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珊珊
晚唐诗大家李商隐其诗秉承儒家诗教“主温文而谲谏”(《毛诗大序》)之遗旨,兼具“屈宋之遗响”,“寄托深而措辞婉”(清·叶燮《原诗》)。他文辞清丽、意蕴深曲,各体兼擅。其五七言格律诗在技巧上承继杜甫,善用各种象征和比兴手法;而在典故的运用上又比杜甫更加精深而幽微,在晚唐诗歌中卓荦成家,形成了独到的艺术风范。作为晚唐诗的杰出代表,李诗因国体伤变和自身坎坷,“悲怨”之声尤多。终生受困于牛李党争,仕途维艰。遭逢辗转之际,感伤生离,浩叹死别,诉諸笔端,每成绝唱。本文立足于李诗文本,着眼微观,将伤别主题作为李商隐诗歌研究中的一个专项,对其中展现的伤离意绪从描摹手法、情感渲染和气氛营造等方面详加考察,力图揭示李商隐对传统诗学“赋”、“比”、“兴”三义中“比”的深度把握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技法论的角度还原李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垂范价值。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比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方法。
(一)以物比人
李商隐在比的运用中,有时将动物比作人,有时将花比作人,将树比作人,还有的将自然界的景物比作人。以下的诗句均是将动物比作人如:《促漏》中“两两鸳鸯护水纹”,诗人将鸳鸯赋予人的品格,将鸳鸯比作人,赋予人的情感。《当句有对》中“岂知孤凤忆离鸾”,有谁知道孤凤思念离鸾呢,诗人将凤拟人化,将其赋予人类的情感,孤凤和离鸾分别之后,孤凤对离鸾十分思念,其实是抒情主人公对爱情深切的思念和深厚的情感。《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致死方休,蜡烛无私奉献自己为人们照明,直到燃尽自己才罢休;诗人将春蚕和蜡烛拟人化,并赋予高洁的人格,实则象征着纯洁、忠贞不渝的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被抒情主人公对爱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打动,甘愿为主人公做信使,传达主人公对爱深切的思念之情,诗人将青鸟拟人化,具有了人的情感。《思归》中“鱼乱”,这是主人公的想象,湖里的游鱼因思念乱成一团,我的书信要怎么样才能寄出去呢,拟人的手法,是说自己欲让游鱼把写有对你思念的书信寄给你,可是鱼儿也因思念郁郁不振。
以下诗句均是将花比作人的,例如:《残花》中“残花啼露莫留春”,拟人的手法,将花比作人,写残花因害怕春天的离弃而哭泣流着露水,即便如此也留不住春天,写花实则写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这着实让人难过。《板桥晓别》中“一夜芙蓉红泪多”,将荷花比作人,荷花也不忍离别之苦,不禁潸然泪下。《向晚》中“花情羞脉脉,柳意怅微微”,诗人将花和柳树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花含情脉脉,柳树微微愁。
以下诗句均是将树比作人的,例如:《夜出西溪》中“柳好休伤别,松高莫出群”,诗人将柳和松拟人化,赋予其人的情感,说好柳不要伤别,松高不要离群,实则写诗人不忍离别,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和淡淡的伤感。《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同年之》中“鸡树老”,拟人的手法,把树比作人,写分别的时间之久以致庭院中的树也变老了。《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中“灞陵柳色无离恨”,柳是没有情感的,诗人赋予其人的情感,无离恨是正话反说,实则写恨离别,生离死别令人肝肠寸断。《柳》中“柳映江潭底有情”,柳映江潭底有情,说柳有情,是说柳树不忍离别,诗人将柳树人格化了。《丹丘》中“几对梧桐忆凤凰”,凤凰离去,久之连凤凰栖息过的梧桐树也开始思念凤凰,诗人将梧桐树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
将自然界景物比作人的有:《木兰花》中“日日征帆送远人”,太阳出来了,阳光明媚,好像为远征的人儿送行。将太阳比作人,注入人的性情,为故人送别。《寄裴衡》中“雨不厌青苔”,厌恶是人特有的情感,雨是没有思维的,雨更不可能对青苔有喜恶之情,诗人将雨赋予人性,将雨比作人。《离亭赋得折杨二首》中“春风争拟惜长条”,春风好像十分珍爱柳条,将春风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说春风爱惜柳条,实乃诗人不忍离别。《柳》中 “如线如丝正牵恨”,恨是人的情感,诗人将柳树赋予人的情感,说柳条恨被折,其实是诗人恨离别,不忍分别之苦。
(二)以人比物
李诗中除了以物比人之外,还有以人比物。
《昭州》中“仍有醉如泥”,诗人将喝醉酒的人的状态,比作像地上瘫软的泥一样。《喜闻太原同院崔侍御台拜兼寄在台三同年》中“刘放未归鸡树老”,诗中将树比人。刘放是东汉末年孝廉,后归曹魏,为功臣,善写书信,往往能够更换本文却仍与上下文相衔接。刘放扶持幼主,忠心可表,晚年致仕还乡。李商隐用刘放来比喻崔侍御及其余三位与自己同年考中的进士,说他们忠心辅国,而未归则是指他们尚在为朝廷效力,鞠躬尽瘁,不曾有归隐之念。从中可以看出李商隐报效国家的热望。而“鸡树老”则是这些友人经年在外仕宦不得返顾家园的实际情况,而又隐含长久分别后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非树老,实为写人老,指离别时间之久。树是不能老的,这里也是把人比树。
(三)以物比物
《过招国李家南园二首》中“长亭岁尽雪如波”,长亭隆冬大雪遍地,皑皑的白雪就像湖面起伏的波浪一样。《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中“重城”,把和所思之人的距离之远比作像隔了重城一样。《昭州》中“乡音殊可骇,仍有醉如泥”,诗人将他乡遇故人的高兴程度,比作像因高兴而喝得烂醉的人儿一样。《燕台诗四首》 中“相思花”,作者把思念比作花朵,比喻新奇,独具一格。这些诗句中都是将物比作物。
(四)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如,《江上》中的“刺字”,是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钧天》中的“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蜂》中的“青陵 ”,是借指在青陵台殉情的韩凭之妻。亦作“青凌台”。《井泥四十韵》中的“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和龙一样为汉族的民族图腾。《杏花》中的“啼成血”,是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丹丘》中的“青女”,是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借指霜雪;喻指白发。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降霜仙子——青女。《嫦娥》中的“嫦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寓怀》中的“阳鸟”,是鸿雁之类候鸟。《代应二首》中的“鸾”,是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比喻夫妻离散。
以上就是比”的手法的大致分类,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物,用典等。诗人将“兴”与比相结合使用,有时比中带“兴”,有时“兴”中带比。诗人对比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字面意义上没有任何情感起伏的诗句中,却包含了一种“空谷余音”奇妙效果,读之让人如身临空谷,置身于诗人在空谷中不停回荡的无尽哀伤之中,闻之让人黯然神伤,从而使诗歌自然天成,收到意在言外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