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化的教师培训综合改革

2014-02-06 05:13李源田陈昌发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4年3期
关键词:国培区县研修

田 伟 李源田 陈昌发

(重庆市教委师范教育处 重庆 400020)

重庆市现有中小学教师27.3万人,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教师17.2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88.8%,城乡教育二元矛盾突出,城乡教师队伍差异明显,特别是农村教育高端人才严重缺乏,边远地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师资水平相对滞后,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面临很大挑战,教师队伍素质成为该市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从2010年开始,重庆市抓住“国培计划”重大机遇,大力改革教师培训,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四年来,“国培计划”项目经费达1.56亿元,共培训教师100897人,其中“示范性项目”培训教师9035人,“中西部项目”培训义务教育教师83666人,“幼师国培项目”培训学前教师教育教师8196人。同时,四年来,重庆市本级财政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2.6亿元,培训教师20.1万人次。其中,市级培训完成80学时以上集中培训超过2万人。

一、系统思考,顶层架构,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重庆市认真总结过去教师培训的经验,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背景下,系统思考,从顶层架构教师培训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四级互补的培训体系、五子递进的运行体系、教师成长的四层次目标体系、培训机构的联盟体系。

1.完善四级互补的培训体系

最近几年,教师培训的类型越来越多,规模数量越来越大,层次也越来越丰富,如何让各项培训能有序推进,重庆市构建了“国家培训作示范、市级培训抓重点、区县培训保全员、校本培训重教研”的培训层级管理体系,并确立了“721”模型,即国培主要承担10%高端教师研修任务,市培重点完成20%的培训任务,70%的集中培训由区县和学校完成,分级分类、分层负责。在市级培训中,全市实施了“促进、提升、名师、保障”四类工程。“促进工程”关注教师、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薄弱点,以薄弱群体、薄弱地区、薄弱学科为重点,培训教师及干部21710人,培训经费3006.5万元,占培训总经费的38.4%。“提升工程”聚焦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焦点,以高中新课改、课堂教学减负提质、中职教师专业实训能力提升及高等教育学校教师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训教师及干部9777人,培训经费1864.55万元,占培训总经费的23.8%。“名师工程”以完善全市名师梯队建设为目标,培训骨干教师及干部1343人,培训经费1746万元,占教师培训总经费的22.3%。“保障工程”围绕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核心要素,以培训者、管理队伍、培训资源为核心,培训教师及干部11270人、培训经费1221万元,占培训总经费的15.6%。

2.完善五子递进的运行体系

“国培计划”旨在为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探索新路。为此,重庆市开创了“苗子—弟子—影子—种子—路子”五子递进的项目运行路径:各区县从农村学校精心选拔参训“苗子”;通过置换脱产、短期集中或网络远程等方式,各高校与培训机构精心培育“弟子”;各实践基地学校和指导教师潜心引领“影子”;经历专业发展的更新与升级过程,成为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示范“种子”;进而为统筹城乡教育探索新“路子”。这是我市深刻领会“国培计划”宗旨,成功实施农村教师培训项目的创新之举。

3.完善教师成长的四层次目标体系

为了解决广大教师成长动力不足的问题,重庆市建立了鼓励骨干教师梯级递进成长的层级体系。建立“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未来教育家”四个层次,让广大教师通过培训评审选拔拾级而上,激活了广大教师不断上进,终身学习的积极性。目前我市已经培养认定市级骨干教师5400人、学科教学名师10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52名,确认了38名“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

4.完善培训机构联盟体系

重庆市建成了多层次的教师培训联盟,“国培计划”的实施,带动了全市教师培训共同体建设,全市17个教师培训基地采取“高校+区县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联盟的方式,高等院校充分发挥理念先导的作用,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充分发挥教研指导的优势,基层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实践引导的效应,实现了三类机构的优化组合,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培训带动了研训机构的有机整合,全市已经创建了33所合格的教师进修学校,其中20所学校与教研电教整合,发挥了研训一体的良好效益。壮大了全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国培”招邀标和实施,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晓庄学院等14所全国知名的院校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市内评审确定了100所市内教师培训基地。制定下发了《启动实施重庆市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发展计划》,采取高等师范院校和区县联合申报,市教委评审立项的方式,首批建设三个“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教师培养见习实习基地、教师培训实践基地的深度融合。

二、调整思路,按需规划,把握教师真实需求

传统教师培训的规划思路是自上而下,上级规划项目,然后给下级分配培训任务指标,带来的效果是机构被动接受、教师被动参与,这是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基于此,重庆市教委调整教师培训设计思路,自下而上,基层学校和教师先报送培训需求,然后市教委进行区县的需求分类汇总,再根据国培和市培的经费额度,优先考虑把教师需求最多、愿望最强烈的项目列入当年的教师培训规划中,有效提高了项目的针对性。

