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艳 宋彦宁 李仕明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类事件。不同的公共突发事件所呈现出的危急情势和损失、危害度不同,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应对,国家对其进行分类分级,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应急策略和措施。
目前较为权威的分类方式是依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及发生发展机理,将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四大类[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事故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后,按照其是否对社会的核心价值,社会正常生活、社会财富、人身安全等造成影响,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个级别:I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分别对应: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其危害性逐渐降低。
针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各学者对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胡宁生、薛澜等危机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应急管理经验,从理论上研究了关于公共危机事件的分类方法[2~3]。一些学者还从本学科或研究对象出发,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了分类,如王劲峰从应急管理的角度,遵循不同的突发事件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指标等,对突发事件进行细化[4]。赵举海认为,突发事件一般可分为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两大类,前者如山崩地震,后者如游行示威等[5]。袁辛奋、胡子林在宏观上将突发事件分为基本分类和非基本分类,指出科学的分类法对突发事件应对有指导意义[6]。杨静等针对突发事件处置前后的变化,从资源保障度、影响程度、时间等因素进行考虑,提出一种突发事件分类分级方法,目的是建立更加科学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7]。刘佳等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演化规律,结合事件处置中的情况,提出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要设置动态的分类分级以与掌握的信息量相对应,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动态模糊的分类分级模型,利用马尔科夫原理计算概率,并对决策结果进行检验[8]。蔡筱英等就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提出分类框架及分级指标,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力和严重性、可控制性和紧迫性等,再根据其具体的情况进行级别的进一步判定和划分[9]。吕欣驰对城市的火灾等级进行了划分和救援力量预案的编制[10]。这些学者,使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更加深入、详细和具有针对性,为本文的动态分类分级提供了研究基础。
突发事件的全面应对,必须依据其类型和应对等级,但不完全依赖固定的应对等级。目前的全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受网络舆情的影响,给现实生活中的应对带来应急物资、应急资金和应急人力各方面的调整,所以,全面解决突发事件,应该从网络和现实两个平台出发,缺一不可,否则容易出现恶性舆情信息蔓延,导致现实中更多的衍生事件产生。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舆情热度的突发事件动态分类分级方法,对网络舆情热度的构成和表现因素如热度分值、转折点、持续时间和舆情内容等进行分析,为突发事件的实时应对提供科学参考。
网络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舆情热度是现实中突发事件的发展状态的动态反映。根据2013年第31次互联网发展情况调查,在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11],我国网民已经进入持续稳定的增长期。同时,由于多媒体环境的发展,“三网合一”、“四屏合一”的信息传播局面已形成,各个类型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不同的平台发出,上网终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和便捷。现实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传播内容。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网络的普及,网民的增加,手机、IPAD等智能渠道的增加,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运用,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从发生后的几秒开始,都可以随时反映在网络舆情中。网民对其发生、发展和演化会非常关注,网络媒体和政府会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情况不断设置媒体议程和政策议程,网络舆情会随时反映突发事件的进展、人员伤害情况、物资供给情况、次生衍生事件、政府应对情况等,成为突发事件进程和应对的及时映射。
而且,因为网络舆情的互动性和匿名性,可以凸显很多社会矛盾,这些敏感话题又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突发事件的发展进行影响,可以预测突发事件下一个发展的爆发点,甚至直接导致现实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的次生事件和衍生事件,成为突发事件类型和级别发生变化的原因,这也导致了应急管理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成为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关注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可以分别由网络媒体的贡献、网民的贡献、事件本身等组成。对近年来发生的突发事件如“7·23动车事故”、“王家岭矿难”、“上海静安区大火”、“甘肃校车事故”、“曲靖铬污染”、“盈江5.8级地震”、“安徽蒙城霍乱”和“浙江衢州学生腹泻”等进行网络舆情热度的挖掘和分析,各案例的总热度值、案例的网络媒体数量的分布如图1所示,这些分布序列非常清楚地揭示了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波峰、波谷,演化和突变等,侧面说明了突发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的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是一个多指标评价问题,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每个因素不仅会对整个事件的分类分级有直接影响,而且,还要间接影响其他的因素,对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级等有多重影响。
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级是网络舆情热度的构成指标,但在具体的突发事件应对时,网络舆情热度是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考虑因素。此外,突发事件的类型本身是一个比较固定的指标,但因为突发事件的衍生性和次生性,该突发事件的类型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变的更复杂,可能会成为复合型或者侧重于其他类型。因此,类型也是一个动态的评价过程。如果单纯用一种类型的应对策略来进行应对类型复合的突发事件,则容易导致突发事件的应对没有针对性,会导致突发事件破坏性加大。
