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 212003)
王存生平考
——兼论王存与苏轼的交游
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 212003)
王存是润州人,是北宋重臣、著名地理学家,但对其展开的研究是不充分的,甚至有混淆视听的现象。对其生平进行梳理,有助于匡正视听;对其与苏轼的交往进行梳理,有助于对其政治取向有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对于深入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拓展镇江的旅游资源都是有益的。
润州王存;王存生平;王存与苏轼交游
王存,字正仲,润州人,北宋重臣,著名地理学家,其生平事迹《宋史》有传,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对于王存的研究,学界主要是关注他的地理学专著《元丰九域志》,顾吉辰[1]、徐东升[2]、刘倩[3]等人的论文对此展开了研究,而对王存的其他研究则比较少。王存是润州人,这本来没有什么异议,但笔者在“根在中原”网站发现了一篇署名“新乡市长垣县委统战部”题为《长垣古代历史名人记载系列一:王存》的文章,其文载:“在长垣县南十公里的梁寨村北200米处……有一座距今九百多年的古墓,那就是梁寨王氏始祖、北宋名臣王存之墓。王存墓前有卧碑……。该墓于200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石质保护标识牌……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卒,存公更不得志,于三年后病,辞官北上归里之路,时年已五十七岁……存公于1101年安逝,择村东地葬之……此乃王氏祖茔也。”[4]很显然,长垣县打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搭台、旅游经济唱戏的主意。这种做法并没有错,但不能离谱,比如人物的基本生平、政治立场、政策取向等,如果没有过硬的证据而一味标新立异,还是尊重文献记载为好。为了匡正视听,觉得有必要对王存生平做一番考证,并从他与苏轼的交往中进一步厘清其政治立场、政治取向。
王存生平在《宋史》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中都有介绍,只是或详或略而已,笔者主要以《王学士存墓志铭》为主,综合《宋史》《续资治通鉴》《苏轼文集》等资料,将王存一生行迹梳理如下:
1.1 出生时间、地点[天圣元年(1023年)出生于润州]
关于王存生年,《宋史》《王学士存墓志铭》没有明确的说法,根据“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年七十九”[5]列传第一百推算,当生于天圣元年(1023年)。至于出生地点是很明确的,《宋史》载:“王存,字正仲,润州丹阳人。”[5]列传第一百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公讳存,字正仲,姓王氏。其先金陵人也,后徙润州之丹徒,又徙丹阳。”[6]卷三○
1.2 求学岁月[景祐三年至康定元年(1035—1040年)]
关于王存早年的求学经历,《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公幼喜读书,年十有二辞亲从师,问学江西,五年而后归。”[6]卷三○根据“年十有二辞亲从师”推算,当为景祐三年(1035年)至康定元年(1040年)。
1.3 进士及第,辗转各地做小官[庆历六年至嘉祐八年(1046—1063年)]
关于王存早年的仕宦经历,《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庆历六年,进士及第,主秀州嘉兴簿,迁越州上虞令……父丧服除,补密州观察推官。”[6]卷三○也就是说,从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及第至嘉祐八年(1063年),王存辗转各地做的都是小官:“虽为小官,修洁自重,首为欧阳文忠公所知。”[6]卷三○其间父丧丁忧当回润州原籍守孝三年(27个月)。
1.4 三馆十年[治平元年至熙宁十年(1064—1077年)]
所谓“三馆”是指弘文馆、集贤馆、史馆。“三馆者,辅相养材之地也。”[7]1580王存任职于三馆,时间为治平、熙宁年间(1064—1077年)。
