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过程中女子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4-02-05 23:19秦飞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办学转型职业

秦飞

高校转型过程中女子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秦飞

根据国家“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要求,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对自身的转型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高校转型为女子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调整专业设置、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等方面带来了机遇,同时,对其传统办学理念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挑战。作为被划归新建本科院校之列的女子高校,只有明确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解决是否要转型、如何转型发展等根本性发展战略问题。

高校转型;女子高校;高校发展战略;办学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明确要求,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教育部自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起就筹划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核心是改变以往单一的以学术型或研究型为主的办学模式,引导高校走多样化发展道路,尤其是走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和生产建设需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道路,将高等职业学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于一身的开放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还制定了《关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希望通过在招生、经费、专业设置、师资配备、企业参与、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引导地方本科高校从原来学术型办学定位转变为应用技术或职业教育类办学定位。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定位相对来说比较明确,而占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在“精英教育”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之间徘徊,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方面在学业理论、研究能力上不足,另一方面因为职业能力和素养与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不符,而学生自身又不愿到某些基层岗位求职,因此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高校转型不仅是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为我国经济升级和转型培养大量技术类、服务类中高端人才的重要举措。高教界对加快高校转型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已达成共识。

我国女子高校为数不多,规模也不大,但因其特殊的存在价值和所肩负的使命在高教界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我国仅有独立设置的本科层次的女子普通高校3所(中华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大专层次的女子高等职业学院3所(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还有10余所为普通高校内所设的二级女子学院。在3所本科层次的女子高校中,其正式被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全日制普通本科学校的时间,1所为2002年,其余2所均为2010年,因此女子高校通常被划归为新建本科院校之列也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以人文社科专业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当教育部把职业教育型高校和学术型高校进行清晰的分类后,女子高校的所有短处和弱势将暴露无遗。那么,女子高校是否具备转型的条件?女子高校具备多少职业教育所特有的专业性、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时代性?职业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技术性人才,女子高校的办学方针是否需要做相应调整?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队伍能迅速建立吗?女子高校能否做到职业教育所要求的和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合作培养人才?女子高校能建立职业教育的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吗?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女子高等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才能解决是否需要转型、如何转型发展等根本性发展战略问题。

一、高校转型的发展现状

2014年,教育部将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列入当年工作要点:“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其一就是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①参见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有关信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从政府层面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为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采取了“示范引领,试点先行”的方法。2013年初教育部启动了首批试点工作,把37所院校确定为试点学校,要求在今后3—5年内完成试点工作。2013年6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黄淮学院等35所高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这35所高校均为2000年以后由专科升为本科的院校。目前还有200多所高校申请加入联盟。10多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包括“985”、“211”高校,也表示愿意积极参与联盟的工作。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行动起来。上海市建立了高校分类管理体系。河南省、山东省分别设立了2亿元、1亿元的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专项经费。广东省专门设立了“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工程”支持转型发展。重庆市政府2014年4月组建了由市直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属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联盟,6所院校进入教育部首批试点院校行列,目前有4所通过转型评审。[1]2014年4月,在河南驻马店举办了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春季论坛》。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以产教融合发展为主题,共同探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178所高校表示愿意成为这一改革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2]

许多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如,黄淮学院紧密结合驻马店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49个本科专业中有80%以上是应用技术型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制作作品,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学校“进口旺、出口畅”,2013年招生,第一志愿报考者达103%,就业率高于河南省二本院校平均数近8个百分点。[1]福建工程学院坚持“立足地方、面向行业、依托企业、服务区域”,充分发挥“大土木、大机电”的传统优势,以社会需求为指向,创新产学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学校长期坚持产学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改革实践带来了明显成效,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7%,居福建省高校前列。[3]先行者们的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包括女子高校在内的其他本科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高校转型给女子高校发展带来的机遇

1.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所处位置以及长远发展愿景的顶层设计,全面、合理、准确的办学定位有助于学校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4]从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首要的是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转变。许多试点学校都对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如,黄淮学院将其办学定位调整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学生。过去有少数女子高校由于对自身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等缺乏系统分析,对社会需求、同行状况等缺乏深入了解,对高等教育规律、国家政策等缺乏整体把握,存在着办学定位不够清晰准确,目标不具体、缺少前瞻性等问题。[5]即使多数女子高校的办学定位从目前来看是明确的,在高校转型的形势下,也需要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思考,对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女子高校应在准确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认真分析自身教育资源优劣、详细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对女性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可行性与前瞻性原则,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服务面向等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性思考[6],这将会使女子高校各个层面的办学定位更加科学、明确。

