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平,柯孔林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高校专业课程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基于SET模型的实证分析
赵平,柯孔林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基于SET学生互动参与模型,利用高校调查数据对专业课程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将影响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因素归结为师生关系、学生的课程兴趣和教师专业水平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课堂互动性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专业课程;互动教学;师生关系
在美国高校的课堂上,教师都尽可能地鼓动学生参与到高度互动的课堂中去,大约有超过2/3的课堂时间都用于师生间的交流,而国内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各类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对课堂师生互动最为不满意[1]。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开始了课堂互动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但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校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缓慢,实施效果不佳,诸多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献均证实了这一点[2,3]。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钟启泉曾尖锐地指出,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特征,教学活动处于一种词语主义注入和死记硬背的状态[4]。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博性、专业性和探索性,对大学教师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教与学两方面的基本条件来看,互动式教学有其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推行的基础。从教师方面看,过去10多年来,我国高校的师资水平有了质的提高,国内高校教师的准入门槛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例如,目前在大多数高校,获得博士学位已经成为年青老师从教的一个基本条件。从学生方面看,年青大学生思想本来就活跃,加之高考前十余年的在校求学经历,以及前期大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知识积淀和逻辑思辨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络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学生很有可能会看到一些教师尚未注意到的新资料,发现一些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的新问题。教师的角色无形中改变了,教室的空间拓展了,教材的范围打破了。可以说,以前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现在则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向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其作用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主要扮演知识灌输者的角色。
总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极大地冲击了“老师讲、学生记”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更具迫切性。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而要实现课堂教学从教师输灌式向师生互动型转变,其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为此,本文将立足于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运用来自高校专业课程的相关调查数据,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升我国高校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钟启泉认为,课堂互动就是调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要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具体而言,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构成教学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积极交互作用而形成“学习集体”,并在“学习集体”的人际关系中产生认知活动的竞技状态,这就是课堂互动[4]。左璜和黄甫全进一步指出,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目前课堂互动概念已呈现出两种基本发展趋势,一种是逐步扩展到课堂中的人境互动和师生自我互动,另一种则聚焦于课堂中的师生互动[5]。上述研究表明,对教师而言,互动式教学既是区别于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相异于传统教学思维的全新理念。
20世纪初,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最早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6],后来一些学者把这一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从而形成了互动教学理论。贝尔斯(Bales)最早对课堂中的小组互动展开研究[7],此后迅速涌现了大量的课堂互动行为的观察研究。70年代主要对互动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8]。90年代,维特罗克(Wittrock)等人从建构主义教学观(constructivism)的视角对课堂互动教学进行了研究[9]。
互动教学方式实施的核心是如何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多文献对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具体因素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来自课堂的组织和氛围、教师的言行方式,以及学生的自信心、性格特征甚至性别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课堂参与的意愿。罗卡(Rocca)对这方面的文献做了非常系统的梳理与观点综述[10]。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进行课堂互动教学的实验与研究。这一阶段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是:吴康宁等人对课堂互动行为进行了多样化的分类和探讨[11];王家瑾对教师与学生(T和S)两个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了二维教学效果动态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认为师生间存在正向和反向两种互动类型,正向互动(即良好的师生沟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反向互动(即不良的师生沟通)则会导致不良的教学效果[1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互动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比较多。这些文献有的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观[13],有的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了家庭背景如何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14]。钟启泉对课堂互动教学研究的几个关键概念、本质问题和研究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4]。
目前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关研究大都是国外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介绍和验证,问题零散,不成体系。特别是,一般采用思辨与逻辑演绎的方法考察课堂互动“应该是什么样”的研究很多,但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性研究明显缺乏。
(一)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
SET(Student Engagement Trust)是一家践行学生参与型学习方法的英国知名研究机构,它提出了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简称学生参与模型(Engagement Model)。这一模型的主要观点是:课堂教学由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以及教师精于专业时,自然就会出现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结果(具体见图1)。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在立足课堂教学基本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教师、学生和课程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影响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因素归结为师生关系、学生的课程兴趣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下面本文将基于调查数据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图1 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
(二)基于调查数据的Logistic分析
本文主要基于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内容。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专业课程课堂互动参与状况,以及他们对教师专业水平、师生关系和课程兴趣的总体感觉,同时也要求被调查者提供性别、性格、所学专业和家庭所在地等个人信息。这是因为国内外的不少相关研究表明,这些个人因素会对学生课堂互动的参与性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15][10]。鉴于此,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既有被调查者的一些个人信息选项,也有基于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设计的专项问题,例如,“您是否经常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互动”,“您觉得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如何”,“您与专业课程授课教师的关系是否融洽”,“您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如何”。2013年12月,在浙江工商大学和浙江财经大学校园采取随机方式共计发放265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11份(无效问卷绝大部分来自尚未触及专业课程的大一学生)。调查所涉及的变量及其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
Logistic回归是一种概率型非线性计量分析方法,非常适合对二元变量进行多因素的回归分析。笔者利用上述调查问卷数据,对高校专业课程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所用的软件是Eviews5.0,表2报告了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
根据表2报告的结果,本文所用的Logistic回归方程可以写为:
