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2014-02-06 08:47季跃东
职教论坛 2014年31期
关键词:黄炎培张謇职业道德

□季跃东

张謇、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大力倡导职业道德教育是他们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 张謇、黄炎培两位教育家在20 世纪初的中国大地开创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虽然二人的职业教育实践的背景、条件和环境不同,但是他们志同道合,在职业道德教育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许多精辟的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实践有力地推进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张謇、 黄炎培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抓手,广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技能,着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际应用性人才,这项使“劳力者劳心”的工程,对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旧式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正是出于这种变革的需要,张謇、黄炎培以宏大的思维推动我国教育方针的转变,把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宗旨,张謇在河海大学招生章程中明确地阐明了培养工学专门人才的办学方针,即“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 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1]123。 在张謇先生的办学思想中,职业道德教育是近代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思想在他为专门学校所提的校训和所作的开学演讲中体现的一览无余。黄炎培先生在醉心于中华职业教育事业时也鲜明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目的:“一、 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273。 要求学生“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3]269。 他清醒地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在增强劳动者个性修养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力倡导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张謇、 黄炎培两位先生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并在创办的学校中深入开展实践活动,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注入了一股改革的新风,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确立了正确的发展脉络和走向,成为引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

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孰先孰后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张謇、黄炎培先生高屋建瓴地认识到问题所在, 在20 世纪初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之时,就提出了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首要目标的教育主张。 张謇曾对此进行深入阐发,他把职业教育区分为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情况,认为初等职业教育应当“德行为重,而艺次之”,高等职业教育“德行必兼艺而重,而艺尤非德行不行。 ”[2]59虽然初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技术和职业道德关系上有所区别,但是,张謇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首要位置。黄炎培在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阶段性总结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专科学校的使命在造就实用人才, 同时亦须重视人格训练,以免由实用而流于功利化”[2]305。 黄炎培先生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在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主张通过强化职业道德训练,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克服片面追求劳动技能和追逐眼前个人私利的倾向。

两位职教大家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反映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反映了中国近代经济工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伴随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量拥有一定劳动素质、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的新型劳动者。而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中的劳动者以及科举教育制度培养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新技术应用、工厂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需要,由科举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势在必然。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反映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举教育主要培养“学而优则仕”的少数封建专制人才,它也提倡道德教育,但强调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近代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技术管理一线的大量劳动者,它必须反映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现实要求,必须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张謇、黄炎培先生对中国科举教育制度弊端有深切的体会,对西方发达的职业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对中国教育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产生的不良习气有深入的了解,提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张,抓住了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反映了职业教育学生成才的客观规律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职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许多教育与被教育者并不能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不能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和人才观, 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片面追求技术、不切实际地索取报酬、好逸恶劳、好高骛远等不良学风和作风。张謇、黄炎培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职业人才观,张謇指出:“如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者,又何患乎莫之用哉”[1]109! 他认为优秀的职业人才,应当是道德与学术兼优者(道德为先),在他看来,道德是立足社会的根本,不道德不可立足。 黄炎培也把职业道德当作学生立人、立业的重要标尺,他指出:“有群而后有道德,服务社会,德莫大焉、职业教育为之准备,非正德而何”[2]59?两位教育大家强调职业人才“德才兼备、德在才先”的人才观深刻地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成才规律。

三、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

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受政治以及文化自身的影响。张謇、 黄炎培基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进行合理传承、发展,以及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业道德建设的文明成果进行科学借鉴,勾画了中国近代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一)爱国主义

张謇、黄炎培致力于实业、教育的最大的原动力是挽回权利、强国富民的爱国热忱,他们也把爱国主义当作是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和基本内核。张謇曾经直抒胸臆:“謇亦中国匹夫之一, 爱国之志,岂敢后人”[1]464? 他指出:“其人果正,则必有忠君爱国之心,有忠君爱国之心,则勤求事理之必于当”[1]56。他的认识虽然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但他认为爱国要付诸于实践,以国家民族富强为人生奋斗目标,强调爱国主义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基本原则。黄炎培师承蔡元培先生,全力响应其教育救国主张,提倡爱国之根本在于职业教育,指出:“受职业教育,所以谋立身之稳,以为服务社会、戮力国家地步者也”[2]50。 他把爱国看作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和获得事业成功的最强大力量。两位教育家都把确立深厚的爱国情怀看作学生走向成功的最基本要素。

(二)社会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近代工业经济发展拓展了社会责任的内涵, 它不仅要求每个公民担负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责任,也要求每个企业担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还要求每个员工遵守工作岗位职责。 作为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自身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说过:“天之生人也, 与草木无异。 若留一二有用事业, 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1]761。 他也谆谆告诫学生:“农工商业之竞争,学问之竞争,实践责任合群阅历能力之竞争也。皆我学生应知应行之事也”[1]157。他把责任素质看作构成学生竞争力的重要素质。黄炎培于1942 年5 月为中华职校 (渝校) 题词:“利尽众后, 责在人先”, 教导学生要胸怀社会责任之心。 他多次教育后辈说:“吾辈做人, 务必为大众着想,千万不可为一己打算。 利人利国,就是善;利己害人,就是恶”。