2.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大学办学特色是一个由多个特色要素组成的系统结构,各特色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高校转型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这与各个高校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凝练出的传统特色并不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的特色使得高校避免了转型之后的同质化倾向,只有发挥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培养的学生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一直以来,女子高校都在强调特色是女子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其所具有的女性教育特色是女子高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一大特征。女子高校充分关注高等教育中男女大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营造了无性别偏见、有利于女生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注重“四自”精神和性别平等意识培养,建立了发挥女性性别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培养特色。但通过认真分析不难发现,有的女子高校仍旧不能很好地突出“女”的特色,一些学校所谓的“特色”是建构性的理念状态,不是发展中的实然状态,女子院校粘贴和复制传统大学的特征明显,在体现规律、承继传统的同时,量身定做的特点并不充分。[5]缺乏特色的女子高校得到的社会认可度更低。女子高校要抓住高校转型的机遇,认真思考如何在发挥女性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契合点,从而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3.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从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高校,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专业设置的转变。要强化围绕行业、产业的专业布局思想,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积极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设计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建设思路,从以学科体系为基础的专业设置转变为以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同时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适当集中构筑专业群以形成集群效应,使人才培养更具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4]建立高校专业动态核定机制,力求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效对接。目前女子高校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女生特点和办学条件,不追求“大”而“全”的学科专业架构,而是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原则,开设有利于女生就业和成才的专业,同时积极引导女生学习传统上以男性为主导的专业,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的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5]但仍然存在单纯依据学科发展设置专业的问题。高校转型强化了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认识,使得专业设置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更加突出,女子高校受此影响,势必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借鉴试点学校的经验和做法,为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4.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

产学研合作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它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校转型更是直接将企业推到了高等教育的前台。要真正实现高校转型,就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政策和机制保障;广泛吸引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建设实训基地,逐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4]高校要与本地的特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学科专业、教学实践等方面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与行业、企业实现共建共管。之前的职业教育,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热闹”,缺乏制度环境,缺乏一系列公共政策的保障,因而缺乏企业的参与。现在国家将优化职业教育的发展环境列为四大目标任务之一,这说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就不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过去只是说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当成实现目标任务的保障条件,现在则是将其当作目标任务本身,被赋予了更重要的地位,这是国家由“管理”转向“治理”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过去也提到怎样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怎样进行校企合作、产业融合,但现在更加具体地提出,吸引社会力量来举办职业院校,公办和民办之间可以相互委托管理,也鼓励社会资本以合资、合作、股份制的方式来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其背后隐含的一条重要逻辑,就是希望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到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经过三十多年的产学研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以政府助推为背景、以市场为导向的开放式产学研合作网络体系。女子高校借助产学研合作联盟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女子高校在推进学校与企业、社区等深度合作,探索校企、校社联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多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形式运作,以“工学交替”方式实现在校的理论教学与在企业的实践实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学生培养过程实行“订单式”管理,等等。高校转型为女子高校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拓宽了渠道,拓展了空间。女子高校可以进一步探索多主体参与的产学研联盟,积极利用政府制定的政策和项目开展产学研育人实践,利用各级妇联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来整合国内外各界办学力量,主导和推动女子高校与产业界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形成多主体、分层级的产学研合作。

三、高校转型中女子高校面临的挑战

1.传统办学理念转变方面

社会上,习惯性地采取单一的偏学术标准将高校分为三六九等,从最顶层的研究型大学一直往下排,无疑就将偏技能训练的高职高专放在了排行榜的最下层,处于较低的教育层次。从学生方面看,职业教育吸引力不高,我国学生很少主动选择职业教育,高职高专大多是那些高考分数偏低或高考失利的学生的无奈选择,社会和职教从业者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不高,习惯上将其归为低于本科生的行列,主观地认为技能型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培养难度低、培养质量低,所以培养这类人才的机构在层次上也略低一等。从学校层面看,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系统知识教授、轻实践能力训练的传统观念,在实施高等教育过程中,普遍都存在看重学术研究而偏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资源的配置也都是按照学术性的标准处理,受这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在短时间内让人难以接受。多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精英教育思想影响,攀高求全,追求精英化教育一直是这些学校无法改变的办学情结。地方本科高校要转型发展,其办学理念由追求精英化教育向办好职业技术教育转型已势在必行。女校的发展历史呈现出艰难、曲折的道路,使得女校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低、质疑多、生存环境差、发展阻力大,而许多女子高校刚刚由专科升级为本科院校时间不长,这容易影响到一些办学者的心态,使他们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焦虑情绪。如,想方设法提高办学层次,一心想争取普高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举办权,对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不够等。在这种思想主导下来思考女子高校转型的问题,就会不自觉地对高校转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判断。女子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冷静客观地分析形势,在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寻求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