首先,看王存治平年间(1064—1067年)的情况,现有史料比较笼统。《宋史》的介绍相当含混:“治平中,入为国子监直讲,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5]列传第一百曾肇的介绍稍微详细一些:“治平中,吕正献公判国子监,荐为直讲。又用赵康靖公荐,召试擢祕书省著作佐郎、馆阁校勘,校集贤院书籍,入枢密院编修经武要略,兼刪定诸房条例,就除检详兵房文字,力辞不就。”[6]卷三○进入三馆,也就是进入中央后备干部行列,《续资治通鉴》“治平三年”条开始出现王存的相关记载:
(十月)甲午,诏宰臣、参知政事举才行士可试馆职者各五人……修曰:“朝廷用人之法,自两制选居两府,自三馆选居两制。然则三馆者,辅相养材之地也。往时入三馆有三路,今塞其二矣,此臣所谓太狭也。”……于是韩琦、曾公亮、欧阳修、赵概等所举蔡延庆、夏倚、王汾、叶均、刘攽、章惇、胡宗愈、王存、李常、张公裕、王介、苏棁、安焘、蒲宗孟、陈侗、陈睦、李清臣、朱初平、黄履、刘挚,凡二十人,皆令召试[7]1579—1581。
《续资治通鉴》“治平四年”条载:
(闰三月)丙午,以屯田员外郎刘攽、著作佐郎王存为馆阁校勘[7]1596。
综上,治平年间王存“入为国子监直讲,迁秘书省著作佐郎,历馆阁校勘”为是,至于为“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则在熙宁年间。《宋史》的表述是笼统的。
其次,看王存熙宁年间(1068—1077年)的情况,现有史料同样比较笼统。《宋史》载:“存在三馆历年,不少贬以干进。尝召见便殿,累上书陈时政,因及大臣,无所附丽,皆时人难言者。”[5]列传第一百曾肇的介绍稍微详细一些:“以母忧去,还判鼓院,历集贤校理、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兼丞事……尝召见便殿,其言无所附丽,累上书陈时事,因及大臣,皆人所难言者。神宗察公忠实无党,意用之。会修仁宗、英宗史,即以为编修官,又命详定郊庙奉祀礼文。”[6]卷三○《续资治通鉴》“熙宁九年”条载:
(十一月)乙亥,以安南行营将士疾疫,遣同知太常礼院王存褥南岳,遣中使建祈福道场[7]1796。
《续资治通鉴》“熙宁十年”条载:
(五月)戊午,诏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命宰臣吴充提举,以龙图阁直学士宋敏求为修史,集贤院学士苏颂同修史,集贤校理王存、黄履、林希并为编修官[7]1806。
(七月)辛未,帝御资政殿,监修国史吴充率修国史宋敏求、编修官王存、黄履、林希以《仁宗、英宗纪草》进呈[7]1815。
熙宁年间王存的情况在诸多史料中存在不少空白,结合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与王存同游多景楼的资料,大致可以填补留下的空白。合理的推测是,熙宁七年前后王存在润州丁忧:“以母忧去”。按照丁忧的规矩,父母长辈过世,为人子的,不管奔命于外还是位居高位,都要按规定回家守丧27个月。因此王存熙宁七年前后在润州至少呆了27个月。
1.5 入为近侍,出掌户部、兵部[元丰年间(1078—1085年)]
元丰年间王存的情况相对清楚,可以按年还原:
1)元丰元年(1078年):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馆伴高丽使。《宋史》载:“元丰元年,神宗察其忠实无党,以为国史编修官,修起居注。”[5]列传第一百《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元丰元年修起居注,馆伴高丽使。”[6]卷三○
2)元丰二年(1079年):为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宋史》载:“明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5]列传第一百《王学士存墓志铭》载:“明年,以右正言、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判太常寺、秘阁、秘书省。”[6]卷三○《续资治通鉴》“元丰二年”条载:
(八月)甲辰,同修起居注王存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唐贞观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于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欲望追唐贞观典故,复起居郎、舍人职事,使得尽闻明天子德音,退而书之,以授史官。傥以为二府奏事自有《时政记》,即乞自馀臣僚前后殿对,许记注官侍立,著其所闻关于治体者,庶几谟训之言,不至坠失。”帝善其言,卒不果行[7]1859。
