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昌泽,黄燕惠,王 馨,杨华杰,王家骥,周志衡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在社区内,是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第一反应单位,当社区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社区医护人员是第一处理者[1]。研究显示,当今世界很多国家的基层医护人员无法胜任应对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任务[2-5],其主要原因是基层医护人员参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高,而他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实践经验也不足[6-8]。为了解广东省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广东省220家社区医疗机构的社区医护人员开展卫生应急能力评估,现报道如下。
1.1 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调查的方法,于2011年5—8月以广东省220家社区医疗机构的所有社区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其中珠三角地区抽取110家社区医疗机构,粤东粤西抽取80家社区医疗机构,粤北地区抽取30家社区医疗机构。
1.2 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单位后,先与调查现场取得联系,提前把问卷的电子版发给调查单位现场负责人。由负责人发放问卷,对选取的社区医疗机构的所有医护人员(退休返聘者、未获执业资格者和后勤人员除外)进行匿名自填式问卷调查。同时,课题组派出调查小组,在收集到调查问卷的当天由各个调查小组对资料进行审核,查漏补缺,及时纠正。对当天在单位上班的医护人员,调查小组当天收回医护人员的调查问卷;当天不在或因事不能完成填写者,由医务科统一收齐后邮寄给课题组。
1.3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评价问卷》,问卷分4个维度,即基本情况(满分18分)、专业知识(满分28分)、培训状况(满分24分)、实践能力(满分30分),各维度的权重根据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确定。
1.4 问卷得分的计算方法 对于二选项问题(绝大多数问题),对“是”和“否”(或“有”和“无”)2 个选项分别赋予“1”、“0”;三选项或三选项以上问题分别赋予“0”、“0.1”、“0.2”、“0.3”、“0.5”、“0.8”、“1”;对于可多选的问题,每个选项赋予“0.2”,选择其中一个答案则赋予“0.2”,选择其中两个答案则赋予“0.4”,依次类推,4个答案均需要选择并赋有其他途径的题目,则赋予“1 分”。《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评价问卷》总分为100分,根据层次分析中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的理论总分,建立加权线性模型,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和实测值的积,然后求其总和,即为相应的综合评价得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人录入数据,同时剔除逻辑错误。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方差分析及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本调查发出问卷3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 410份,有效回收率为97.4%,其中男1 156人(占33.9%),女2 254人(占66.1%);年龄18~72 岁,平均年龄为(32±9)岁;社区全科医生934人(占27.4%),专科医生1 026人(占30.1%),社区公共卫生医师109人(占3.2%),护士791人(占23.2%),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50人(占16.1%);初级职称1 995人(占58.5%),中级职称771人(占22.6%),高级职称644人(占18.9%);中学学历689人(占20.2%),大专学历1 449人(占42.5%),本科及以上学历1 272人(占37.3%);在社区医疗单位工作1~45年,平均(8±8)年,其中有1 442人(占42.3%)在社区医疗单位工龄小于5年,有1 064人(占31.2%)的工龄小于5~10年,有904人(占26.5%)的工龄大于10年。
2.2 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得分情况
2.2.1 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各维度得分情况 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在4个维度的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总得分情况 在满分为100分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中,社区医护人员的得分为(67.2±10.6)分,其中不同职称、工作类型、工龄的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是否为珠三角地区的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Table1 Comparison of scores of each dimension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bility
地区例数基本情况专业知识培训状况实践能力珠三角医护人员19239 7±2 021 2±4 218 6±7 818 4±8 2非珠三角医护人员14879 5±2 020 4±4 216 7±8 719 7±9 4合计9 6±2 020 8±4 217 8±8 319 0±8 5t值2 4445 0246 1726 012P值0 0150 0000 0000 000
Table2 Comparison of health emergency scores of different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例数得分检验统 计量值 P值职称51 337 0 000 ①初级职称199566 6±10 7 ②中级职称77169 4±9 7 ③高级职称64472 9±10 3工作类型24 236 0 000 ①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5063 9±12 1 ②护士79167 6±9 9 ③专科医生102666 8±10 3 ④社区全科医生93468 8±9 9 ⑤公共卫生医师10972 6±11 0工龄35 592 0 000 ①<5年144265 6±10 8 ②5~10年106468 4±9 9 ③>10年90469 2±10 5医护人员来源-1 649∗0 099 ①珠三角社区医护人员192367 9±10 8 ②非珠三角社区医护人员148766 3±8 4
注:*为t值,余检验统计量值为F值;职称: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②-③=0.000;工作类型: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①-④=0.000,P①-⑤=0.000,P②-③=0.143,P②-④=0.022,P②-⑤=0.000,P③-④=0.000,P③-⑤=0.000,P④-⑤=0.001;工龄:P①-②=0.000,P①-③=0.000,P②-③=0.009
2.3 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以应急能力总得分为因变量(Y),以年龄(X1)、性别(X2)、学历(X3)、职称(X4)、职务(X5)、工作类型(X6)、工作年限(X7)、医护人员来源(X8)、是否参加过应急培训(X9)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性别、职称、职务、工作类型、工作年限和是否参加过应急培训6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Y=83.587+3.032X9+1.915X7-1.664X2-1.520X5+1.045X4+0.996X6,见表3。
