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现状、因素及发展策略
——以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为例

2014-02-06 09:10林光昶
职教通讯 2014年23期
关键词:校企职业专业

林光昶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沭阳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沭阳中专)拓宽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现状

(一)合作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沭阳中专充分利区域经济升级转型的契机,利用园区企业集聚的优势,聘请政府、企业、院校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目前学校5个省级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以及其他14个骨干专业均在相应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企业名家进课堂”、“职教名师进企业”等活动,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

(二)初步建立人才培养共育机制

建立了人才培养共育机制,但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层次较低、涉及面较窄,如开办企业“冠名班”、订单班等,大多停留在人才的供求的量的层面上,而在市场需求信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脱节的现象。不少合作企业缺乏长期合作的计划,尤其在资金、人力资源方面的往往不能提供持续的支持。

二、校企合作的因素

(一)主体因素

这主要包括政府、学校和企业。(1)政府在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等发挥统筹和引导作用,促进校企合作真正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和普遍模式;(2)学校在校企合作起到推动作用,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优质的生源是保证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硬性条件,而学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与态度是保证校企合作的柔性条件;(3)企业是校企合作的当然主体,应该是校企合作的积极推动者,至少应该是校企合作的积极参与者,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主要是其对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因素

其主要包括经济、政策与法律、社会的环境。(1)经济环境,校企合作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支持,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目前,沭阳县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方式均发生显著的转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总量提升幅度很大,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快速增加,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政策和法律环境,校企合作政策是校企合作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可以推动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转变和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水平的提升。法律可以明确相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3)社会环境,社会对学校和企业的认可度和向往度是学生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影响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薪酬待遇、工作环境、职业社会认可度和发展机会等。

三、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一)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应该由政府牵头,由教育、经济、财政、税务等部门共同构建。以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为着力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切入点,加快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对企业的服务力;以扩大企业社会影响为出发点,深入挖掘学校的潜在服务能力,增强对企业的贡献力;以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重心,切实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对企业的影响力。

(二)激励机制

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处于领导地位,要统筹兼顾校企合作的各方利益,采取的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立法保障等措施共同作用的激励机制。(1)要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2)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3)制定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与投入保障的机制;(4)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5)建立企业职业教育利益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在职工培训经费、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优惠等来补偿企业,保障其合法权益;(6)加强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设立专门机构或授权相关协会进行管理、监督与评价。

(三)约束机制

政府在校企合作可以利用公权力在法律、政策和管理等方面,对校企合作参与各方具体义务和责任及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应强化行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形成行业组织对于企业的约束机制。建立包括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和政府授权机构、学校和企业等各方联动的约束机制,制定各方遵守的规则,规范合作各方的行为。

(四)联系机制

学校与企业间的融洽的关系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校企合作洽谈会制度、协调管理体系。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关政策和具体工作措施、定期组织校企合作专题调研、协商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校企合作发展的策略

(一)校企业融合共同规划专业建设

可采取“1+X”模式,即一个专业对多个同行业的企业合作的形式。其作用主要有:(1)可以减轻企业的投入压力、降低合作的成本;(2)可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模式效应,有利于积累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建设专业的师资队伍;(3)有利于行业适度、长期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

(二)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当前,学校培养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存在矛盾的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相脱节。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才能在课程开发时做到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以生产实践为主线、以过程为导向来设计课程,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整合为“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订单课程+顶岗实习”的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中,企业在特别专业方向课程和订单课程建设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决定课程体系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共享型生产式实训基地

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改变单纯依靠企业的资源输入型合作转向资源共享型合作,可以采用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共建形式建设生产实习基地,包括建“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关键是要真正做到教学与生产高度一致,能做到无缝对接,要注重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1)学校为企业分享教育资源、承担企业员工培训相关义务,可以增加企业的劳动生产力,又可以减轻企业的培训费用;(2)学生在获得技能提升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生产任务,获取一定的报酬,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3)无论是学校独立建设还是校企合作建设的实训车间或基础,均应按实际生产标准建立,真正实现实训教学与生产高度一致。

(四)校企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平台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主体。校企双方共建科学研究、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基地,开展做好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和重大项目联合申报,开展以研究为主体的人才培育工作,并结合现有科技平台,共同申报、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共建企业研发中心及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质上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吸纳科技成果能力

和经营能力,而不是仅靠资金、人力的投入上规模来实现量的扩张及效益的提高。要不断提高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认识,勇挑重担,使企业寓科技成果于产品开发和发展生产之中,真正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

(五)专业集群化与企业融合,共建专业资源联合体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尤其是以县区职教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中等专业学校,基本上“千校一面”、缺乏特色,各学校盲目攀比、贪大求全,易把学校办成压缩型、低质量的同一化的学校模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专业发展定位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只有根据职业学校发展情况、人才培养特点、专业特点来定位专业,才能具有办学特色。职业学校要想强势专业继续强势、弱势专业要提升,可以尝试不同学校以专业为纽带进行联合,取长补短,在不同学校之间形成专业集群,在专业强势的学校牵头、其他学校与之紧密联系。以专业集群作为整体与企业深化合作,共建专业资源联合体,提高整个的办学质量。这种由专业集群化与企业融合,共建专业资源联合体的做法,不失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避免职业学校同质化的有效办法。

猜你喜欢
校企职业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