(八月)丙午,诏:“修起居注官虽不兼谏职,如有史事,宜于崇政殿、延和殿承旨司奏事后,直前陈述。”从修起居注王存请也[7]1859。
3)元丰三年(1080年):判太常寺。《续资治通鉴》“元丰三年”条载:
(五月甲子)判太常寺王存、知礼院曾肇言:“古之祭祀,或天子亲行,或有司摄事,不过此二者而已;今于摄事之中又分隆杀,盖古所未有也。且遣官虽重,终非亲祀,恐于天地父母之义有所未顺。璪(引者按:指张璪)本以合祭非礼,欲革去之;然其所陈,于礼亦未见其可。今夏至日逼,即乞且依旧制。其亲祀之礼,仍乞诏详定郊庙礼文所精加讲求,裁定其当,以正后世之失,庶合先王之意。”[7]1873
(六月)庚子,同判太常寺王存言:“近诏秘书监刘几赴详定郊庙礼文所议乐。伏见礼部侍郎致仕范镇,尝论雅乐,乞召镇与几参考得失。”从之[7]1876。
4)元丰四年(1081年):知制诰。《续资治通鉴》“元丰四年”条载:
(二月)己巳,知制诰王存言:“辽人觇中朝事颇详,而边臣刺辽事殊疏,此边臣任间不精也。臣观知雄州刘舜卿,议论方略,宜可任此,当少假以金帛,听用间于绳墨之外。”[7]1891
5)元丰五年至六年(1082—1083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宋史》载:“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5]列传第一百《王学士存墓志铭》载:“五年,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在事二年,囹圄再空,或进官,或赐金帛,手诏嘉奖。”[6]卷三○
6)元丰七年至八年(1084—1085年):为枢密直学士、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王学士存墓志铭》载:“数以疾求解,不许,进枢密直学士留之。公辞益坚,改兵部尚书,迁户部。会神宗山陵,财费仰给户部,不逾时告足,而宰相乘间徙公,复为兵部,充山陵卤簿使。”[6]卷三○
1.6 入为执政,出典三州[元祐年间(1086—1093年)]
元祐年间(1086—1093年),王存作为“政府”重要大臣,其行迹可以从史料中找到,下面按年对王存在元祐年间的情况做一梳理:
1)元祐元年(1086年):为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迁朝散大夫。《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元祐初,复还户部,固辞弗受,识者韪之。诏还省官旧职,复除枢密直学士,累迁朝散大夫。”[6]卷三○《苏轼文集》是年有《赐枢密直学士守兵部尚书王存乞知陈州不允诏》[8]1146可以作为佐证。
2)元祐二年(1087年):拜中大夫、尚书右丞。《续资治通鉴》“元祐二年”条载:
(五月)丁卯,以尚书右丞刘挚为尚书左丞,兵部尚书王存为尚书右丞[7]2023。
《苏轼文集》是年有3篇相关文献可以作为佐证:《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元祐二年五月二十六日》[8]1150《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 元祐二年六月十二日(2篇)》[8]1244。
3)元祐三年(1088年):迁尚书左丞。《续资治通鉴》“元祐三年”条载:
(四月)壬午,以观文殿学士兼侍读孙固为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刘挚为中书侍郎,尚书右丞王存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胡宗愈为尚书右丞,户部侍郎赵瞻为签书枢密院事[7]2036。
《苏轼文集》是年有5篇相关文献同样可以作为佐证:《赐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生日诏 元祐三年正月四日》[8]1159《赐新除依前中大夫守尚书左丞王存辞免恩命不许断来章批答 元祐三年四月十二日(2篇)》[8]1215《赐王存辞免恩命不允断来章批答口宣 元祐三年四月十四日》[8]1215《赐新除依前中大夫守尚书左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元祐三年四月七日》[10]1163。
