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探究

2014-02-03 11:35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少数民族民族

刘 旭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德育资源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而少数民族则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少数民族是从人口数量来定义的,而非表明民族文化的优劣。

(一)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中国的民族文化广义上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族人民通过文化的接触、交流和融合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的文学、语言、艺术等以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中华民族文化包括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我国现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就民族服饰来讲,各少数民族各有不同,北方民族的服饰均以长裤和皮袍为主要款式;而南方民族的服装,就女性而言基本上是短上衣和裙子,并普遍重视女服的刺绣装饰和首饰,如苗族、布依族、部分壮族妇女的百褶裙,西双版纳和瑞丽一带的傣族妇女的花筒裙,藏族的藏袍,满族的旗装等。除此之外,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文化、宗教信仰及语言文字等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节日文化中,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坡节”、壮族的“牛魂节”、“霜降节”等均各有特色。

中华民族文化是主文化,是中国各个民族普遍共享的文化;而各个民族的文化,是各个民族独享的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不等于“汉族文化”,也不等于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无论哪一种文化,其中都含有丰富的德育资源。

(二)民族德育资源

德育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是指对培养人的德性起作用的一种资源,可以运用于德育过程,能够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切现实和潜在的因素。简单地说,所有一切进入到德育领域的资源都是德育资源。

而对于民族德育资源来讲,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我国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民族德育是指任何国家、地域和人群的道德教育,如中国的道德教育即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是中国各民族道德教育的总称;英国的道德教育,即英国民族的道德教育。还有一种理解是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范围内的道德教育,例如满族的道德教育、苗族的道德教育、傣族的道德教育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德育领域,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汉族文化为背景来设计德育内容的,而缺少对少数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吸纳。正如著名学者鲁洁教授所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只能说是一种汉文化模式的研究。在它的实践中,包括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使用以及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心理结构的把握,都是将汉文化作为其背景与基标的。”而如今,“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问题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应当更加自觉地意识到民族整体的重要性,不能忽视对少数民族的德育研究,因为“中华民族德育”不等于“汉文化德育”,也不等于其他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德育。我们不能陷入对“汉民族”、“少数民族”和“中华民族”这几个概念认识的误区。

少数民族的德育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对少数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所形成的优秀传统道德不仅表现在许多的民间文学、历史著作中,而且也贯穿于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本文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其中所蕴藏的德育资源。

二、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包括历史、宗教、传统、习俗、服饰和语言等。每个民族的成员对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都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也是民族意识、民族自尊心的基础。因此,有效地开发利用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为社会和谐提供思想道德力量。

(一)英雄史诗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英雄史诗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到奴隶制确立的动荡时代,因而塑造了历史巨变中各民族理想中的英雄形象。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王传》。他们流传至今,讲述着本民族的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展示了先民们的英雄气概和优良品德,歌颂了先民们敢于探索的进取精神以及为实现美好理想勇于奋斗和献身的高尚情操。因此,他们不断地教育、陶冶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由柯尔克孜族人集体创作并世代口头流传的一部民族英雄史诗,叙述了英雄玛纳斯联合分散的各部落和团结一切被奴役的人民共同反抗异族掠夺、奴役的事迹,颂扬了玛纳斯率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反抗精神和斗争意志,同时也表达了古代柯尔克孜人争取自由、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和不可战胜的精神面貌。

蒙古族的《江格尔》。“江格尔”在蒙古语中是“强者”的意思,代表着这个强悍骁勇的民族价值观。文中主要叙述了以江格尔为首的12名英雄以及6000名勇士,同来犯的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英勇善战的骑马英雄江格尔。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讲述在很早以前,天灾人祸降临藏区,出现了一些妖魔鬼怪,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普渡众生走出苦海,便请求佛祖派天神之子——格萨尔王下凡降魔,因此格萨尔被派往人间。从其诞生之日起,他就为民除害,造福百姓。在降伏了人间妖魔鬼怪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返回天界。《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广为流传,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社会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也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

