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2-05 13:05刘雪兰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学导向岗位

刘雪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泰州 225309)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刘雪兰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泰州 225309)

深入了解企业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采用“工学结合、岗位导向、团队意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和团队意识,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工学结合;岗位导向;团队意识培养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愈加激烈,高校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办学宗旨,开展全面创新教育[1]。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我国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人力资源保证,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更需要把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本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能力和职业素质。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自2008年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来,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过程中,“工学结合”模式比较重视企业对员工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从而加强了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对学生岗位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一段不适应期,主要表现在:对岗位职责不能尽快理解和适应,因为与在校独立学习的模式和习惯不同,不能很快融入团队合作中。上述不适应期有长有短,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心理,适应角色,学生很容易对工作产生抵触情绪。

1 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通过与企业积极沟通,与已经就业的学生交流,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全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上,究其原因还在于教师对于企业工作岗位的理解不够深入,没有将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和团队意识纳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

岗位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推动校企合作不断加深的长效机制。企业希望获得掌握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并希望他们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并相互协作,共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学校希望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应互惠互利,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工学结合、岗位导向、团队意识培养”。这种模式在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对于岗位和团队意识的认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更加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和企业的需求,学生就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进入角色。

2 改革探索

“工学结合、岗位导向、团队意识培养”模式中的3方面内容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工学结合”是总的指导思想,要求教师深刻领会企业需求,并将这些需求灵活地融入到教学之中,“岗位导向”是方式方法,并且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1 岗位导向

岗位导向重点是培养学生在特定职业或岗位的特定技能。其基本特点是:对特定专业岗位能力的针对性强,理论知识面要求相对窄,实际动手能力须达到岗位技术要求,对职业态度要求高[4]。因此,实际教学中,在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合理设计和划分任务,指导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任务。学生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还要进行任务前的讨论,以及任务完成后的记录,即记录完成该任务的完整过程,包括任务流程、结论、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等。

岗位导向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与和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企业针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所设立的岗位主要包括技术支持、工程师助理、销售工程师及品质管理等,这些岗位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学生对岗位本身有深入的了解。譬如技术支持岗位,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产品使用方法、使用环境、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用户反馈等,而这些都需要技术支持工程师做好产品使用说明、常见问题解答以及自己在使用过程中的心得等文档,并通过文档与客户沟通,帮助他们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文档也可以作为其他同事交流和学习的内容,以期更好地适应岗位、完成工作,得到同事和领导的认可。

可以看出,技术支持岗位实际上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这两方面的重要性,并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担任客户的角色,一步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沟通和思考。

不同的岗位对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专业技术要求是不同的,如品质管理岗位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外,也很注重细心以及检测检验仪器设备的使用。这些岗位需要教师先进行深入理解和实践,然后,详细地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加深学生对岗位职能的感受和理解。

2.2 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意识可以通过课堂传授的方式进行培养,而且可以在学生完成岗位导向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有时,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团队成员通力合作。任务分析、方案制定、问题解决等需要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团队成员之间要积极沟通,分工合作,并尝试不同的角色,教师应积极鼓励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对自己能够适应的岗位有初步的认识。

团队意识的培养一般是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师设计的团队任务来实现。团队任务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综合知识技能外,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组织、分工协作的能力[5]。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包括多个方向,需要针对不同的方向设计不同的团队任务。如在“计算机维修”课程中,教师可以人为制造一个计算机故障,然后,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进行维修并确定维修方案和进行维修。此项任务完成后,整个项目才完成一半,剩余的工作就是详细记录这个流程,譬如出现故障后的现象、针对该故障进行的检测流程(即小组讨论如何维修和确定维修方案的一个总结),包括使用工具、维修步骤、维修注意事项等,同时小组成员可以发表自己的心得并统一记录下来。通过这个过程,如果以后遇到类似故障,学生便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将这些记录整理成册,便是一本完整的计算机维修常见问题解答(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AQ),不管学生以后是否从事类似工作,都会对他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这种培养方式对于学生合力分析和解决问题非常有效。在与多家企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企业非常注重员工的团队意识。如某系统集成的智能楼宇工程中,涉及不同厂家供应的多种设备,而将这些设备进行系统集成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快速解决问题。

2.3 对教师的要求

当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要求很高。“双师型”教师,尤其是具有工厂、企业等一线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对保证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4]。目前,许多学校的教师没有机会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学习,甚至与企业严重脱节。在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多与企业联系,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会,让教师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和把握企业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的技能需求和团队意识需求。

1)教师要改变已有的教育理念。改变“填鸭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个性引导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为主的教学观,以学生为教育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观,以教师是行动研究者为主的教师观,以终身学习为主的职业发展观等[6]。

2)教师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量,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再学习能力,做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如加强计算机硬件、电子学知识、电气知识、计算机软件等的学习,不断与企业技术人员沟通,向他们请教一些实际工作经验。

3)教师要转变“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模式,提高自身实践操作能力和与社会沟通的能力[7]。一方面,将实践经验丰富、处于技术前沿的实践型专家请进学校,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对应企业挂职,得到第一线的锻炼。

2.4 对教师设计任务的要求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教师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设计出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符合的有针对性的任务。在任务设计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目标。首先,要确定整个课程的总体培养目标。然后,根据总体目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项可以实施和操作的小任务,并为每项小任务确定岗位目标,将学习内容隐含于每项小任务中。这样,学生更容易完成,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学生在完成小任务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实现掌握岗位技能的目标。

2)循序渐进,难度适宜。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一开始可能不太适应岗位对应的要求,教师应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培养模式。

3)具有连续性。教学中每项任务之间最好有连续性,后面的任务要与前面完成的任务相关联。完成任务需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前后递进,具有连续性,这样,经过不断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3 结束语

“工学结合、岗位导向、团队意识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对员工岗位职责、岗位技能和团队意识培养的要求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来,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1]安江英,王利明.高端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4):67-71.

[2]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48-49.

[3]王忠凤.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J].宿州学院学报,2010(5):81-92.

[4]申爱民,于丹,范洁.试析高职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的“岗位导向型”模式[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4-6.

[5]郭嘉莉,郭佳荣.基于电工学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意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3):94-95.

[6]黄娅雯.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改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6):372-374.

[7]刘秀琼,赖先朴.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其对教师的要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8-122.

〔责任编辑:卢 蕊〕

Discussion o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LIU Xue-la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onal College,Taizhou 225309,China)

Based on th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ompany staff and position requirement,we have improved the current“work-study combination”trainingmode to“work-study combination,job orientation and team spirit development”modewith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position responsibility,professional skills and team spirit for company requirement tomeet the real needs of enterprises.

work-study combination;job-orientation;team spirit development

G642.4

C

1008-8148(2014)04-0116-03

2014-05-30

刘雪兰(1979—),女,江苏泰兴人,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研究。

猜你喜欢
工学导向岗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盐工学人
——宋辉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