4)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罢尚书左丞,以端明殿学士出知蔡州。《续资治通鉴》“元祐四年”条载:
(六月)甲辰,范纯仁、王存罢。时梁焘、刘安世交章论纯仁党附蔡确,纯仁亦求出外。吴安诗因言王存尝助纯仁救确,纯仁当罢,存不可独留。遂诏纯仁依前官为观文殿学士、知颍昌府,存为端明殿学士、知蔡州。[7]2065
《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在蔡,奏罢民赋远输。”[6]卷三○《苏轼文集》是年有《赐中大夫守尚书左丞王存生日诏 元祐四年正月四日》[8]1172。
5)元祐五年(1090年):除资政殿学士徙知青州。未行,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岁余,除资政殿学士徙知青州。未行,改扬州。”“扬、润相去一水,公守扬时援故相例,得岁时过家上冢,乃出赐钱五十万,赒给闾里。又具牛酒,会父老数百人,亲与酬酢,皆欢醉而去,乡党以为美谈。”[6]卷三○
6)元祐六年(1091年):知扬州,八月回朝为吏部尚书。《续资治通鉴》“元祐六年”条载:
(闰八月)壬申,以知扬州王存为吏部尚书[7]2080。
7)元祐七年(1092年):以吏部尚书摄太尉、出知大名府,改杭州。《续资治通鉴》“元祐六年”条载:
(四月)甲子,吏部尚书王存摄太尉,充纳吉使[7]2086。
(四月)己卯,范祖禹……又言王存、苏轼、赵彦若、郑雍、孔武仲、吕希哲、吕大临、吴师仁等皆可用[7]2087。
(八月),时朋党之论浸炽,吏部尚书王存为帝言:“人臣朋党,诚不可长,然或不察,则滥及善人,东汉党锢是也。庆历中,或指韩琦、富弼、范仲淹、欧阳修为朋党,赖仁宗圣明,不为所惑。今复有进此说者,愿陛下察之。”由是与用事者不合。乙卯,诏存出知大名府,辞之,改杭州[7]2090。
8)元祐八年(1093年):知杭州。《王学士存墓志铭》载:“在杭,沮凿龙山河,二州尤以为德。”[6]卷三○
综上,王存在元祐年间入为执政,出典三州,实为国家重臣。
1.7 贬谪、闲退岁月[绍圣年间(1094—1097年)]
绍圣年间,王存与元祐大臣苏轼一样遭到排挤、贬谪,只是处分相对轻微一些。
1)绍圣元年(1094年):以右正议大夫致仕,降通议大夫。《王学士存墓志铭》载:“绍圣初,复告归,得提举江宁府崇禧观,而恳请不已,进右正议大夫致仕。”[6]卷三○《宋史》:“旧制,当得东宫保傅,议者指存尝议还西夏侵地,故杀其恩典,既而降通议大夫。”[5]列传第一百《续资治通鉴》“绍圣元年”条载:
(五月)甲寅,惇奏曰“……若孙觉、王存辈,皆闇不晓事,妄议边计者。至于赵昪、范纯粹,明知其便,而首尾异同以傅会大臣,可谓挟奸罔上。夫妄议者犹可恕,挟奸者不可不深治。”帝以为然[7]2122。
2)绍圣二年(1095年):继续遭到清算。《续资治通鉴》“绍圣二年”条载:
(十二月)乙酉,曾布言文彦博、刘挚、王存、王岩叟辈皆诋訾先朝,去年施行元祐之人多漏网者[7]2122。
3)绍圣四年(1097年):薄其荫补恩例。《续资治通鉴》“绍圣四年”条载:
(二月)丁巳,资政殿学士、提举崇禧观王存,表乞致仕,诏许之,薄其荫补恩例,言者指存元祐之初论事附会故也[7]2142。
1.8 去世时间、地点[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润州]
建中靖国元年(1101)连进左正议大夫,卒于润州,年七十九。《王学士存墓志铭》载:“今上即位,连进左正议大夫。”[6]卷三○“建中靖国元年七月辛未,薨于正寝,有星陨于其第,享年七十有九,讣闻,上辍视朝一日,赠左银青光禄大夫。九月乙酉,葬丹徒之义理乡仙风里,累勋上柱国、爵丹阳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食实封四百户。”[6]卷三○
苏轼与王存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2.1 从他们的仕宦经历分析
从苏轼与王存的仕宦经历看,他们之间有很多交集,特别是在元祐时期,仕途沉浮与进退惊人一致,具体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治平、熙宁年间,他们同在三馆。从治平到熙宁,王存长期在三馆;而苏轼治平二年(1065年)判登闻鼓院,治平三年(1066年)直史馆,熙宁二三年(1069—1070年)直史馆权开封府推官。