应用技术型大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力争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加强实践教学硬件环境建设,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程实践中心,突出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培养,将应用与实践覆盖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构建多元化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运行过程、人才培养保障和人才培养评价等方面真正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女子高校大多形成了具有鲜明女性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女子高校确立了“应用型女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中华女子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确定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的目标,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高素质、宽基础、重实践、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湖南女子学院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质量观,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凸特色”的总要求,确定了“培养具有‘四自’精神、创新意识、传统美德的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应用型女性人才,这与高校转型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相吻合的,但是目前女子高校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仍然存在“重文轻理”的现象,这可能是源于对于“女性擅长形象、感性思维,男性擅长抽象、理性思维”的传统认识,这种认识限制了女子高校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女性人才的培养,较少设置理工学科专业,进而给女性所能从事的职业范围带来了局限性,这显然不能达到转型高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如何克服女子高校在理工科方面的弱势,为女生进入高科技领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是未来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难题。因此,女子高校在结合女性特点制定培养目标的同时,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应用型女性人才中技术型人才欠缺的问题。

3.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方面

与转型后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要深入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将传统的以学科为背景的课程教学逐渐改变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学科专业设置要从以“基础学科为主”向“以应用型专业为主”转变;专业建设要从“打造若干单个的优势专业”向“构建若干对接产业群的专业群”转变;专业发展要从“专业对接职业岗位”向“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转变。注重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重点考虑岗位实际需求(注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注重通识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注重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导向,根据专业设置特点,建立更为灵活、适应工作实践的课程体系。

女子高校一直很重视对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创新。如,中华女子学院启动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实行分类指导: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专业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根据行业或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构建课程,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专业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知识逻辑体系构建课程。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改革和课程的建设,包括:(1)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2)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3)加强共同必修课程和博雅课程的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4)加强通识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保障通识课程的实施。学校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各专业与行业、社会广泛合作,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探索校企、校社联合培养的新途径。[7]但也要看到,女子高校大多是以专科为基础升本而成的,一般都是按照传统普通本科高校的模式进行建设和发展的,受师资等办学基本条件比较薄弱和缺乏专业设置自主权等的限制,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行业、产业结构的契合度、融合度不高,普遍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存在着以学科体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按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职业和岗位需求设置专业的矛盾。

4.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根据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点改革教师聘任、培养与评价办法,一方面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转岗培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锻炼,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从政策导向上激励已有教师积极主动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拓宽教师引进渠道,聘任或引进企业优秀技术人才担任“双师型”教师。与通常所说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相比,建立“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似乎更为贴切。国家正逐步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使得每一个学生既有校内的老师,也有校外的师傅,这是一大进步。当前,女子高校较普遍地存在着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学术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倾向,教师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一线行业或企业实践和实战经验,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薄弱,学校也没有公开招聘行业或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来担任专职教师,“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要建设一支“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女子高校要应对转型,需要提前对此加以谋划和培育。

无论未来女子高校是否转型、是整体转型还是仅部分转型,高校转型给女子高校乃至整个高教界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2014年11月,基于对女子高等院校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发展机遇的共识,“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宣告成立,充分体现了女子高校改革的意识、创新的勇气、引领先进性别文化的责任担当。女子高校要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女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理论和实践创新,使女子高校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董洪亮.为大量培养本科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本科院校怎样转型[N].人民日报,2014-05-15.

[2]刘博智.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N].中国教育报,2014-04-28.

[3]贯彻全国职教会议精神推动福建高校转型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7-15.

[4]周茂东,张福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刍议[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3).

[5]郭冬生.我国女子高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4).

[6]罗婷,吴永光.女子高校特色办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9).

[7]李明舜,洪艺敏.培养知性高雅的女性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5-01.

责任编辑:董力婕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Univers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s Transition

QIN Fei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the government explicitly requests to guide a number of regula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to transform into applied technology colleges,focusing on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Many newly-established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carried out activ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rings opportunities for women’s colleges in terms of further clarification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highlighting of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adjustment of the specialty setting,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At the same time,challenges come alo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chool running idea,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l,the optimizing of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Women’s universities, which usually are placed under the newly establish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ist,can solve“whether to transform, how to transform”and other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nly by deeply understanding their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igher education transition;women’s universities;development strateg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orientation of running a school

10.13277/j.cnki.jcwu.2014.06.005

2014-10-10

G776

A

1007-3698(2014)06-0039-06

秦飞,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编辑学、女性高等教育。100101

本文系中华女子学院2014年院校发展研究重点课题“高校转型发展对女子高校发展战略的影响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YX2014-0206。

猜你喜欢
办学转型职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职业写作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