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含真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用人单位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礼仪在现代职场交流中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甚至在一些较为正式的商务、公务活动中,职业礼仪的运用已需要通过一定的标准去衡量,职业礼仪直接影响到了相关业务的顺利开展。职业礼仪教育是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手段,是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总结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礼仪教育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尝试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有效策略与途径,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职业礼仪教育的质量。
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礼仪课程已开设多年,尤其近几年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呈现出普及化、多样化的趋势。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职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目前,职业礼仪课程已以各种形式在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起来,课堂内容灵活多样,既有具有广泛适用性的个人礼仪、日常交际礼仪,也有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礼仪规范,包括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这一点是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结合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而设置的。让学生或深或浅的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能。多数学校是将礼仪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面向全校或面向将来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学生开设,受众非常广,其课程内容也如以上所说具有很强的普遍性。[1]另一方面,也有学校考虑到各专业的课时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结合相关专业特点设立相关礼仪课程,分专业分年级进行个性化培养,以便于更快速有效地与岗位接轨,体现成效。这些院校往往把此门课列为专业必修课,学生需在制定的学期完成。也有学校两者兼而有之,根据专业开课情况,区别考虑。
第一课堂指的是课堂教学,它是学生学习系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课程教育的主要渠道,学生在第一课堂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为进一步自学、实践、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在职业礼仪的教育中,学生通过第一课堂学习,可以储备相对完整丰富的礼仪知识,掌握一些原则和技巧,为自己日后的创新提供学识基础。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教学计划之外对该门课程所展开的实践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社团活动、行业实习、开展讲座及相关主题比赛等等。第二课堂是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让学生把在第一课堂所学的职业礼仪知识灵活运用与施展,扩大知识面,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并锻炼了组织能力,它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第二课堂很好地拉近了礼仪教育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能更进一步地实现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都在有序开展了第一、第二课堂的礼仪教育,如何将两者更加有效结合,是我们今后需要发展努力的方向。
学生对课程的认可是评判一门课程设置合理性的重要指标,行业对职业教育课程的认可直接决定了该门课程存在的现实意义。调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礼仪课程的开设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肯定,因为这一课堂会教给他们很多之前教育所缺欠的而他们又感兴趣的知识与技能。在目前社会竞争日益严峻的情况下,缺乏自信和沟通能力欠缺是很多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正确、合理地修饰自己的外表及言行,学会察言观色换位思考,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能给他们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另外,行业也意识到,很多高校毕业生存在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岗位工作之间的脱节,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在短时间内也很难进入角色,所以几乎所有行业的岗前培训都有职业礼仪的专题内容。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正是他们所期待的事情。在学生和行业企业对课程本身认可的前提下,经常进行有效沟通,汲取反馈意见,课程的有效性和认可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可以说,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礼仪教育已基本迈入正规,但比较各学科的发展,职业礼仪教育课程开设的时间毕竟不长,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给予关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它能够明示课程的进展方向,界定教学计划的范围,提示课程的重点。所以,一个科学清晰的教学目标是编订一门课程的前提。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职业礼仪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较模糊,缺少具体的科学表述,大多还是靠教师的主观思想来设计与定位,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持久性,这必然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出现偏差:一方面,岗位技能目标得到了重视却忽视了能力素质目标。在高职教育指导下的礼仪教育,非常注重相关的岗位技能,大多目标的设定会指导学生去掌握岗位技能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礼仪本身的规律性,也缺少了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机会。学生会熟练地应对模拟过的情境,而除此之外往往有些茫然;另一方面,目标过于强调技能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礼仪心理素质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礼仪课程,能够教会学生很多礼仪规范和动作,却忽略了礼仪里面所说的“换位思考”,体味对方的心理的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忽略对服务对象心理的关注,忽略对礼仪深层次的理解,必然造成礼仪学习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缺乏。礼仪知识涵盖了国学、心理学、美学等诸多方面,而且联系非常紧密。目前的教学目标制定正忽略了这一点,完全孤立地去设定,最后会形成教学过程和结果的机械化、教条化。
教材是一门课程教学思想的载体,是教学理论的中介,也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及重要工具,它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来看,高职礼仪教材过于注重系统性、完整性,忽略了高职教育所倡导的应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学生更无趣味与吸引力可言,课堂之外,学生很难在教材上得到启发性,更难看到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1)教材内容过于庞杂,学生容易忽略礼仪的规律性。大多场合的基本礼仪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具体操作都可以根据具体场合、情景来灵活掌握,来“正仪容、齐颜色、修辞令”。学生其实只要掌握具体场合的特殊性就可以了;(2)目前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而缺少与学生需求相近的场景示范。教材上列举的规范所适用的场景往往与学生能够理解的场景有相当距离,距离感容易形成疏远与忽略,会让学习者难以投入进去。而礼仪本身又是生活化很强的学科;(3)教材辅助资料的匮乏,缺少生动形象的说明与范例。礼仪的知识很多需要动态的传递。而目前教材基本与别的学科教材类似,文字为主,偶有一些图片,配套的视频资料就更少了,这会弱化学生的兴趣,降低了学习者学习接受的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为完成这一目标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运用的职业礼仪教学方法来看,整体情况不容乐观,课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和实用性,这直接影响到了课程的有效性。生动性是针对教学过程来说的,唯有生动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目前的课堂教学,主体仍是教师,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系统条理地传授知识。完整的概念、清晰的原则、丰富的内容,教师会通过PPT等教学手段一一罗列,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一成不变的模式疲乏,没有兴趣就更无激发创新性可言。目前课程任课教师只是紧密结合统一化、标准化的教材讲课,没有深入行业调研、学习,更缺少进入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的经验,实用性欠缺,教学方法单一在所难免。