除此之外,还有维吾尔族的史诗《真正的英雄铁木尔》、《福乐智慧》,黎族的《勒俄特衣》、《劝善经》等等。这些史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是少数民族远古文学中最重要的民间文学体裁,也代表了其远古文学的最高成就。

(二)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而且各具特色,丰富多彩。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56个民族从古到今约有节日1700多个,其中少数民族节日1200多个,汉族节日约500个,仅贵州一个省,民族节日每年就有200多个。中国节日之多,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瑶族的“盘王节”是祭祀智勇双全打退敌人,救助和造福百姓的祖先盘王的节日。相传在很久以前,瑶族人坐船飘洋过海,不幸遭遇狂风大浪,在海中飘了整整四十九天的船不能靠岸,眼看就要船毁人亡的时候,有人在船头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并许下大愿。许过愿后,海上风平浪静,船很快靠了岸,瑶人便得救了。因为这天是农历十月十六日,恰好也是盘王的生日,于是上了岸的瑶民们就唱歌跳舞来庆祝瑶人的新生和盘王的生日。从这以后,瑶民便把这一天定为“盘王节”。

傣族的“泼水节”讲的是七个勇敢的姑娘战胜恶魔胜利归来,人们泼水为她们洗涤身上的血迹,欢庆胜利的故事。

布依族的“查白歌节”是纪念为反对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而以身殉情的青年。相传明朝时有一只猛虎时常出没于当地莲花坡一带,危及人畜安全,有一名叫查郎的布依族后生挺身而出,带领众人追杀猛虎,最后将猛虎打死,并救下了被虎抢走的白妹。白妹与查郎自幼青梅竹马,这次查郎又救了白妹的命,为民除害,白妹更爱查郎。但山官贪恋白妹的美貌,害死查郎,欲霸占白妹。农历六月廿一日这天,白妹放火烧了山官的家,自己跳入火海殉情。人们为了纪念查郎为民除害和白妹忠贞的爱情,就把白妹殉情的日子定为青年对歌赶麦的日子,十里八乡的群众赶来对歌,吃牛肉汤锅。

此外,还有壮族的“蚂柺节”、“牛魂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跳坡节”等,这些传统节日中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资源。

这些节日活动都是群众自我创造、自我组织和自我参与的,起因大都是从祖先的祭祀、对英雄的纪念和对未来的祝颂等仪式演变而来的,其中的内容也大多是教人怎样做人,褒扬老实忠诚、勤劳勇敢、勇于奉献、临危不惧、艰苦朴素等。渗透在这些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也在每时每刻影响着人们,使人们得到情感共鸣和道德教育。

(三)宗教信仰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在我国,佛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有1700年的历史,伊斯兰教也有1300多年的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自鸦片战争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还有很多民族信奉原始宗教,如满族信奉萨满教,纳西族尊奉东巴教,瑶族相信万物皆有灵等。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意为“上师”或“上人”,原指寺院的高僧,后对所有僧人都尊称为喇嘛。在《国王修身论》一书中,说“国王具有慈悲心肠,爱民若像自己的儿郎,百姓就会不惜一切,竞相保护自己的国王”,以此来宣扬佛教的慈悲思想,这也是藏族传统人生观的体现。

在藏区,藏民们把离家入寺当喇嘛看作是一件荣誉的事。在一些地方,一个家庭若有两个男孩儿,往往有一个当喇嘛;有三个,则有两个当喇嘛。很多地区的喇嘛比俗民还要多。年过20岁的人,手上多持佛珠,一有空闲,就不断颂佛。这既是一种活动,也是藏民“一心向善”、“救苦救难”的一种道德表现。为求从苦中解脱,许多藏民常到喇嘛寺转经,一转就是十天半月。尤其是远处的藏民,到拉萨朝拜三大寺,时间更长,其中有的人从家门口一直磕头到拉萨,三步一拜,往返一次需要两三年,受尽苦难,死在路上也不后悔。其他人对此深深地敬佩,道德上予以赞扬。