二是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四年(1089年),他们同朝为官,几乎是同进同退。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朝廷文告、诏书多出自苏轼之手(包括上列有关王存的文告),元祐四年(1089年)四月,苏轼离开朝廷,出知杭州;元祐元年(1086年)到元祐四年(1089年),王存任户部尚书,拜中大夫、尚书右丞,迁尚书左丞,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王存罢,以端明殿学士出知蔡州。
三是元祐四年(1089年)到元祐八年(1093年),他们都曾历典三州,回朝职务形成交替巧合。在此期间,苏轼先后出知杭州、颍州、扬州,王存先后出知蔡州、扬州、杭州。特别是元祐六七年,吏部尚书的走马换将更耐人寻味。元祐六年(1091年)正月,知杭州苏轼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二月改命为翰林学士承旨,五月到达京师,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八月因贾易、赵君锡诬诋请外,出任颖州太守;而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壬申,以知扬州王存为吏部尚书”[7]2080;到了元祐七年(1092年)八月,王存出知大名府改杭州,苏轼则以吏部尚书兼南郊卤簿使招回。
四是在新党当政的绍圣年间,他们都是被排挤打击的对象,苏轼远贬惠州,王存即使致仕也难逃惩罚。
综上,仕宦经历的重叠交叉,使他们的交往具有现实可能性。
2.2 从他们的政治取向分析
政治取向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政治立场(即所谓站队),二是具体政策见解(即所谓政治主张)。
首先,从政治立场看,与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的关系,是苏轼、王存那个时代的士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特别是与王安石、司马光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的政治取向、政治前途。王存“首为欧阳文忠公所知”[6]卷三○,这与苏轼极为相似。与王安石的关系则比较复杂:“为王文公所厚。是时文公执政,数引公论事不合,即谢不往。”[6]卷三○“司马光尝曰:‘并驰万马中能驻足者,其王存乎!’”[5]列传第一百与司马光的关系在《续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六月”条有更明确的记载:
光又奏言:“陛下推心于臣,俾择多士。窃见刘挚公忠刚正,始终不变;赵彦若博学有父风,内行修饬;傅尧俞清立安恬,滞淹岁久;范纯仁临事明敏,不畏强御;唐淑问行己有耻,难进易退;范祖禹温良端厚,修身无缺。此六人者,皆素所熟知,若使之或处台谏,或侍讲读,必有裨益。馀如吕大防、王存、李常、孙觉、胡宗愈、韩宗道、梁焘、赵君锡、王岩叟、晏知止、范纯礼、苏轼、苏辙、朱光庭,或以行义,或以文学,皆为众所推,伏望陛下纪其名姓,各随器能,临时任使。至文彦博、吕公著、冯京、孙固、韩维等,皆国之老成,可以倚信,亦令各举所知,庶几可以参考异同,无所遗逸。”[7]1968
从司马光推荐、器重的人中可以获知多种信息,王存在政治上的站队与苏轼基本一致。这是他们政治命运大体一致的最根本原因。
其次,从具体政策见解看,在回河问题上、在处理蔡确问题上,王存与苏轼的政治主张都基本一致。
黄河治理问题一直是北宋王朝的大事。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决口,是回河(恢复故道)还是顺势而为(在现有基础上治理),更是元祐年间争论的大事。范纯仁、王存、胡宗愈、苏轼、苏辙主张顺势而为,知枢密院事安焘、元老文彦博、中书侍郎吕大防主张回河,《续资治通鉴》“元祐三年”条载:
(六月)庚子,三省、枢密院奏事延和殿,文彦博、吕大防、安焘谓河不东则失中国之险,为契丹利,范纯仁、王存、胡宗愈则以虚费劳民为忧。存谓:“契丹自景德至今八九十年,通好如一家,设险何与焉!不然,如石晋末耶律德光入汴,岂无黄河为阻?况今河流亦未必便冲过北界也。”[7]2039
在处理蔡确的问题上,苏轼与王存态度一致,《续资治通鉴》“元祐四年”条载:
