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五大行动计划”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2014-02-06 08:47陈裕先周小云
职教论坛 2014年31期
关键词:行动计划办学实训

□陈裕先 周小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现分类管理”的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改革。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改革主旨。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顺应高等教育转型的这一发展机遇,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新余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 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统筹“五大行动计划”,实践探索一条符合校情、市情与省情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以体制机制改革行动计划为统领,营造转型发展制度环境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 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四个方面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形成对学校转型发展的激励制度。

修订完善学校治理结构。以应用技术高校建设为标准,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新余学院章程,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大学理事会制度。同时组建学校专业设置评议委员会,校外委员比例达到50%以上。 这些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行,为学校优化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顶层设计基础。

优化推进校院二级管理体制。 有效落实学校的改革目标,深化校院二级管理体制为改革基点,通过给予二级学院更大的政策扶持和用人自主权,重点推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的改革探索,包括进行部分应用型特征突出的学科专业, 采用股份合作办学例如高尔夫商学院的运作, 教工小区幼儿园民办公助等创新方式。 学校在优化体制过程中,突出了二级学院权责对等的改革导向,例如用人自主上重要岗位由二级学院决定, 学校人事部门仅需要备案。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办学机制。依托学校国际交流处,建立与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应用技术高校的对话与合作机制。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优质教育资源等;依托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平台,加强本校师资队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国外应用技术高校联盟、协会的合作与交流。

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转型发展目标任务进行考核评价。 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学校由人事部门牵头,教务、科研、财务、发改、党政办等部门配合,制订转型发展量化指标与综合评分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此,出台新余学院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包括《教职员工绩效考核办法》和《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正副职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办法》,以绩效考核成绩作为人事分配的主要标准, 重实绩、重贡献, 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倾斜,重奖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产教融合、特色专业群、应用型课程建设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特别是针对本校发展实际,人事制度改革要求打通实验室人员职称晋升通道、提高收入水平,引导一线优秀年轻教师从事实验员工作,以此提升学生实验实训的指导水平。

二、实施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构建转型发展的合作创新模式

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 新余学院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通过四个领域的改革创新,促动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

搭建新余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平台。为了有效促进校企、校地和校校之间的实质合作,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到实处,学校搭建了一个合作发展联盟平台。该平台既包括有合作发展章程以及合作发展联盟理事会等运行制度, 又包括首期66 家企事业单位的参与,形成以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多主体合作、多模式运作体系。 依托这个有效平台, 学校进一步延伸出产教融合创意园,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学校教师创办产教融合项目,且要求项目配套相关专业学生参与,以此增加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机会。

共建共享教学科研等基础设施的合作机制。以“开放合作、共同投资、资源共享”为准则,共享学校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设备与各类设施,鼓励学校与企业在信息资源、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加工检测设备等方面有效合作, 例如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承接了企业深加工项目,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发挥学校作为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的作用,以协同创新为主要方式, 学校重点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为此学校重点对接光伏企业,加大了光伏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转化力度, 以共建共享方式与企业共同探讨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

优化校内实训资源, 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首先是校内组织机构的创新,即将原依附于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程实训中心独立建制,承担全校学生的工程实训任务,把原本分散在部分二级学院的工程实训工作进行优化整合,形成规模、有序与团队化的实训教学。 其次是整合校内办学资源,建设以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科研孵化、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通过该平台承接全校大学生创新创意竞赛工作,激发大学生多学科多专业相交叉的创新创意能力。 再者是广泛吸纳区域行业企业,拓展实习实训基地,打造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 学校和合作单位双方本着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互惠互利的方式,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职责、经费投入等情况,并挂牌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此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

建立科研与教学融合的引导机制。科研教学相融合的第一个引导,就是教师在申报科研课题时以及在整个科研过程中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以此作为一个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如竞争性科研项目有学生参与给予优先支持。第二个引导就是科研成果以公开展示、学术讲座以及课堂教案等方式融入教学过程,为教学转型发展奠定科研支撑体系,如学校对教研分值的考核设置,突出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科专业竞赛同样可以获得教研分,让教师的研究与指导学生有机结合。第三个引导就是鼓励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从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性研究转移,通过科技开发服务、成果转化来切实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如学校对横向课题的奖励政策,以横向经费或者横向课题社会效果等同于特定的纵向课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打破了科研项目的单一评价体系。

