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华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论“对口教学”与“大教学”模式的构建
——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研究
汪国华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社会发展,我国高校正从传统以教师和知识为主向以学生和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在高等学校不断分化和职业不断分类的过程中,财经类高校亟待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等角度探索自身的教学模式。本文依据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定位与要求,引入小组讨论式、辩论式、文献阅读式等课堂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方式,拓展深入参与式教学方式,形成财经类高校“对口教学”与“大教学”模式。两种模式的核心元素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从而使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既符合工业化进程中职业迅速分化和服务提升需要,又能满足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性拓展需要。
财经类高校;本科教学;“对口教学”模式;“大教学”模式
(一)国外研究述评
自捷克的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来,传统教学模式一直延续至今。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关系展开,西方教学模式发展至今主要有三大类。其一,“教师单主体”模式,以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即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为代表的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其二,“学生单主体”模式,以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为代表的重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也是学习模式。其三,“知识智力并重”模式,以布鲁纳的“发现法”为代表,包括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培养,如感知、赏识和评价;另一方面培养和练习各种学习技能,注重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个性的发展。
总体上说,西方教学模式涉及的目标广泛:不仅有认知发展,而且有社会性成长、情感意志培养等。西方教学模式已突破知识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常规,向多样性、实用性方向发展,这对于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二)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高校的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特定教学目标进一步设计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的内容、方式、资源,形成了两大类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质是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现行教学模式应该从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过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方式主要有开放式、研讨式、项目驱动式等类型。具体来说,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包括两类。其一,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将研究型的教学方式与课内课外相互沟通的教育方式进行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与研究能力。对于普通的高校而言,有用仍是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质,它主要由交互式、范例和小组合作三种教学模式构成。其二,学生情感培养模式。这类模式以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心理健康为主要培养目标,提倡一种高度关怀人的教学思想与精神。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院校正在学生能力培养和情感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从传统以教师和知识为主,向以学生和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不过,目前主要以普通高校和研究型高校为主探索,忽略了国内高校分化的事实,大学教学模式呈现出同质化倾向。同时,教学模式创新虽然运用了各种手段,但仍聚焦在课堂上,绝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教学基本雷同,属于“传授—接受”模式。如何针对高校分化而又综合的特征,尤其是结合财经类高校的课程特点和属性,寻找合适的教学方式?如何根据财经类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探索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这类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并加以解决。
(一)财经类高校的沿革与社会发展的契合
从历史上看,很多财经类高校最初并非是以财经学科为主,而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市场经济发展而逐步设立经济管理类学科,并进而以之为主打发展方向的。中央财经大学前身是华北税务学校,是一所以税务为主的学校,逐步拓展成为今天的财经类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前身为“高级商业干部学校”,早年学校划归对外贸易部。西南财经大学以金融学为主要办学特色,当时经济类专业远没有现在的经济管理类齐备。东北财经大学系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计划统计学院和东北合作专门学校五所财经学校合并而来。南京财经大学前身是南京粮食学校、南京粮食经济学院等,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粮食统管密切联系的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后商科迁址上海,成为上海商科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聚集中南地区六省多所高等学校的财经、政法系科。
从上述国内主要财经类院校前身不难发现,新中国确立以“专才教育”为标杆的人才培养模式,当时各类专门的财经类院校便是时代产物。建国前后,中国的工业化尚未起步,财经类院校的学科设置比较狭窄,且与国家经济紧密挂钩,多分布在财政、税务、粮食、商科、银行等学科,并且一所学校主要以某一门类为主。
(二)现代中国大学分类与评价指标
当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时,其经济成分、利益分配、组织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相应地会对高等教育提出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有三类机构对中国大学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其一,中国的大学可以分为三类。文理综合类,该类高校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以文科和理科为主要办学特色。理工科技类,理科与工科类高校之间的界限几乎不存在。交通军工类,此类高校主要来源于交通大学系统和国防院校系统。其二,将各类高校分为比较具体的类型,如综合、理工、师范、财经、农林、政法、医药、民族、语言等,这种分类更加细化。从高校的分类可以看出,传统的学校划分方式即本科与大专等早已不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类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校分类方式。