1.自下而上规划项目

首先,市教委下发文件到区县,引导教师确立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其次,以片区走访的形式分层次、分类别了解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诉求。最后,根据所掌握的数据信息,分析教师的真正需求;依据分析的结果,确定项目、学科和人数。通过这种自下而上的形式来规划项目,能够真正实现按需施培。

2.三方结合分析需求

首先,结合区县教育教学的实际来分析需求。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区县在教育发展上也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分区域做需求分析,更能掌握真实的情况。其次,结合教师的专业现状分析参训需求。学科发展不均衡也会导致教师需求不同,考试科目和考核科目的教师参训有明显不同的需求,分学科做需求分析,更能“对症下药”按需施培。最后,结合培训目标的达成要素进行分析。培训目标的实现是由各方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要素包括师资力量、培训学校条件、课程设置等。分要素做需求分析,能够更科学地确定培训效果。

3.按需求分类组班

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和差别化需求,重庆市改革传统的组班方式,实现按需组班。以前的组班方式往往存在着随意性、随机性,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多方不便,影响培训效果。调整方式之后,按片区组班、按同质组班、按专题组班,使同类别、同层次、同需求的学员聚合在一起,更便于课程设置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也更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

三、立足长远,大胆改革,创新脱产研修模式

在国培实施前,重庆市的教师培训大部分都是短训,教师的理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国培的实施带来了新机遇,重庆市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培训,给参训教师增加了长期、长效的影响,让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1.三大认识成为共识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中,参与脱产研修的教师在经过长时间的研修后都认识到: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知识更新必须加大系统培训;脱产研修学员能够更好地当好“种子”。这些认识,逐步成为所有参与脱产研修的学员的共识。重庆市近四年置换脱产研修为全市培养了4864名“种子”教师,让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都有了经过系统培训的“种子”教师,为地区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其种子的辐射影响还将随着其作用的发挥而更加突显。

2.“四板块”模式有效指导了脱产研修的实施

重庆市科学规划和实施脱产培训,2010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划分的理论,并围绕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要素,参照教育部《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形成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板块”置换脱产研修课程体系。其中,理论研修重在拓展教育视野、影子研修重在观摩研讨示范、实践研修重在促进成果转化、反思研修重在实行任务驱动。

3.指导课程有效设置

为了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课程设置上以学员需求为导向,要求实践课程不得少于培训总学时的50%,培训专家中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比例不得少于50%,安排的课程中选修课不得少于20%。此外,各培训院校根据学员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安排,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

4.发挥种子教师作用

对于参加置换脱产研修的优秀教师,我们实行一系列管理驱动,发挥种子教师的作用。一是优先支持种子教师参与教研、科研活动;二是优先安排种子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教学考察;三是优先安排种子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四是优先考虑业绩突出的种子教师评优晋级;五是优先帮助种子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四、立足课堂,直面问题,转型实践培训方式

重庆市在教师培训中,从学员的问题出发,立足课堂,突出实践,增强培训的实践性。

1.集中培训注重案例解析方式

集中研修阶段打破传统的被动听课模式,以学员体验为核心,创新课堂授课模式。一是案例解读,每次课前收集学员问题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课堂交流,形成“学员的教学实际就是案例,学员的问题就是课堂学习主题”的新型讲授模式;二是情境体验,让培训回归课堂,将理论具体化,知识案例化,更生动具体地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三是互动参与,每次课后都要求留出学员研讨交流时间,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要我听”转化为“我要听”。

2.影子研修注重“五带六步”方式

为了加强影子研修的指导力度,提高影子研修的实效性,北京师范大学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项目组率先在影子研修中探索出“五带六步”的影子研修模式,即“带问、带课、带研、带学、带资”和“听、观、问、议、思、做”,初步形成了“项目承担高校牵头、教师进修学院协调、学科教研员蹲点、基地学校负责、学习小组互助”的五级管理模式。

3.实践研修注重任务驱动方式

学员回到岗位进行实践研修是“四板块”的难点,体现在学员回到岗位,承担单位指导难进行,跟踪问效难把握,管理评价难落实。为了把实践研修做实,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项目组率先探索出实践研修的“五个一”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培训承担单位组建了一个高校专家、一个学科教研员、一个研究生、一个参培学员“四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逐步完善了“一个课堂观察报告、一份高水平教案、一堂优质公开课、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一次教研活动”的“五个一”任务驱动培训,使培训更富有实效。