表3 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Table3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 capacity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变量bSEβt值P值性别-1 6640 446-0 078-3 7310 000职称 1 0450 370 0 061 2 8250 005职务-1 5200 370-0 089-4 1120 000工作类型 0 9960 233 0 084 4 2830 000工作年限 1 9150 237 0 147 8 0830 000参加过应急培训 3 0320 167 0 371 18 13 0 000常数项 83 587 1 640 50 957 0 000
注:赋值情况:性别:1=男,2=女;职称:1=初级职称,2=中级职称,3=高级职称;职务:1=医院负责人,2=科室负责人,3=普通职工;工作类型:1=其他卫生技术人员,2=护士,3=专科医生,4=社区全科医生,5=公共卫生医师;工作年限:1=<5年,2=5~10年,3=>10年;参加应急培训:0=没有参加过培训,1=参加过培训
有研究显示,北京市医护人员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薄弱[9]。本研究对我国广东省的调查有相似的结果,在满分为100分的卫生应急能力评估中,社区医护人员仅得67.2分。其中公共卫生医师、工龄长的和职称高的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相对强。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基层医务人员卫生应急能力的影响因素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参加过应急培训、工作年限、职务、工作类型、性别和职称。这表明医务工作者卫生应急能力的提升最需要卫生应急的培训[10]。在过去,我国对临床医护人员的要求主要是临床疾病的诊治,对卫生应急能力的要求低。因此,要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对社区医护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其次是工作年限,年限越长,能力越强,这说明卫生应急能力与医务人员的经验有关[11-13]。职务和工作类型对应急能力有影响,这说明一个医务人员的职位和他所负的责任直接影响该医护人员的卫生应急能力。所以医院的负责人比一般的职员具有更高的风险意识,而由于公共卫生医师要负责社区公共卫生工作,故此他们的卫生应急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医护人员。
综上所述,广东省社区医护人员卫生应急能力不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卫生应急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工作,建立基层医护人员定期培训的机制,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卫生应急培训机会,同时应探索高效的卫生应急培训模式,全力提高其风险意识、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一支能力过硬的社区卫生队伍。
1 周志衡,王彩霞,王家骥,等.基于社区医护人员认知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应急SWOT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9-31.
2 Stankovic C,Mahajan P,Ye H,et al.Bioterrorism:Evaluating the preparedness of pediatricians in Michigan[J].Pediatr Emerg Care,2009,25(2):88-92.
3 Bagatell S,Wiese J.The elite code grey team:A new model for residency preparedness and training in advance of a disaster[J].Am J Med Sci,2008,336(2):174-178.
4 Uddin SG,Barnett DJ,Parker CL,et al.Emergency preparedness:Addressing a residency training gap[J].Acad Med,2008,83(3):298-304.
5 Shealy RM,Simpson WM Jr,Lee FW,et al.The gaping hole:Physicians are missing from the front line of disaster preparedness training[J].J S C Med Assoc,2006,102(1):11-13.
6 Martin SD,Bush AC,Lynch JA.A national survey of terrorism preparedness training among pediatric,family practice,and emergency medicine programs[J].Pediatrics,2006,118(3):620-626.
7 Pesik N,Keim M,Sampson TR.Do US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cy programs provide adequate training for bioterrorism[J].Ann Emerg Med,1999,34(2):173-176.
8 Ablah E,Tinius AM,Konda K.Pediatric emergency preparedness training:Are we on a path toward national dissemination[J].Trauma,2009,67(2 Suppl):152-158.
9 Savoia E,Massin-Short SB,Rodday AM,et al.Public health systems research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Prev Med,2009,37(2):150-156.
10 Williams J,Nocera M,Casteel C.The effectiveness of disaster training for health care workers:A systematic review[J].Ann Emerg Med,2008,52(3):211-222.
11 Zhang Aiping,Hua Lln,Liu Xuezong,et al.The analysis of medical workers′ cognition of the weakness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Beiqing area[J].Chinese HospitaI Management,2005,25(10):34-36.
12 曾维,李晓惠,吴惠平,等.国内外社区公共卫生应急护理现状及培训模式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7):2120.
13 尹建英,赵秀勉,程亚颖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主体科室应对策略探讨[J].河北医药,2011,33(22):3492.
本文链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卫生部门及相关人员应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当地卫生学状况,确保以下活动顺利开展:(1)紧急的医疗救治;(2)灾民居住、食物、水和其他生活品的供给;(3)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建议;(4)开展或加强环境卫生和疾病控制措施;(5)开展或加强人群健康、营养及卫生服务供给情况;(6)各部门协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7)确定不同地区后续卫生评估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