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一门课程教学成果的标尺和基准。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清晰,礼仪课的课堂教学也正慢慢朝着项目化、案例化等方向进行变革,很明显,原来较为单一的考核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有的教学模式,落后的课程考核体系无法起到真实评判指导的作用。目前的高职礼仪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仍为教师,虽然平时课堂中偶尔有学生参与,但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化体系,学生的评判往往只是附加意见。也有学生加入评价活动,作为评价活动主体存在的,但由于缺少有效沟通,学生也没有真正掌握评价标准。评价内容片面,并缺少整体性与延续性,往往会导致评价功能的失常。良好的评价体系应该既能准确反映出学生一定阶段内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发现其学习方法上的不足;又具有前瞻性对学生未来具有指导性意义。因此,真正的完整评价应该基于个体的起点,既考核了阶段性成果,也对其发展潜能也有一定的评判。而目前针对所有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则难以做到这一点。[3]
结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礼仪课程的现状,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礼仪教育课程进行建设和完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就是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就业压力,所以学校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更具有社会市场竞争力。学生除了掌握好坚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良好的礼仪修养,出色的社交能力将会成为他们竞争的软实力。在目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之中,高职学生的学历是他们的一个劣势,职业礼仪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通过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能够让他们变得从容、得体的谈吐,良好的沟通能力会让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认可。这是高职院校职业礼仪的基本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很多高职学生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人格偏差:如缺少自信心、行为习惯不良以及学习生活目标不明确等。[4]高职的礼仪教育,在个人礼仪方面涉及个人的仪容仪表仪态,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调整自己,重拾信心,适应职场,迈进一大步。塑造健康人格,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现代人,是高职礼仪教育该担负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一个发展目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高职礼仪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克服其人格偏差,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应该是其坚持的发展目标。
1.教材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在选编过程中的尤其要注意参与性、示范性。一些概念和原理只需要诠释清楚即可,不要过分地要求它的系统性及完整性,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但不要在深度和难度上过分挖掘。
2.教材应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各校的礼仪课程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相对应地,教材改革的要求和标准应该是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高职礼仪教育在在以教材改革为依托的条件下,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及专业改革。
3.注重教材的趣味性及情感交流。好的教材应该融入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礼仪课程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运用“理实一体化”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注意实践性和学生参与度,注重师生及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要运用大量的标准图片示范、完整的操作流程,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而模块化的整体编排模式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性地组合,并加以指导,也有助于学生课后自学。
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与学的配合情况,也可以发挥指向标作用,让学生了解课程的重点及掌握要求。为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变以往为应试而教、而学的状况,进行考核机制改革,建立立体化评价考核机制刻不容缓的。
1.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从教师为单一评价主体转换为教师、学生、行业、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如此多角度的评价可以对学生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而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参与设计、实施整个评价过程,能加深他们对评价系统的理解,对评价目标的认识,更有效地完成整个评价,并起到良好的反省作用。
2.要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检测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的评价内容,其应包括学生的单项技能与知识、综合技能与知识以及情感目标的养成。其中综合技能与知识有包括了专业能力(学生从事某项职业的学习方法与工作方法)和方法能力(从事某项职业所需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等),而对职业礼仪教育的情感目标关注也是全面评价应有的重要内容。
3.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性与多样化,单纯以量化的方式来评价多样化的内容及学生的职业礼仪技能、综合能力,已难以达到评价目的。本着评价学生的综合礼仪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要求,需要设计出具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即坚持定期评价与日常评价相结合、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尤其注重表现性评价方式,基于观察的评价等性质性评价,以便更有效地检测学生礼仪素质,促使其综合能力的提升。[5]
随着近年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践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已渐渐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但时间久了,学生还是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与课程学习内容的脱节。
事实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基于促成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知识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等原则进行。高职礼仪课程本身没有深奥的概念与理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了解课堂知识的大致内容,且目前互联网发达,学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他们喜欢的相关学习资源。因此,职业礼仪课程课堂教学的重点是技能的训练和礼仪心理的培养,这就为任课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每次课程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技能竞赛、情境模拟法、微格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培养自身利用互联网技术挖掘网络教学资源的能力,充分调动多媒体、幻灯片、网络视频资源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职业礼仪教育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丰平.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探索与途径[J].高职教育,2013(3).
[2]蒋璟萍.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9).
[3]马秀欢.论礼仪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高宝珍.论高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及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2(11).
[5]韩学芹.基于真实性平价理论的高职学生评价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