“中国校友会”以大学教师学术成就、社会贡献与影响力、校友事业成就和媒体关注度等主要指标,衡量“高校对世界、国家或地区科学与人才的贡献”,对中国大学进行综合评价。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选取了学校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等为一级指标进行评估(对各类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网大评价指标,分为一级指标体系和二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等。中国校友会的评价比较科学,强调质量,看中高校对社会的贡献。武书连的排名比较侧重于学校本身。网大力求从消费者角度进行评价,反映中国大学的办学效益。教育组织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差异性本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理,当然,三大榜单共通之处就是基本反映中国大学在不断分化的情况之下,高校学术水平和社会成就的两大维度,意即学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
(三)现代职业分化与高校培养人才类型的变化
随着西方工业化从前现代化向工业化再向后工业化和后现代社会推进,现代职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动。在前现代社会中,农业成为绝对的主导行业,农民也就成为农业的当然主导群体。不过,进入工业革命之后,各类新技术相应地运用于各类行业之中,促进了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第二产业在发展过程,同时带动了各类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并日益走向高端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更多的职场人士从事的是第三产业,
与此相关,高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也在发生变化。早期西方传统的教会学校和中国的私塾,培养社会的精神服务类人才如传教士、大学教师等。当工业化革命来临时,西方学校逐步向工科和理科类学校迈进,直接为工业生产培养相关实用与管理人才。中国在西方的胁迫下,也走上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式学校的道路。到了后工业化时期,西方高校产生了一系列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高校或学科门类,包括旅游、公共服务、社会政策、电影制作等一系列服务于后现代社会的学科门类或专门学校。相应地,中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到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时,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也迅速发生了变化,理学、工学、医学类人才仍相当受欢迎,同时,社会对经济类、管理类、美学类、音乐类、服务类等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迅速增加。工业化带动职业分化,从而引发高校人类培养结构、类型与规模的改变。
1998年《高等教育法》赋予了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相关自主权。财经类高校便是随着政府政策松动、中国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不断分类和演化出来的一种较特殊的学校类型,它与专门化的职业院校差别在于,它不仅仅注重实用技术,还注重理论传授;它与综合性高校的差别在于,它不仅仅注重科研,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授;它与其他特殊类高校(艺术类、体育类等)的差别在于,它更注重与经济发展直接发生联系和对接。由此,财经类高校便具备了自身的特质与相应的教学要求。
(一)财经类高校特别强调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专业的开设
其一,全国近50所财经类院校全部开设经济类与管理类的专业,只是涵盖面宽与窄的不同而已。经济类不仅包括应用经济学类,同时包括理论经济学类。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这些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科与专业的设置在最初极大地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以经管类为主,逐步向其他学科门类扩展。
其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类主要专业分布。经济学类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财政学、投资学、税务等。管理学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项目管理、公共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所设专业非常细化,甚至与部门职位相匹配。
(二)财经类高校注重向综合方向发展
财经类高校开设的其他学科门类主要包括:法学类、文学类、哲学类、工学类、理学类、教育学类等,其中,绝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工学类、理学类、文学类、法学类等大类学科专业。多元学科的设立不仅是学校排名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学校争夺本科生源的需要,虽然高等教育招生体制是“能力高者得”的竞赛式的遴选方式,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认知发展和人性发展的需要。其一,多元学科设立有利于财经类高校学生相互交流与激发,实现人文、社科甚至理工学科间的对话与合作,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其二,增加学生的担当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学术取向和现实取向,这些取向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兴趣点和社会责任感。
(三)财经类高校的核心学科门类特征与教学要求
财经类高校以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专业为绝对主导,这就意味着这类高校的教学有自身的特点。经济学类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管理学类课程体系包括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产生与工业化进程是较为同步的,这两类学科的很大特点是为现实经济管理服务,相应地产生了很多配套的部门、机构、职位与专业:金融机构与金融学,审计机构与审计学,保险机构与保险学,财政部门与财政学,税务部门与税务学,会计职位与会计学,工商管理行业与工商管理学,社会保障部门与社会保障学,行政管理机构与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职位与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学,国际商务部门与国际商务学,电子商务机构与电子商务学,工程管理部门与工程管理学等。