此外,具有藏传佛教性质的天葬,从传统角度来看,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按佛教教义,人死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到新的轮回,而肉体便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人死后将尸体喂鹰,施舍给其他生物也算发挥了其最后的价值,是人生的最后一次善事。天葬的习俗里含有佛的慈悲、爱心、施舍的观念,佛教的慈悲之心也在天葬习俗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由此可以看出,在藏传佛教中所宣扬的主要是:倡导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宣扬勤奋好学,反对愚昧无知;主张以慈悲为怀,反对自私自利。宗教为道德行为创设了强有力的、有益的心理环境,其中含有对来世生活的猜想,对良好道德生活的重视,认为今世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是来世生活幸福的重要条件。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曾是早期民族文化的主流,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

(四)革命历史的德育资源

革命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优秀载体。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革命历史不仅代表着一个光辉的时代,同时也诠释了一种时代精神,构建了一个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念。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祖国的边疆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诗,这其中便蕴含着许多得天独厚的道德教育资源。例如,在上个世纪20年代,广西百色地区的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韦拔群等同志也就是在这块红土地上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百色起义,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据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

再如,著名抗日英雄马本斋在1937年至1944年,曾率领冀中回民支队与日伪军作战870多次,勇谋兼备,在冀鲁豫地区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巩固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曾分别为他题挽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民族英雄吾党战士”。2009年9月14日,马本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此外,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如蒙古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民族精神与革命话语的成功结合,成为多元化思潮中相当可贵的一部分。

三、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的文化中蕴含的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这些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传授知识和培养人并使之社会化的基本功能。把少数民族文化中所富含积极的德育因素及其中的塑造和模范功能传递给人们,使他们形成具有文化烙印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从中挖掘更加丰富与合理的德育资源,有效利用民族德育形式,并加以正确引导,双管齐下,求得最佳效果。

(一)少数民族德育形式的有效利用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之所以易被人们接受,原因在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都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如少数民族的人们喜欢用歌声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诗歌、故事、格言、壁画等形式表现他们的宗教文化。这种生动活泼、口耳相传的形式比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更容易让人接受,从而使这些外在的东西逐渐内化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目前许多青年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教育理论课,一个原因是由于这些内容跟他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没有太大的联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枯燥乏味,没有新颖性和吸引力,没有很好地带动学生,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方式和方法来引导我们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借鉴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到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实践中,改变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和不切实际的空谈理论。

同时,我们应结合多数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寓教于乐”,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村民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歌谣结合起来,旧话新解,开展系统性的乡风文明教育。特别是在节日活动期间,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群众灌输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农村实用科技等,使参加节日活动的人们都能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助于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实效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少数民族的德育资源来加强我们的道德教育,实现民族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正确引导

我们研究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德育,抓住其中的结合点和交汇点,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推进少数民族德育发展的同时,增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德育工程建设。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现代少数民族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少年群体,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引导青年学生从小树立跟党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信念,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起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自身修养,增强辨识能力。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当然,对待少数民族文化,我们也应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对于民族文化当中所掺杂的封建迷信和落后、原始的思想及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陋习,我们要坚决、彻底地剔除。要加强正确引导,兴利除弊,彻底抛弃一切消极因素,使民族德育资源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效的东西”,来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要弘扬真正优秀的成分,就必须挖掘,只有深入挖掘,才能抓住本质。

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研究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及所传承的教育方式,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中德育资源的传承形式、塑造功能和模范功能,加强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提升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优良的品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增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德育工程建设的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班华.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三题[J].教育文化论坛,2011,(02).

[2]赵志毅.中国民族德育论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3]万明钢.多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费孝通.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4).

[5]司律,阿布力米提· 孜亚吾丁,吴艳华.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J].新疆社科论坛,2011,(1).

[6]李保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J].宁夏社会科学,2007,(05).

[7]余文武.略论道德的民族性与民族的道德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03).

[8]李建立.马街书会民俗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前沿,2009,(09).

[9]唐凯兴.应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挖掘利用[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10).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少数民族民族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我们的民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