4.自主研修注重跟踪指导方式

自主研修阶段为了强化学习效果,保证研修的后续性,根据现实要求创新了多样化、多元化的跟踪指导方式。首先,组建了研修团队。以一个高校导师加一个学科教研员带领五名学员的形式组成研修团队,开展课题研究和其他学术活动。其次,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为其设置问题、主题、课题,以此提升学员自主研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采用多种指导方式实时跟踪指导。通过QQ群、微博、微信、实地指导、片区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五、纵横贯通,互通互联,健全自主参与机制

教师培训需要动力支持系统。为此,重庆市将“国培”和市培、区县培训、校本培训互通互联,市内外培训机构、高校和区县教师培训机构纵横贯通,形成了学习绩效互认,培训机构互通的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主动参与热情。

1.建立国培、市培互认机制

把参加了国培置换脱产培训的学员纳入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范围,把参加了教学名师项目的学员纳入市级教学名师评选范围,把参加了学科带头人培训的学员纳入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并作为未来教育家的人才储备库,有效实现了国培和市培的融合贯通。同时,“市培计划”的优秀结业学员可以优先参加国培高端培训,建立国培和市培管理的互通机制,避免教师重复培训、反复培训,避免了教师培训资源的浪费。

2.建立学员遴选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工学矛盾突出、国培学员推荐难的问题,綦江区采取建立国培学员备选库,将学校国培送培情况纳入区教委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增强了基层学校推荐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国培学员推荐高效有序进行,有效破解了学员推荐难的问题,实现了国培学员由被动推荐到主动遴选的转变。黔江区单列教师培训机动编制,解决了学员推荐难的问题。

3.建立教师培训奖补机制

为了解决区县教师培训的经费保障问题,也为了奖励优秀的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我市从国培中西部项目得到启示,从“国培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加大了市级教师培训投入并以转移支付方式奖励补助区县。近两年,市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1.8亿元,其中0.7亿元转移到区县做奖补经费,区县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

4.建立学员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提升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掌控学员的培训效果,我市创建了学员激励约束机制。每次训前召开动员大会,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在培训过程中以及培训结束时采用多种评估方式考核学员的学习成效,把考核结果纳入市级骨干教师的认定,与评优、评先和绩效考核挂钩,以此激发和约束学员。

六、建立平台,学分杠杆,改进培训管理方式

大规模教师培训的类别多、人员复杂,如何科学管理?重庆市教委采取建立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初步实现了培训的简化优化。

1.信息化管理

重庆市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具备教师信息管理、培训项目管理、继续教育学分管理三大功能。第一,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将培训纳入教师个人信息系统内,通过网络建立教师培训的专业发展在线档案,强化教师培训有效性评价,根据学员学习等级认定不同学分,提高学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通过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区县培训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和发布,并对区县培训的过程进行网络化管理;第三,通过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培训学员网上报名,自动推荐,并通过系统自动实现学员学习过程管理。

2.学分制管理

重庆市实行学分制来提高学员管理的科学性。制定分层、分类、分岗、分科教师培训学分体系,保证学分制的科学合理。根据学员学习考核的不同等级,认定不同的学分。同时,试行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每个教师参加各类培训都会获得相应的学分,每次培训都记入学分银行。最后,把学员的培训学分总量作为评优、评先的考量标准之一。

3.过程性管理

通过信息系统,重庆市强化教师培训的过程性管理,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建立学员专业发展信息登记表。在学员培训之初为其建档,明确学员的专业发展方向。第二,多方参与跟踪指导。高校专家、学科教研员、研究生等多方参与学员的学习跟踪,指导学员的专业成长。第三,定期召开研讨交流会。培训机构、管理者和领导部门定期召开培训阶段研讨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究解决措施。第四,不定时深入培训课堂。培训机构管理者随时跟踪,国培工作组不定期了解培训情况,两者有效结合保证培训实施成效。

在实施教师培训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培训还有不少问题,包括部分区县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学员参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问题,教师培训的工学矛盾比较突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特别是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严重,音体美、英语、综合实践等紧缺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为学员的选派带来困难。今后,我们将加强分析研究,在教师教育中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进程,构建开放互补型培训机制,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一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创新全科教师的“3+1”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培训。▲

[1]蔡可.对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质量保障核心要素的分析——以“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北京大学远程培训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4):3-6.

[2]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国际成人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六次成人教育大会文集(1949—2009)[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3]周海涛.教师培训中的非对抗性冲突及其原因[J].教育发展研究,2009(18):59-61.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276-306.

猜你喜欢
国培区县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教育路漫漫 且行且用心——乡村校长第六期国培(郑州之行)学习感悟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扬州大学国培计划阶段成果剪影
“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远程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
领会国培计划精神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北京:上游水质不合格 下游区县将收补偿金
天津市2013上半年各区县节能目标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