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再认识
李菲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重视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宜的路径,又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空间载体的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以来,浙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回顾总结近三年的实践,无论是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的把握,还是对产业发展路径与模式的探索,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三次产业中的基本领域。无论是国家提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24个领域,还是浙江确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包括了农业、服务业,其中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以及卫星应用服务、环境评估与监测服务、新能源技术与咨询服务、新材料技术服务等则都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范畴。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几个工业行业,而是涉及领域广泛、产业细分众多的庞大产业群。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构建包括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内的整个现代产业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和手段。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现代生物、高端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的变革,可以促进产品的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解决传统产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具有未来指向性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起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一般来说,先导产业发展到较大规模以后就成为支柱产业。根据《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20年,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20%,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与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看,其对构造现代产业体系的带动效应也是十分明显的。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理论界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从技术进步的视角看,分为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源式路径,以及源于自主创新的内源式路径;从产业发展驱动因素分析,分为市场培育下的内生式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式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路径。从浙江的实际情况看,大致有以下路径:
路径一:从传统产业中衍生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泰集团开发新能源的实践,是这一路径的典型案例。多年来,该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从低压到高压、从元件到成套、从成套到系统以及从传统电器制造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集团旗下的浙江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不仅在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制造获得了不凡的建树,而且在产业链下游——光伏电站的开发与运营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以电站投资建设带动光伏产品销路,实现了稳健经营和持续增长。
路径二:从一般新兴产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飞跃。这一路径的典型案例,是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在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方面的长足进展。该单位原为国家海洋局直属科研机构,后转制为中国化工集团的科技型企业。2013年成为国家海水淡化产业基地试点单位,主要生产各类高性能膜与膜组器、各类成套装备和海水淡化关键设备。该基地建成后,将是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基地,并成为集研发、设计、检测评价以及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国家级海水淡化和水处理产业发展支撑平台。
路径三:通过收购外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路径在万向集团发展新能源汽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巨头,万向一直在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并采取收购拥有国际先进技术的美国企业加速这一进程。2013年,万向收购了美国最先进的锂电池生产企业A123;2014年,以1.49亿美元又成功收购美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菲斯科。至此,万向集团进一步完善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储备,成为拥有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研发与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加快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步伐。
路径四:依托园区引进央企和科研院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嘉兴“光伏高新区”的发展是这一路径的成功案例之一。2012年12月,嘉兴秀洲获批建设“光伏高新区”,在短短3个多月中,就引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网电科院等光伏技术研究院项目4个,弥亚微等光伏产业化项目2个,中国轻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等重大新兴产业项目3个。在“光伏高新区”内落户的还有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中节能嘉兴环保产业园、比德弗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科技创新载体。通过引进央企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重点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实践中,以上几种路径往往是并存作用的,各个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条件、所涉产业特点作出合理的选择。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界对商业模式概念有着多种解释,但基本的共识是: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价值创造,通俗地说,就是企业如何赚钱的。广为传播的商业模式典型案例,有戴尔的“零库存”及其直线商业模式、微软的“IE浏览器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商业模式、Google的“搜索服务免费、广告服务收费”的商业模式、苹果的“硬件、软件、服务融于一体”的商业模式以及电视媒体的第三方(广告发布商)付费模式等。这些商业模式的运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并在行业中独占鳌头。正是商业模式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美国政府甚至对一些商业模式创新授予专利,给予积极的鼓励与保护。
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且依赖于商业模式的创新。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并迅速转化为财富,需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同时只有具备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应该坚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物联网、节能环保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如在节能环保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商业模式的推行已经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商业模式创新贯穿于企业资源开发、研发设计、营销体系等各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演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政府应当营造有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环境,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企业创造适合于国情、符合新兴技术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比如近期在新能源领域,浙江一是要重点突破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和运营体系的构建,建设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二是加快家庭光伏发电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分布式电源和智能电网的结合,带动相关产业基地建设。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空间载体的支撑。实践证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集聚,有利于发挥创新资源密集、创新环境良好的比较优势,诱发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创新,形成产业链和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截止到2013年8月,浙江全省列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和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有117家中,仅有38家所列主导产业中涉及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数园区新兴产业还没有成为主导产业。要鼓励和引导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及其它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挥其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作用。
省级、国家级高新区要作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阵地来规划建设。高新区要明确1—2个产业发展重点,加大培育力度,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实施错位布局,收缩战线,捏紧拳头,做强主导与支柱产业,打造高新区错位发展新格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或示范工程项目,发挥高新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高新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杭州、宁波、绍兴、温州、衢州等国家高新区发展层次,努力打造一批“旗舰式”创新平台;推动萧山临江、青山湖、嘉兴、德清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鼓励和引导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及其它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要依托高新园区,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的龙头型大项目,配套形成产业链和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力争成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