其中,P为学生经常参与课堂互动的概率,而1-P为经常不参与课堂互动的概率。显然,Logistic回归系数的含义与通常回归方程不同。当解释变量是0-1二值变量时,回归系数表示当解释变量从0变为1时,学生经常参与课堂互动与不经常参与课堂互动概率之比的变化率。当解释变量是其他变量时,回归系数表示当解释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学生经常参与课堂互动与不经常参与课堂互动概率之比的变化率。实证结果表明,就SET学生课堂互动参与模型中的影响因素而言,教师专业水平(JSHSHP)的影响虽然不显著,但其伴随概率并不算很大,约为15%,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可信影响,而其他两个因素对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均有显著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课程兴趣(KCHX)对课堂互动参与的影响最为明显,当学生课程兴趣提高一个单位时,其参加课堂互动与不参加课堂互动的概率之比将提高5.68个百分点,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另外,学生的性别(XINGB)、性格(XINGG)和家庭出身(JLATIN)对课堂互动参与性也具有统计意义的显著影响。具体而言,男生相对于女生、性格外向者相对于内向者、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其课堂互动参与性要更高。
根据文献观点和本文的实证研究,在影响学生课堂互动参与的因素中,固然有学生性格、性别等教师和学校不可控的因素,但对SET模型主张的学生课程兴趣、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专业水平因素来说,均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下面结合高校专业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一)关于学生课程兴趣的提升
毋庸讳言,课程内容的有用性是激发学生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但学生一般对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具体用途并不清楚。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意义也有交待,但往往不具体、偏抽象,其着眼点主要局限在某一门课程体系内,因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不大。
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尝试告诉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甚至对其未来职业发展有什么可能的“用处”。当然,教师也需要从整体专业知识体系的角度,告诉学生特定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有什么关联,以便突出特定课程内容在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很多高校专业课程内容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将有利于教师通过其现实“用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有用性的理解和感知,在激发起其学习兴趣之后,作为主要学习材料的课本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相关文献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在当前信息网络化背景下,教师不宜直接提供文献资料,而应当让学生根据资料清单自己去查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兴趣。同时可借机告诉学生,在一个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现代社会中,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将为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
(二)关于师生关系的提升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基础上的。由于学生评教等考核机制的影响,高校教师一般对学生还是比较尊重的,而作为求学者的学生,对教师亦具备基本的尊重态度,但目前师生互信问题比较突出,师生给对方的内心真实评价普遍不高。一方面,教师普遍觉得现在学生做事功利心比较重,读书学习热情整体不高,言行自私散漫,“不懂事”。另一方面,学生普遍觉得老师形色匆匆,为人冷漠而难以接近,言谈教条有余而诙谐幽默不足。究其原因,这可能是在快速变化的开放型社会中,原本存在“代际”的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的一种必然结果,其间不乏有对对方的认识偏差和误解。当然,师生交流问题的出现,主要责任在教师一方。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师生比例(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居高不下,而教师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部分教师还有社会兼职服务工作,再加上新建的“大学城”明显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地理距离,很多教师的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上班的路上,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也是不争的事实。
师生交流问题的改善,主要还在于要改变目前高校教师“全民搞科研”的现状,切实推行对教师的分类管理制度,让一少部分有潜力的教师专心搞科研,而大部分老师应以教学工作为主,只需适当完成一些科研任务即可。对于从巨大科研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教学型教师而言,其教学业绩的提高,必然要依赖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和维护,而通过课堂内外与学生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消除师生隔阂甚至误解,则是师生增强互信进而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改革之后,教师才会有意愿、有动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专心致力于教学工作。
(三)关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在我国高校教师任职资格规范化的背景下,至少对年青的高校教师而言,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大部分人经过了博士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术训练,学科专业素养较高,但存在的问题是,年青教师一般都缺乏教育科学背景,无论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比较薄弱,而现存的考评、晋升机制又不能激发他们在这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把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分为两个层次,那么目前显然存在学科专业水平高但教学研究水平低的现状。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学校甚至整个高校考评体制进行改革,让高校教师有动力去钻研教学规律,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如前所述,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应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1]张西茜.美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111-112.
[2]俞福君.大学课堂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6):99-101.
[3]朱作宾,金涛,贺秉元,等.以问题引领,多维互动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5):82-84.
[4]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73-80.
[5]左璜,黄甫全.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题、方法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1(5):81-86.
[6]Mead G H.Mind Self and Societ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34.
[7]Bales R F.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A Method for the Study of Small Groups[M].New York:Addison-Wesley,1950.
[8]Sinclair J M H,Coulthard M.Towards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The English Used by Teachers and Pupil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9]Wittrock M C.Generative Science Teaching[C]//P Fensham,R Gunstone,R White.The Content of Science:A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Its Teaching and Learning.London:The Falmer Press,1994:29-38.
[10]Rocca,Kelly A.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An Extended Multidisciplinary Literature Review[J]. Communication Education,2010,59(2):185-213.
[1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12]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1997(1):25-28.
[13]左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15]任云霞.大学生课堂互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95-98.
[责任编辑:李莉]
Factors Influen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 and Measures for Their Improvement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ET Model
ZhAO Ping,KE Kong-lin
(School of Finance,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Based on interaction model of student engagement of SET(Student Engagement Trust)and college survey data,the article tests the factors affect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 in college,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students’course interest and teachers’professional level,on this basis,analyses the measur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of such courses.
specialized course;interactive teach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G642
A
2095-106X(2014)03-0035-05
2014-08-12
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高校课堂教学互动性提升策略研究”(xgy13097);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xgz1107)
赵平(1969-),男,甘肃临洮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货币信贷;柯孔林(1978-),男,浙江三门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是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