,并导致行政学研究成果整体累积性不强”[12]。参考文献为6~10条和11~15条的文章数为48和45,分别占到总量的22.43%和21.03%。而参考文献在16条以上的文章急剧减少。在16~20条的文章数为16,占总量的7.48%。参考文献在21条以上的文章数就更少了,总计才24篇,其中在21~25条和在26条以上的文章数分别为12篇,占总量的5.61%。可见,参考文献在6条以上的文章随着参考文献条数递增,文章的篇数也随之减少。根据统计,引用文献最多的文章是苏州大学的黄建洪副教授发表在2012年第10期的《社会科学》杂志上名为《自主性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引导性议题》,该文的参考文献数量为35篇。总体而言,从引用参考文献的条数来看,我国学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层次不齐,大多数研究较少与已有研究进行理论对话,甚至一部分研究陷入自说自话的境地,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社会管理的实质就是公共治理,它不能依靠党和政府包揽,需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媒体、民众的合作联动[13]。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它包含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技术创新[14]。通过上述7个图表的描述和解释,我们可以总结出10年来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轨迹,从而能够对开篇所提出的三个问题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第一,研究作者。虽然很多学者都发表了与社会管理创新相关的学术文章,但是发表了较多相关论文的专家型的学者仍然较少。高校和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是从事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的主要阵地,但是论文作者所属单位分布极不平衡,不到总数1/10的单位却贡献了略大于1/3总篇数的文章。此外,随着学术职称的逐次降低,发文量也依次减少。教授是发文的主力军,他们的贡献率大于1/2。
第二,研究维度。在研究层次上,学者们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而实践政策类研究却不够。在学科分布上,有多个学科均对社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过研究,但是行政管理学、法学、政治学是研究的主要学科,它们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社会管理不仅是单一或少数几个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关注的学术旨趣,不仅可以作为理论范畴,还可以作为实践导向型的政策和举措。因此,学者们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政策应用类研究,因为社会管理的核心使命是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角度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此外还应该加强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新闻传播学等视角对社会管理创新进行研究。
第三,研究质量。从文章被引频次来看,虽然出现了少数几篇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但是大部分论文被引频次较低,得不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从参考文献条数来看,参考文献在10条以下的论文数近70%,论文质量堪忧。学术研究活动作为一项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事业,不进行相应的文献综述和分析,便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最终的成果也只能是低层次的。此外,全景式地扫描样本文章,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应然导向的规范性研究,而实然取向的实证研究却严重短缺。但是规范研究也并不规范,基本上立足于概念解释和宏大叙事,大多数未能揭示真实的社会管理创新过程,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管理问题。因此,未来研究不仅应该注重标明文献引用,明确理论取向,还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注重运用科学方法和经验事实作支撑的实证研究。
[1]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J].管理世界, 2002(10): 26-36.
[2]包心鉴.当代中国:转型性社会发展与创新性社会管理[J].江汉论坛, 2012(5): 5-12.
[3]张旅平, 赵立玮.自由与秩序:西方社会管理思想的演进[J].社会学研究, 2012(3): 23-47.
[4]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 2010(20):8-13.
[5]约翰·W.克雷斯威尔.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6:3-4.
[6]风笑天.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第三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34-235.
[7]徐镇强, 何彩英.我国社会管理创新学术滞后探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5): 104-110.
[8]唐贤兴, 肖方仁.社会资本积累: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起点[J].学术界, 2012(4): 31-41.
[9 ]黄建洪.自主性管理:创新社会管理的引导性议题[J].社会科学, 2012(10): 88-96.
[10]石英.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野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维度[J].人文杂志, 2011(4): 1-4.
[11]马全中.社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12(5): 92-96.
[12]何艳玲.问题与方法:近十年来中国行政学研究评估(1995~2005)[J].政治学研究, 2007(1): 93-104.
[13]童星.社会管理的重点和本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2(4): 22-25.
[14]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1(1): 1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