因此,财经类高校的核心学科门类与现实经济运行是高度相关的,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就有自身特点。首先,财经类高校的学生必须懂得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这些理论基本来自于西方学术界,要求教学过程不仅讲通西方理论,更重要的是要求结合中国实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这些理论在中国是如何演进、变化与发生效力的。其次,财经类高校需要与实践部门合作,加大学生实践,增强校企合作力度,把实践教学贯穿于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西方理论中国化的过程,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本质的理解与运用。最后,财经类高校需要提供学生较长时间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掌握把所学转化为实际经济管理的技能。财经类高校毕业生在应聘时,用人单位往往要求学生具有工作经验,这就意味着,财经类高校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机会。校企合作只是给学生以感性认知,从感性认知到实践内化,这一步极为关键,需要在财经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着力体现。
(一)深化课堂教学,引入小组讨论式、辩论式、文献阅读式等教学方式
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对于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核心的财经类高校来说明显滞后。原因是:其一,缺少与学生分享最新经济管理信息的机会;其二,缺少学生参与和表达的过程;其三,缺少学生自省和体验的核心目的。小组讨论式与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群体性的思维与合作,可以就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得出学生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些观点与想法可能与老师的观点与想法相去甚远,但这是他们自己的尝试与总结,是集体合作的力量,也是在未来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即合作讨论与创新激发,这一素质能力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思考状态中。文献阅读式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先贤们静心交流的机会。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基本源自于西方,对于中国而言是舶来品,学生们需要从原典性出发,思考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等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与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的深层原因。淡化教授的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一定能产生深入持久的效果。课堂教学采取一静一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知晓最前沿的经济管理信息,学生全程参与和体验教学过程,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相关情境学习中,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和信息,逐步形成解释,得到答案并进行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事后检验、继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相启发,实现教学真正目的的回归,即启蒙内心,运于实践。
(二)加强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
财经类高校专业的时效性与实践性非常强,直接针对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个职位等而设立。因此,财经类高校的教学方式要有别于其他类别的高校,不仅要加强实践教学,同时要加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检验、修正、补充甚至提升学生课堂讨论与学习的书面知识。书面知识以一般性情况概括事物的整体情况,但在实际的经济与社会的运行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公司,还是行政管理部门、事业部门,都各具自身特色,在一般性状况之下,会有一系列的特例出现,这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学习动力。可以运用财经院校的特色模式,为之专门培养财经类应用、研究人才。实践教学可以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展开,当然,也可以从教师课题研究的角度开展,甚至还可以采取老师直接联系的方式,三种方式均有利于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结合。
经济管理学科的很多课程需要实验教学,对一系列数据、经济运行情况、管理情境等进行实验模拟,通过模拟操作获得最感性和最直接的体验。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课程带动方式进行,需要实验的课程应该进行灵活的课时设置,会计电算化、公务员管理、税收征管、社会保险缴纳等一系列的经济管理课程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安排完成。学习方式可以采取先老师介绍操作后学生实验,也可以先学生探究后老师总结的两种方式进行,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本专业最直接的经济与管理实际问题的体验。
(三)拓展深入参与式教学
经济学类与管理学类专业的实务性和操作性非常强,仅通过课程讲授、讨论和实验教学等方式,难以将课程精髓传递给学生。同时,实践教学多是一种短暂和即时的过程,难以体验整个经济管理的一般运行过程,也无法针对某一部门或企业的特殊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这就需要采取深入参与式教学。深入参与式教学是为学生提供一段较长的工作时间,以该单位准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口专业教学,学习与操作本专业的实际理论与案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拓宽,从同事和工作群体那里学习更多的中国独有的社会管理经验,与前期的文献阅读中获得的西方理论进行对比,真正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
深入参与式教学是目前比较难以突破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难点有两处:其一,一般单位不愿意接受本科生较长时间的实习,行业壁垒和时间经济成本等让他们对本科生实习非常挑剔;其二,本科生自身难以胜任,毕竟他们缺少社会与工作锻炼。因此,这种教学需要两个前提条件才能实现:其一,前期的两种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对财经类等知识与实践了然于胸,同时对于经典的理论也较为熟悉,唯此才能对深入参与式教学有帮助;其二,学校和老师要形成合力,通过校企合作、教师课题团队等方式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的社会实践导师,通过双导师制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单位,寻找突破口。
财经类高校的教学方法需要形成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企业教学等,并将这几类教学贯于整个财经类高校之中的“对口教学”模式与“大教学”模式。一方面,财经类高校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要实现对口教学,依据一系列本科课堂教学安排机制,通过深入参与式教学,使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部门或岗位,最终完善对口教学,形成“对口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实施“大教学”模式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经济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大教学”模式的“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宽学科和广视野。