三、启动“双师型”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奠定转型发展师资保障

转型发展,不仅仅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全校教师的转型——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科研与服务相统一。 为此,学校着力从以下三方面推动全校师资队伍建设。

强调“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和职责。学校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 结合兄弟院校的发展经验,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和资格条件,深入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路径。这些发展路径包括有获得本专业(行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者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并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或者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最终的落脚点要求承担对学生实训实习、 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等基本职责。

大力实施“双百工程”行动计划。 为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需要,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启动实施“双百工程”行动计划。 每年选派100 名教师进企业进行为期最少三个月的挂职锻炼、 选聘100 名企业人才进学校。 以更灵活的机制、更高的标准,采取“借调”、“柔性引进”、“外聘兼职”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聘用一批企业高级工程师和高级管理者, 充实教师队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全面启动教师能力建设行动计划。为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满足服务社会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助力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学校以“按需派遣、重点培养、提高能力、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分批次、有计划地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选派到企事业单位、校内外工程训练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第一线,推动教师科研与企业生产、社会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应用科研能力。

四、规划特色专业群建设行动计划,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按照教育部“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的指导思想,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基础,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特色专业群建设行动计划。

制定特色专业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区域能量集聚,我们认识到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构建“专业系统”围绕“产业系统”转、“专业对接产业”的开放教育体系。主动对接行业标杆企业,紧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探索建立“校地联动”、“校企联动”、“校校联动”的新型发展模式。 为此,以转型发展为方向,确立学校特色专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制定特色专业群的规划实施方案,形成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专业对产业的5 个特色专业群,力争2016 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 通过现有专业改造、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等方式,紧扣地方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实现学校的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 建立专业集群统筹管理体系, 以确保学校特色专业发展路径的有效实施。

完善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 “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坚持创新、分类指导”为原则,完善修订以学生为中心、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符合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用以指导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并把这些建设意见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在培养方案制定中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链所需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 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为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奠定质量保障。

五、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行动计划,确保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转型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学校力争在以下三方面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联动的课程体系。

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将第二课堂纳入整体实践教学体系, 要求每位学生修满10 个学分的第二实践课堂(包括技能拓展、创新活动、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各二级学院要求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各类学科与专业竞赛,实现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与岗位需求对接, 创造条件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此外,按照发展进度分三年建成30 门应用示范课程。

推进模块化教学。探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按模块化方式进行组织,根据岗位要求进行选择。 具体方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有固定模块和动态模块, 固定模块由全校统一组织实施,动态模块共有10 类基础课程构建(对应不同的学科专业)。

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例如所有专业教育平台的课程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培养,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设置为7∶3,有条件的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可按6∶4 执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探讨和积累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的方法,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教学。 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强教学计划的弹性,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新余学院统筹“五大行动计划”,作为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与高等教育办学定位的契合, 形成办学定位、办学资源与办学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以教育规律为前提,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诉求,形成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与课程教学相统一的培养方式;以开放包容为办学理念,搭建校企、校地、校校相融合的办学平台。

新余学院统筹“五大行动计划”,作为转型发展的工作抓手, 以重点突破、 夯实基础条件为指导方针,按照学校党委行政“四个一”工作要求,把行动计划的工作任务分解到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中,以此推动“五大行动计划”的工作落实。学校落实“五大行动计划”的过程,不仅仅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获得了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认可和有效支持。 江西省主管教育的朱虹副省长还给予了重要批示:“新余学院整体转型的思路很好。 要积极支持他们大胆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体制机制,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带头羊,并力争成为教育部地方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 ” 这一重要批示,既是对新余学院前一阶段转型发展工作的肯定,又为新余学院下一阶段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1]蔡敬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2]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华长慧.服务型区域教育体系的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研究,2013(6).

[4]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

[5]介晓磊.立足服务地方 加速转型发展 大力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J].河南教育(高教),2014(3).

[6]邵波.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14(13).

猜你喜欢
行动计划办学实训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十部门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
㵲阳河守护行动计划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红军第一份长征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