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捷 陈世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确立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制定职业教育方针的根本出发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分析,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邓小平深具政治家的战略眼光,把劳动者的素质以及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放到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1]邓小平还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 可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关键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而劳动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职业教育水平所决定。 对此,邓小平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邓小平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他的大力倡导下,1985 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把职业教育提到了教育发展最紧迫的议事日程上来,并强调:职业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最薄弱的环节,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力争职业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1991 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把职业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重点。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劳动者。 为此,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有文化的劳动者,所有劳动者也都需要文化。”[3]邓小平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认为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985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 ”[4]邓小平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将会需要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需要越来越宏大的科技队伍,需要越来越多高素质的劳动者。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5]也就是说,科学技术越发达,对劳动岗位的技术含量也增大,培养技能型工人的职业教育愈发重要。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人才和知识是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根本保障。邓小平一直高度重视对知识分子和人才的尊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的主体支柱。 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点是建立在对知识分子的正确分析上。针对长期以来贬低知识和知识分子价值的思想,1977 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是好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或者愿意为社会主义服务的”[6],“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7]。同时,邓小平还指出:“无论是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劳动者。 不是讲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吗? 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也是劳动嘛。 ”[8]邓小平认为,知识和人才是推动国家、民族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了先进科学技术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因此他多次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 ”[9]1984 年,他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10]邓小平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和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邓小平认为, 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就必须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早在1943 年,邓小平针对抗战实际情况,指出战争、生产、教育是敌后的三大任务,提出了“教育为战争、生产服务”的论断,可看作是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雏形。 1978 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要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方针。他提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11]“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12]他强调:“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3]他还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 ”[14]从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而且站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阐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毛泽东的这一思想,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里程碑。
邓小平既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思想。针对我国曾经盲目地学习照搬苏联经验的情况,他指出:“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15]要使我国职业教育有中国特色,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结合我国国情,“要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走自己的道路”。 邓小平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旺发达,要把职业教育置于民族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格局中, 要根据我国自身国情、具体特点和职业教育的历史传统、历史特点和文化背景以及我国建国以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来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和培养目标。
教育方向从原则上规定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1978 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16]他还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 ”[17]职业教育坚持把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基本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这是职业教育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现实内容。 为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邓小平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职业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决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实行开放的问题。 1983 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职业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求职业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朝着现代化迈进。 职业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求职业教育要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文明成果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职业教育面向未来,是指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性,为未来社会建设培养人才。邓小平告诫我们:闭关自守实现不了现代化,只能使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处于落后状态。 他强调:“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20],“你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五十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21]
邓小平一贯主张讲实话、办实事,反对说空话、说假话。 1977 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 ”[22]随后,他还指出:“美好的前景如果没有切实的措施和工作去实现它,就有成为空话的危险。 为了在不长的时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需要大力提倡能把崇高理想逐步变为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革命作风。”[23]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又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 ”[24]“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各个部门和地方,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都注意这个问题”。[25]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梯度转移的情况下,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并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研发中心,但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技能型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迫切。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7000 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 是技术工人, 其中初级工占到了60%,中级工36%,高级工仅为4%,谁来为制造中心、研发中心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工人和工艺型,应用型的工程师呢? 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重要使命。 邓小平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开了先河。国内外经验表明,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密不可分的教育领域。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公平必须抓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 职业教育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社会都应当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为此,我们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着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巨大作用。
针对职业教育,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 邓小平认为,职业教育是提高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提高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只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不是全部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职业教育也不例外。 职业教育是人生一个阶段受到的一种类型的教育, 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也不能决定他今后是不是能继续深造。 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把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 不能仅仅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德国的前总理施罗德,就不是大学毕业生,他是职业教育出身,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又去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学习,最后做了总理,这说明职业教育也能对人产生巨大的作用,可以帮助人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们的社会首先需要的是社会主义公民,然后才是职业技术人员。 因此,职业教育要以校园文化为基础,开设相应的人文课程,构建人文教育自然环境和课程模块,尽可能将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紧密结合。 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帮助人实现个人理想,实现中国梦。
对知识、人才的重视从古至今都体现在尊师重教上。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发展,都离不开教师。邓小平认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他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6]他强调:“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27]在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的同时,邓小平还要求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 他向全党提出,要用政策和措施保证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落到实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 更加需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人才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奉献给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更加需要尊师重教,振兴教育,振兴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邓小平强调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 邓小平认为,勤工俭学这种形式能够较好地体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职业教育方针。 他指出:“职业中学搞半工半读是肯定的,城市中还应该发展一批职业中学,这类学校很多可以做到半自给或者自给。 ”[28]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把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注重教师的经验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规定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 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 多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为城镇培训5000 万人次, 为农村培训1.5 亿人次。 职业学校要加强与产业界的密切合作,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技术转让、共建技术中心、共同研发课题等多种形式,相互利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彰显其独特价值。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重温邓小平职业教育思想,对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29];对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完成小康目标,实现中国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4][10][15][19][20][21][24][2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0,120,120,91-92,2,35,90,90,121,121.
[3][28]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0,281.
[5][6][7][8][9][11][12][13][14][16][17][18][22][23][26]
[27]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49,49,50,41,107,107,107,107,104,103,173,40,110,108,109.
[29]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