(三)诚信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在近代工业经济活动中,诚信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张謇深有体会地指出:“示人以信用,使人乐从,即绝无资本之人,总可吸取人之资本”[1]146。 他认为,“信则不欺”,诚信是维护生产经营秩序的最基本法则,是积累信用推动合作交流的最基本保证。 黄炎培终身践行“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忠实” 的座右铭并以此教育学生,在给青年学生的演讲中大声疾呼:“你能认定一‘诚’字做一切道德的根本而尽力做什么”[2]127?要求学生义无反顾塑造诚信品质。

(四)服务

在科举教育体制下,学生追求入仕,歧视劳动和服务。 为了促进学生树立职业精神,张謇、黄炎培注重向学生灌输服务意识。 张謇语重心长地指出:“人愿为下等人,宜竭其精神知识思虑以供诸人”[1]178。 认为服务于社会,看似“低下”,实为完善个人的人格和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黄炎培把“为个人服务于社会之准备”看作职业教育宗旨之一,他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的主张,他教育青年人:“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 无论受教育至何等高度,总以其所学能应用社会,造福人群为贵”。他认为,“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3]176。 有力地抨击了千百年来传统的重仕途轻农工商的观点。

(五)合群

分工合作互助共处是近代经济活动的客观要求,而这恰恰是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中的国人所缺乏的。张謇认为,合群之德器,治事之经验,他指出:“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道修而公道进,如是能承”[1]29。强调合群是修身谋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 他在兴办实业,举办教育过程中多次阐述合群的作用和重要性。黄炎培“敬业乐群”的思想是他关于职业道德思想的精髓所在。 他所指的敬业是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学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 所指的乐群是要求学生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4]。 在指导学生实习时他指出:“课外共同作业,以增进互助精神”[2]130。 由此可见,两位教育家都极力培养学生的合群素质。

(六)勤劳节俭

张謇、黄炎培把节俭、勤劳、耐苦等中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引入到近代职业道德体系之中,把它们看作是十分重要的劳动素质。 张謇指出:“勤俭之美德,以勤俭为基。凡致力学问,致力公益,致力品行,皆勤之事也”[1]672。 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不二法门”[1]112。 他认为勤俭作为人格要素,在人生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在谈到职业训练时把“养成耐劳习惯、减低欲望”作为“最重要原则”[2]163。 两位教育家从创业者的意志培养、劳动者的习惯养成、管理中的成本节约等方面强调节俭、勤劳、耐苦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四、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实践中,张謇、黄炎培对职业道德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开展职业道德养成教育

张謇、黄炎培认为,学生的职业道德不是自动生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进行养成教育。张謇认为:“人之道德,端赖养成”[1]133。 “学问是一事,道德又是一事”[1]139。 教师不能只抓教学而忘掉职业道德教育。黄炎培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2]84,并在《怎样办职业教育中》强调:“办职业教育,不但着重职业技能,而且要养成他们适于这种生活的习惯”[2]250。 两位大家都意识到只抓职业技术教育的片面性和有害性,十分注重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同时,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职业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张謇、黄炎培极力推行学生自治, 鼓励成立学生自治团,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力倡导学生自己轮流值日清扫校园,开展校内外服务和劳动活动,通过日常的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二)在实践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养成不能只靠简单的说教,实践是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途径。 张謇、黄炎培对中国传统道德修为所强调的德艺行并重思想进行继承和创新,把德艺行统一于人们生活生产实践之中。 张謇认为“自修室、寝室皆诸生实践学行之地”[1]245,倡导通过平时生活、生产活动,铸造勤劳、耐苦、节俭品质,以此切实“养成道德之实践”[1]82。 黄炎培认为:“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2]14, 指出:“每期既重实习,多与社会接触此中所得常识,才适合人生需要,而决非求之于书本所能满足的”[2]276。他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作为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原则,主张借助于实习等社会实践环节,把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三)结合职业岗位的特殊需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因此张謇、黄炎培十分注重结合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张謇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特殊需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道德教育。 例如,他要求师范生“忠实不欺”,“修公德”,“学为人师”,做人模范;要求从事盲哑教育的师范生应当具备“慈爱忍耐心”;银行专业学生“当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以防出差错;商校学生培养“服劳耐苦”、讲信用的品质;农校学生树立“勤苦俭朴”的作风等等。 黄炎培提出“谋个性之发展”的职业教育目的,认为“人各有特别之才能,本之天赋,苟一一用之于适当之途”[2]148,特别注重受教育者个性发展。他曾指出:“譬如工厂、商店经理人招募役员,给他职务,希望他所受的职务大小高低、轻重繁简,都和他的品性才能相称,将来久于其事,奏出良好的效能来”[2]87-88。 他希望学生的品性、才能和职业岗位的需要之间应当一一相当。 这种联系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社会适应性。

[1]曹丛坡,杨桐. 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黄炎培. 断肠集[M].上海生活书店,1926:42.

猜你喜欢
黄炎培张謇职业道德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基于张謇文创产品开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探索
教育家马相伯与实业家张謇的爱国情谊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打 得 好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联墨双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