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玺名,张春雨
教育价值可划分为工具价值和育人价值。职业教育会表现出教育性和功利性两方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应当坚持教育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内含和体现出来的教育之本质属性。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是要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1]。教育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是人类以承传文化精神和知识技能为手段,培养、建构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其本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教育作为人类完善自身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运用文化精神、知识技能来完善人之主体素质的手段,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的延展。[2]教育应当努力把作为个体的人造就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3]教育是为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是能使人德行变善,从而道德高尚的行动。[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崇高事业,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必须以育人为根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纯真完美的心灵,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幸福生活;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和健康成长。
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把教育与人的幸福、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终身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职业教育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要追求主体的个性发展。在人的职业生涯中,“人的丰富多样性发展具有绝对本质的重要性”。[5]帮助个体发现内在的自我,使其成为具有真正人格的主体,并决定人的意义和生活在愉快的、创造性的工作体验中。[6]每人都应全力以赴以达到职业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统一的教育只会使人趋于同化。[7]学校职业教育,应当着眼于为学生选择职业做“教育”准备,而不能主要着眼于企业选择学生做“训练”准备。培养达到“自由境界”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就必须实施陶冶教养、启迪灵性和发展个性的职业教育,要从传统的“训练性职业教育”脱胎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职业教育”。[8]
功利主义,又名“乐利主义”或“功用主义”。它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该学说最早可溯源于古希腊伊壁鸡鲁学派的幸福中,后经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并成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之一。功利主义的最基本原则是“避苦求乐”。“快乐是我们生活的开始和最终目的”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9],而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据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的,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互相换算的,痛苦可以看作是“负的快乐”。与一般的伦理学说不同的是,功利主义不去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最终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是恶。人类的行为是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更多的幸福,所以对幸福的增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
“职业教育”,具有为人生的职业做知识和技能储备的功利性目标。功利主义是职业教育的价值诉求,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应然逻辑。职业教育思想是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化,抑或说实用主义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本质、思想灵魂,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的内在本质。黄炎培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0]这一职业教育的目的表述,清楚地把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表述出来。当然职业教育不仅以培养实用技术为目的也包含文化修养的熏陶,并出现了“职业教育普通化”的世界趋势,但无论如何职业性、实用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性,功利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价值基础。[11]虽然,对于职业教育我们当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功利是其唯一的价值诉求。只不过,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为浓重的实用主义色彩。按照洪堡的观点,如果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普通教育使人学会理性思考使人之能够为人的话,那么职业教育“授人一技之长的定位”本身就划定了它的实用主义倾向。[12]
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可以理解为是源于职业对教育的规定性。职业是以谋生为基本目的,基于市场交换驱动的分工基础上,个体必须从事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生产或服务性专业活动。职业概念对教育的规定性,是职业活动的一般的和本质特征对教育现象的限定,决定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角色是重要的社会角色,其角色规范要靠胜任职业活动必须的专业素质支撑,学习者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过程生成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职业角色是职业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职业角色规定的教育目的的职业定向性。职业角色应具备的共同素质成为教育描述理想人格的概括化标准,依据这种标准制定课程计划,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学,评价教育效果,从而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13]
工业革命后至今,学校职业教育一直占据职业教育的主舞台。但学校职业教育也存有其固有的缺陷,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教学内容学问化的问题,加之,职业学校自身在教育内容、师资和教育设备等方面的不足,难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我国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一直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行,其主要弊病之一就是脱离实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改革以来,部分高职院校追求向本科看齐,办成了普通本科的“压缩型”。学校的很多课程仍然片面注重学术性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应用和实践,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职业教育丧失了其本应具有的为就业作准备的功利性。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领域,部分学校教育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主要功能体现为:职业教育重在追求快速培养出一大批的技能人才,重视学生职业性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非职业性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无视或忽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课程设置只注重实用化,而人文素质和职业认同养成的课程可有可无;在教学方式上,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只重视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忽视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教育评价上,只关注学生具体会做什么,而不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未来发展潜力。
职业教育过度功利化倾向是“工具理性主义”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将变成机械的、奴隶性的工作者,机械性技能学习使人不善思考变得日益功利性和机械性”,[14]排斥理论学习、鄙薄人文教育、忽视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实践面临的困惑。这种职业教育会把人变成“技能容器”。机械重复、简单的操作训练会使教育深陷于技术学范式之中。将人的培养等同于技能训练,职业教育的目标将被歪曲,丧失人的主体性而指向“肉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的工具人目标。[15]
职业性和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不可偏废的“两个要素”。脱离了教育性的职业教育,难以塑造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人格品性健全的专业技能人才;缺乏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则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目标。我国学校职业教育一直有脱离实践、重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固疾。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又过多强调了职业性而遮蔽了教育性,一切围着市场转的功利性办学思想,使得职业院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教育性的关注不够,是职业教育上的短视行为,将导致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人格上的异化,不利于其终身职业发展。
职业性和教育性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属性,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斥,只有两者同时兼顾好,才能培育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实现职业教育职业性与教育性的有效兼顾和耦合。[16]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教育性与功利性统一的重要途径,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职业人。职业学校之所以需要与企业合作,正是因为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职业院校要防止走“普通本科”办学模式,注重与企业联系、沟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才会有生机与活力。学校与企业合作,目的就是为了借助企业的各种优势,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济.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中国教育学刊,2008(9):4.
[2]张治平.教育本质新探——兼论人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92-97.
[3][德]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什么[M].北京:三联书店,1991.
[4]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Humboldt.The sphere and Duties of Government [M].London:John Chapman,1854:62.
[6]勒维克.技职教育哲学——多元概念的探讨[M].台北:五南围书出版公司,2002:73-82.
[7]约翰·斯图尔特·米尔.论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65-67.
[8]徐平利.教育性还是训练性:职业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9):28-32.
[9]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03.
[10]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选[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3.
[11]马启鹏,孙龙存.为职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正名[J].比较教育研究,2011(1):67-71.
[12]宋磊.职业技术教育的实用主义诠释[J].职教论坛,2007(6):9.
[13]肖凤翔,所静.职业及其对教育的规定性[J].天津大学学报,2011(5):435-440.
[14][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36.
[15][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三联书店,2004:154.
[16]宋延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耦合[N].光明日报,20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