针对网络舆情监测平台提供的舆情监测情况,把网络舆情热度作为突发事件应对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科学的调整应对等级,如果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级本身很低,但因为网络舆情热度的增加,有引发次生和衍生灾害,或者,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中已经出现很敏感的主题,对网络舆情的热度、走势和发展态势进行评估,突发事件现实中的处置情况、资源配置情况获得最详细、最快捷、最基础的信息。
设定突发事件的类别或等级为D,影响类别或等级的各个因素为x,则类别或等级的评价模型为
其中x为网络舆情热度的各个影响因素。则在时间t0,各因素的状态为xn0,在时间t1,各个因素的状态会发生改变,如xn1,则该因素在时间t0到t1的状态发生的改变量为Δx,以此类推,在某一时间段内,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的的影响改变量为ΔD。每个△X都是该范围内很多子因素的变化的总和。
其中△D的构成首先基于各因素X的改变量Δx,此外,因为每个因素的改变对其他因素都有影响,设定其影响因子为 ,则ΔD的数值公式如下:
对△D即改变量进行判断,设定各级的改变量阈值为H,则如果△D小于H,则该阶段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类型不发生变化。如果△D大于或等于H,则该阶段该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类型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D是热度提升,可设其正值,则需判断发生的次生或衍生事件,调高应对等级或类型;如果△D是热度降低,设其为负值,则需可以适当应对等级,减少在网络舆情中的投入,如图2所示。
图2 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等级调整路线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评估必须注意动态性,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实时评估后的突发事件分类和分级,是与突发事件的实际进展状态相匹配。
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类分级调整,必须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因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可能随时对类型和级别进行调整,如果时间太频繁或调整不正确,反而会干扰突发事件的正常应对,给突发事件处置带来更多的障碍,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发生。
基于此,本文对影响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的重要影响因素网络舆情热度出发,以网络舆情热度的时间序列分布作为一个参考时间段,来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进行评估和调整。从网络舆情热度来作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的调整依据,在网络舆情热度中的影响因素△x包含网络舆情热度高低、网络舆情的转折点、高热度持续时间,舆情内容等。
(一)指标热度分值
对上述各个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分值(如设定该分值范围为[1-100])进行计算,并和应对等级直接进行链接。设网络舆情热度在I级[100~75]、II级[75~50]为高热度舆情,III级[50~25]、IV级[25~0]为相对低热度舆情,而突发事件应对等级的一级应对、二级应对为高应对等级,三级应对和四级应对为低应对等级,经过数据挖掘可以得出,案例的网络舆情热度和突发事件本身的应对等级存在一致或不一致的现象。
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等级和舆情热度不一致的现象,如果突发事件本身应对等级比较高,而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则说明该事件在处理过程中措施和方法都比较得当,没有引发其他的衍生和次生事件,本身的复杂性较低;如果突发事件本身的应对等级比较低,而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则说明该事件在处理过程中产生了次生、衍生和敏感性话题。对于这两种情况,就可以应该判断网络舆情热度出现不一致的因素,把网络舆情热度的不一致性和网络舆情热度在某一事件段内的变化△s作为考虑调整突发事件应对等级的因素。
(二)热度拐点
网络舆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舆情热度发生较大变动的时间点称为拐点。拐点是现实中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因素最集中的事件点或者出现衍生和次生事件的反映时间点。如“7·23动车事故”发生后,7月25日和26日,网民对“7·23”甬温线动车舆情事故关注开始迅速高涨,有关此次事故的各种舆情高速汇集,如动车事故是否与雷击有关、小伊伊是否存活及后遗症问题、埋车头事件等,网民的发帖量远远大于其他突发事件的发帖量等,加剧了应急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处理的复杂性,且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范围和拐点,这其中的拐点就是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应对等级调整判断的时间因素。
(三)持续时间
如果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热度一直比较高,则该突发事件的帖子在论坛或博客中的热点排行会持续保持比较高的位置,说明该突发事件一直处于公众舆情的关注中心,是该时间段内持续时间比较长,成为焦点,如在某一时间t0到t1等,该突发事件的帖子持续成为高危焦点,则△t= t1-t0也是进行突发事件应对等级调整所关注的依据。
(四)舆情内容
对于突发事件演化中出现的舆情内容和关键词,是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动态调整的依据。
在对网络舆情热度的转折点和持续时间进行关注的时候,还应对网络舆情发帖量和回帖量的内容进行关注,根据内容提取关键词和主题,就可以获得该突发事件的主要内容和事件点,发现网络舆情中的内容危害度和敏感度,则需根据该因素来对突发事件进行判别,如果有次生衍生或事件的耦合等情况出现,则根据我国四类突发事件的类型再次判断,再根据各类型中的子类型事件如自然灾害中的地震、泥石流、塌方等分类,进行调整和补充。而且,类型越小越有利于事件的应对措施的提出,也利于作为突发事件类型等调整的依据。
通过建立基于网络舆情热度的突发事件动态分类分级,是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固定的分类分级的一种补充和修正。对于突发事件的动态分类分级,应该赋予该突发事件最基层的应急管理部门动态调整的初始权力。因为突发事件的应对非常具有实效性,如果需要层层批复才能调整所需的资源和人力,则会耽误突发事件的处置。有的事件舆情一旦发生,后果就不堪设想,加剧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性。只有经过实时的舆情热度监测,加强应对等级的动态调整,才能提高突发事件应对的实时性和科学性。
[1]李岳德,张禹.《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行政法学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2007(4): 69-75.
[2]胡宁生.国政府形象战略[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1.
[3]薛澜, 张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
[4]王劲峰, 孟斌, 刘纪远, 等.突发事件系统优化管理[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 01: 103-107.
[5]赵举海.突发事件及其对策[J].河北法学,1990, 2:1-3
[6]袁辛奋, 胡子林.浅析突发事件的特征、分类及意义[J].科技与管理,2005, 2(30): 23-25.
[7]杨静, 陈建明, 赵红.应急管理中的突发事件分类分级研究[J].管理评论, 2005, 04: 37-41, 64.
[8]刘佳, 陈建明, 陈安.应急管理中的动态模糊分类分级算法研究[J].管理评论, 2007, 03: 38-43, 64.
[9]蔡筱英, 麦慧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分级管理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7, 30: 24-26.
[10]吕欣驰.论城市火灾与灾害事故等级划分和灭火救援力量出动预案编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 04:276-277.
[1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