(五月)丁亥,宰执入对,太皇太后忽曰:“蔡确可英州别驾,新州安置。”宰执愕立相视……纯仁独留身,揖王存论之,意不解。纯仁曰:“臣奉诏,但乞免内臣押去。”太皇太后曰:“如何?”纯仁以曹利用事言之。太皇太后曰:“无虑,彼必不死也。”[7]2053
(六月甲辰)吴安诗因言王存尝助纯仁救确,纯仁当罢,存不可独留[7]2056。
(五月丁亥)知杭州苏轼未行,密疏言:“朝廷若薄确之罪,则于皇帝孝治为不足;若深罪确,则于太皇太后仁政为小损。谓宜皇帝降敕推治,而太皇太后特加宽贷,则仁孝两得矣。”太皇太后善其言而不能用[7]2054。
蔡确事件直接导致王存被罢免执政出知蔡州,也导致此后的党争越来越残酷,《续资治通鉴》“元祐四年五月丁亥”条载:
初,议窜确岭峤,纯仁谓大防曰:“此路自丁晋公后,荆棘六七十年矣,奈何开之?吾侪正恐亦不免耳。”[7]2054
综上,王存在政治立场、政策取向上与苏轼大致相同,使他们的交往具有政治基础。
2.3 从苏轼留下的诗、词、文集分析
苏轼留下的诗、词、文集是研究苏轼人际交往史的最重要资料来源。查苏轼诗、词、文集,与王存有关的文字计:诗1首,词1首,书信3封,上状2篇,公文10篇。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与王存同游润州多景楼,苏轼与王存间接有关的诗1、词1、书信1都与此有关。孔凡礼《三苏年谱》载:熙宁七年(1074年)“十月,至润州。轼与孙洙(巨源)、王存(正仲)会多景楼,赋《采桑子》作《弹筝》诗。”[9]796《采桑子》全名为《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10]118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载苏轼自叙:“润州甘露寺多景楼,天下之殊景也。甲寅仲冬,余同孙巨源、王正仲参会于此。有胡琴者,姿色尤好。三公皆一时英秀,景之秀,妓之妙,真为希遇。饮阑,巨源请于余曰:‘残霞晚照,非奇才不尽。’余作此词。”[10]118-119《弹筝》诗全名《润州甘露寺弹筝》:“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金山名)。唤取吾家双凤槽,遣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诰案]:“盖是时,方别公择于湖,故云尔也。胡完夫坐封还李定词头落职,家在晋陵。王存,字正仲,润州人。官左右史正言知制诰,是时似以事至家也。”[11]592这次盛会苏轼在《与李公择十七首》之四也有提及:“某已到扬州,此行天幸,既得李端叔与老兄,又途中与完夫、正仲、巨源相会,所至辄作数剧饮笑乐。人生如此有几,未知他日能复继此否?乍尔暌违,临纸于邑。”[8]
另外两封信提及王存的,是见于元祐年间与林子中的通信。元祐六年(1091年)四月,“轼在扬州,上《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第二状》,不许,或与王存论灾伤”[9]2250。苏轼《佚文汇编》卷三《与林子中》载:“今岁流殍疾病,必须措置,淮南虫麦已无望,必拽动本路米价。欲到广陵,更与正仲议之,更一削。”[8]2484元祐七年(1092年)三到八月,苏轼知扬州时《与林子中五首》(之五)也曾提及王存:“某启。子中既忧居,情味可知。又加以贫乏。而值此时,百事难碍,奈何。近得正仲书,亦如此。此乃吾曹分限,殆不可逃也。”[8]1656
上述私人性质的诗、词、书信都是间接提到王存,而苏轼“更与正仲议之”“得正仲书”,肯定有具体材料或者复信,可惜文集无存,但在上状、公文中还是有直接提及王存的。
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上《议富弼配享状》[8]780,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上《乞留顾临状》[8]796,苏轼都拉上王存共同具名,而在10篇公文中苏轼给予王存高度评价:“卿出入四朝,更涉夷崄。金石之节,终始惟一。”[8]1146“惇厚而文,刚毅而和,更涉变故,守德不移,无逾卿者。”[8]1150“卿学足以经邦,才足以应务。更练愈久,开益居多。”[8]1163“纯忠许国,雅望在人。”[8]1215“忠义开济,何施不宜。”[8]1251虽然是代拟王言,无疑有苏轼的个人喜好与倾向,但这些严格说都是职务行为。
从仕宦经历、政治取向看,王存与苏轼既有交往的实际,也有交往的政治基础,以笔者对苏轼的了解,与苏轼私交密切者,往往在其诗文中反复出现。苏轼与王存虽仕宦经历多有交集,但王存出现在苏轼诗文中的频率并不高(或者该类资料还有待发现),这说明苏轼与他的私交并不是像“苏门四学士”、王巩那样密切,主要还是表现在公谊方面。
