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波
(金华文荣医院,浙江 金华 321001)
慢性鼻窦炎是临床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首选药物治疗。但一些患者药物治疗并无明显效果,可进行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然而一些患者术后仍存在鼻塞、流涕等症状,其中部分患者是因为手术中只进行了开放鼻窦,去除病灶,忽略了鼻腔通气功能的恢复。为对鼻腔重建对于鼻窦炎手术疗效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笔者对本院部分临床病例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对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鼻内镜下鼻窦炎手术的患者80例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临床资料如下:男61例,女19例,年龄20-67岁,平均(40.1±7.5)岁,依照海口标准(2007)进行分期。Ⅰ型2期8例,3期12例。Ⅱ型2期27例,3期23例,Ⅲ型10例。鼻中隔偏曲65例,泡状中鼻甲6例,钩突肥大60例,中鼻甲反,11例,中鼻甲肥大58例。将患者按照是否有鼻息肉情况分为A,B两组。全部患者为保守治疗无效,并在术前进行了鼻内镜和CT检查,确定存在手术指征。所有入选病例均为同一位医生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
2.手术方法。患者手术前进行4-5d的抗生素治疗,B组患者给予局部鼻喷糖皮质醇素治疗。依据患者CT扫描结果和鼻内镜检查情况,对患者进行病变鼻窦开放及病灶去除手术。对于存在鼻腔结构异常可影响鼻腔通气或是鼻窦引流的患者,同时进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中鼻甲内移、中鼻甲部分切除等。手术完成后,使用凡士林纱条和膨胀止血海绵填塞鼻腔。抗生素静脉滴注一周,配合泼尼松常规口服,逐渐减量使用三周,术后1-2d清除鼻腔内的填充物,一周后,开始进行鼻腔冲洗和鼻喷激素。术后视黏膜上皮化情况及时进行复查,定期使用鼻内镜清理分泌物、干痂及囊泡。
3.疗效标准[1]。参照海口标准(1997年)。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鼻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术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好转:症状改善,鼻内镜见术腔黏膜部分区域水肿、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内镜见术腔连粘,窦口狭窄或闭塞,息肉形成,有脓性分泌物。
4.统计方法。使用SPSS 17.0记性统计数据处理,使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鼻腔结构变异情况比较。伴有鼻息肉的患者鼻腔结构异常出现情况明显高于单纯鼻窦炎患者,其中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中鼻甲反张的三种异常发生率,两组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鼻腔结构异常情况[n(%)]
2.疗效和并发症。手术后,60例患者治愈,16例患者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5%。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共5例,3例为鼻腔粘连,2例鼻中隔血肿,经处理均消失,术后一年,共75人完成随访,并无后遗症出现。
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结构异常为鼻中隔偏曲、钩突肥大等。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偏离中线或呈不规则偏曲,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会加速鼻窦炎的发生和发展。偏曲凹面过大的空间需要前筛增大满足;致使周围结构的过度发育导致筛漏斗的狭窄,从而促使慢性鼻窦炎的发展。钩突肥大可导致筛漏斗变窄,造成鼻窦引流不畅;较大的伴有息肉样改变的钩突可与中鼻甲头端相抵触,引起黏膜接触,进而促进鼻息肉的发生[2]。
本次临床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伴有鼻息肉的B组患者鼻腔结构异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纯型鼻炎的A组。这说明随着鼻窦炎病情的加重,鼻腔结构异常也随之加重。与周洋[3]的相关研究结论相同。慢性鼻窦炎的长期发展会造成鼻腔结构异常,而鼻腔结构异常也会加重鼻窦炎,并影响治疗效果。
刘迎曦[4]等报道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原则不仅要做到矫正病变,而且还要做到双侧鼻腔的对称性。鼻腔鼻窦的结构异常,在干扰呼吸气流的同时,亦阻碍了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作用。同时对于单纯鼻窦炎病人而言,鼻腔结构重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息肉发生。本次研究也证明,在鼻窦炎手术中进行鼻腔结构重建的患者有很好的有效率,并无后遗症出现。
综上所述,鼻腔结构异常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和加重有明显的关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用相应的鼻腔结构重建,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具有促进作用,且有助于患者术后鼻腔鼻窦正常功能的恢复。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134.
[2]阳玉萍.慢性鼻窦炎鼻腔结构改变与鼻息肉发病相关性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08.
[3]周 洋.鼻腔鼻窦结构重建在鼻窦炎手术中的作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
[4]刘迎曦,于 申,孙秀珍.数值模拟鼻甲的切除对鼻腔内气体流场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6):1315-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