图1 财经类高校教学模式的构建
当然,“对口教学”模式与“大教学”模式从开始时的稍显独立,到逐步完善后会的相互交融(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大教学”模式的核心元素与“对口教学”模式的核心元素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文献阅读会促发讨论与辩论的教学方式开展,进而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的进行;专业对口教学会提供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提供社会管理教学的平台,积累社会管理教学的经验,从而带来课堂、实践实验和深入参与式教学的互相交融,真正实现大教学模式与对口教学模式的互通。只有努力寻找符合财经类高校的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才能真正既符合工业化进程中职业迅速分化与服务提升的需要,同时又能满足现代化过程中人的现代性拓展的需要。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乔伊斯,韦尔,卡尔霍恩.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余风盛,董泽芳.高等教育60年回顾与展望[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闫亚林.高等教育层次和科类结构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5]玛丽·亨克尔.国家、高等教育与市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周光礼.公共政策与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治学引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7]刘亚荣.从双轨到和谐: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转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8]潘艺林.从超越到世俗:西方高等教育的当代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9]马丽娜.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10]弗兰克·纽曼,莱拉·科特瑞亚,杰米·斯葛瑞.高等教育的未来:浮言、现实与市场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1]董泽芳.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12]J·S·兰祖利,S·M·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杨波,谢双艳.财经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4]郭文革.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15]何克抗.“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
[16]段作章.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转变[J].教育研究,2004(6).
[17]徐晓放,夏春德.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
[18]汪蕙.关于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19]唐松林.论创造性教学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1(1).
[20]赵敏娜.我国高校三种典型课堂教学模式探讨——以教育类课程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4(4).
[21]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22]韩洪文.我国大学教学模式同质化的表征、原因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2(9).
[23]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
[责任编辑:冯霞]
Construction of“to teaching”and“the teaching”Pattern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WANG Guo-hua
(School of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Bengbu 233000,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the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changing from the pattern of the teachers and knowledge to the pattern of students and ability.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fferentiation and occupation continued classification,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need to explore self-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curriculum structure,personnel training goal etc.The article insists that,based on the positio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s,we should form the pattern of"to teaching"and"the teaching"by introducing the group discussion,debate,literature reading,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teaching,expanding in-depth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The core elements of two patterns are in mutual penetration and promotion,so that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e rapid occupation differentiation and enhancing the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at the same time,it can also meet the demands of expanding people’s modernity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 teaching;"to teaching"pattern;"teaching"pattern;
G642
A
2095-106X(2014)03-0030-05
2014-07-29
安徽财经大学教研项目(acjyyb2013038);安徽财经大学教学团队项目(acjxtd201404);安徽财经大学精品课程项目(aczygxkc201411)
汪国华(1977-),男,安徽东至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学博士,双博士后,研究方向是社会保障与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