综上所述,王存是生在润州葬在润州的地地道道的镇江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位著名地理学家,也是一位有操守、有作为的政治家,《宋史》载:“存性宽厚,平居恂恂,不为诡激之行,至其所守,确不可夺。”“无矫枉过中之失,故能不亟不徐,进退有道,在元祐诸臣中,身名俱全,亦难矣哉。”[5]列传第一百这也是他虽为元祐执政却与苏轼境遇殊异的原因。研究王存的情况,对于纠正误说、深入挖掘镇江的历史文化资源、拓展镇江的旅游文化资料都是有益的。
[1]顾吉辰.王存和他的《元丰九域志》[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49-54.
[2]徐东升.《元丰九域志》户口、铸钱监和盐产地年代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4.
[3]刘倩.从《元丰九域志》看北宋江南社会[J].才智,2010(1):138.
[4]新乡市长垣县委统战部.长垣古代历史名人记载系列一:王存[EB/OL].[2014-3-22]http:/xx.rootinhenan.com/rootinhenan/htm l/2010/11/12522.htm.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曾肇.王学士存墓志铭 [M]/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7]毕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孔凡礼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孔凡礼.三苏年谱[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
[10]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3-174.
[11]王文诰,冯应榴.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责任编辑:胡 菲〕
Biographical verification of W ang Cun—A discussion o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Wang cun and Su shi
YU Shi-hua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Wang Cun,born in Runzhou,is a very famous statesman and geographer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Though there aremany researches on him,they are not sufficient,some of which even confuse public opinions.Sorting out his life stories helps to correct the understanding of facts and further analyzing his communicationswith Su Shibrings a clearer awareness of his political orientation.Exploiting Zhenjiang'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not only benefits Zhenjing's tourism business,but also helps develop tourism resources in Zhenjiang as well.
Wang Cun from Runzhou;Wang Cun's life story;communications between Wang Cun and Su Shi
K820.3
A
1008-8148(2014)04-0001-06
2014-05-23
喻世华(1959—),男,重庆人,编审,主要从事苏轼研究及编辑业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