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今年6 月23 日, 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讲话时指出: 中国有13 亿人,9 亿多劳动者, 如果大多数成为掌握高技能的人才,人口的压力就可以转化为人才的优势,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比不了的。这句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如基础教育是通过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于社会一样。 换言之, 职业教育只有培养出既真正掌握熟练技术,又始终坚守职业精神的学生,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进而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那么,职业教育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呢?我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李克强总理说的那样的人,惟有尽快从“做大”转到“做精”上来。
“新常态”是今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新常态”,应该是跟过去的常态——“旧常态”相比较而言。 过去三十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主要有两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年均10%的增长率,被经济学者称为“经济奇迹”。 第二,经济结构失衡、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收入分配不公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旧常态不可持续,必须走向新常态, 主要也是受到两个方面的因素推动:一是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过去主要靠投资、靠出口、靠大量资源投入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 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增长模式;二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过去我们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成本优势, 现在劳动力市场已经从过剩变成短缺(15 年前,我国劳动人口年均增长800 万人, 现在年均减少300 多万人),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工资持续、快速上升,其他投入品包括能源、土地和资金的成本也已经或者即将上升,这就意味着过去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正在快速地失去竞争力, 中国经济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来保持未来的高速增长。 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旧常态相比会慢一些,但质量更高也更可持续。
与经济发展的“旧常态”相适应,我国的职业教育也走上了以“做大”——规模扩张为主的道路。据统计,1978 年我国仅有中等职业学校4700 多所,当年招生70.4 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6.1%,在校生130 万人。 2013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23 万所,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922.97 万人,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776.22 万人,职业教育共有在校学生2699.19 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旧常态” 输送了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工人。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职业教育目标人群(最近几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呈递减趋势,学校数2012 年比2011 年减少了430 所,2013 年比2012 年少了333 所; 在校生数2013 比2012 年减少了210.62 万人)的减少,这种以追求“做大”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不仅失去了生源基础, 而且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做精”,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要想把职业教育“做精”,要做到如下几点:首先,职业院校的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要认识到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职业教育的 “精” 而不是“大”, 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也要靠“精”而不是“大”,做“精”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出路。其次,要增加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实行小班化教学。 职业院校要训练学生的技能,在有限的时间和设备的前提下,只有小班化才能保证学生获得老师充分的指导和比较充足的练习时间。 2013 年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86.79 万人, 生师比22.97:1,比普通高中14.95:1 生师比高很多,这不利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再次,职业学校要有自己的核心专业, 且要提高做好核心专业的能力,要形成比较优势。 办好一个专业绝非易事,需要职业学校多年的积累,一所职业学校不可能同时办好很多专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几个专业,不能求全,要求“专”、求“特”。第四,政府要切实增加财政性职业教育投资,尤其是要提高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职业教育的份额,为职业学校做“精”创造条件。 这几年,政府确实对职业教育重视了,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开多少次会、 发多少文件,更重要的体现在增加投入上, 只有投入充足的经费,职业学校才能建造符合标准的校舍、实训场所,也才能购买满足教学要求的设施设备和学生训练用的耗材。
总之,“新常态” 职业教育就是做精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精”,发文件发不出来,开会开不出来,讲话讲不出来,只有踏踏实实地做才能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