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群众路线 求真务实不辱使命

2014-02-03 11:35成定彬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干部群众工作

成定彬

(中共乐山市委 四川 乐山 614000)

近期,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正在开展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更加认识到,践行群众路线,离不开过硬的作风做保障。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一、查实情,深入群众“面对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查清实情是从群众中来的基础,是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深入群众“面对面”开展调查研究是查清实情的根本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仍然不重视、不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喜欢“拍脑袋”决策。有的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不愿深入群众、面对群众搞调研;有的身陷文山会海、忙于“业务”,没有时间搞调研;有的下去调研走马观花、看看“盆景”等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工作不接地气,决策脱离实际,好心办不成好事、好事办不成实事,基层和群众意见大,轻则影响领导干部的形象,重则影响一方的发展,甚至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领导干部要搞好调查研究,就要摆脱文山会海、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一线,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重要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少听汇报多看现场

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光靠听汇报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必须多深入现场。不少地方和部门汇报工作时,往往报喜不报忧,或者多报喜少报忧,谈成绩浓墨重彩、谈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文过饰非、粉饰太平。有的基层干部还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如果下基层调研只听汇报不看现场,就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拿不出正确的结论,依据这种方式取得的调研成果进行决策、指导工作就会脱离实际、偏离方向,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要全面掌握实情,就必须少听工作汇报,多看现场实际,多开展突击式调研、少开展预约式调研,多走“自选”线路、少走“预定”线路,多看“朴素”的现场、少看“包装”的现场,多看“自选”项目、少看“推荐”项目,要看原原本本、原模原样,以调研方式的灵活性、随机性,增强调研成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少看“门面”多看“后院”

习近平同志指出,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光是看好的。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眼睛往哪儿看、精力往哪儿使,既是方法问题,也是作风问题。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干部,重面子、轻里子的现象十分突出。如果只看“门面”,不看“后院”,真相就很容易被假象所蒙蔽。“门面”不是不重要,但多半是经过“精心装修”的,光鲜亮丽、“景点”味浓,难以反映真情况、摸到真意见、抓到真症结。“后院”虽然很不起眼,有时还被故意遮掩起来,但往往情况最真切、矛盾最集中,里头很可能存在最大、最难也最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少看“门面”多看“后院”,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看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既要肯定所做的工作,又要与基层一起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力求准确、全面地掌握真实情况,防止走过场、搞形式主义。

(三)少问干部多问群众

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要听干部介绍,更要让群众说话,防止广大群众的真实情况、真实意愿、真实呼声被极少数干部的一面之词所掩盖。要让群众愿讲话、讲真话、讲实话,就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真正把群众当老师;在感情上贴紧群众,真正把群众当亲人;在空间上接近群众,真正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上融入群众,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要让群众愿讲话、讲真话、讲实话,就要多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多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少一些“指示”、多一些“讨论”,少一些“演说”、多一些“倾听”,要听原汁原味的话,顺耳的话要听、逆耳的话也要听,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调查研究工作才会受到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二、重实际,执政为民“心贴心”

尊重实际是践行群众路线、科学决策的基本原则,“心贴心”地为民执政是群众最看重的最大实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而群众检验我们“为公”、“为民”和“服务”质量的主要评判标准,就是看一切决策是否坚持了从实际出发,能否解决实际问题,能否为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从理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更要注重从实际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切决策部署都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标准,否则就有可能背离民心、适得其反。

(一)贴心体察民情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走好群众路线、防止决策失误,就要静得下心、沉得下身,就要经常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产生活一线去,设身处地体察群众的疾苦,感受群众的情绪,经历群众的“磨难”,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桌饭,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多从群众的角度来想问题,站在群众的立场作决策,从政策的角度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利益。

(二)真心集中民智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确保决策符合工作实际、受到群众欢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执行力,既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个人智慧,更要善于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推进工作、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维护和谐的强大合力。每一个重大项目的成功推进,每一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每一项重要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广大基层群众的大力支持和鼎力相助。要坚持以真心换真话,以真情换真招,真心真意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群众建言献策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尽心解决民忧

民生问题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稳定大局。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及时解决。老百姓的事拖不得,早解决早主动、晚解决很被动。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千万躲不得、推不得。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当好为民解忧的人民公仆。

三、干实事,攻坚克难“硬碰硬”

多干实事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硬碰硬”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是确保干成事的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说:“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领导干部承担着引领发展、促进和谐、保障民生等特殊使命,是干部群众的主心骨,必须坚持干字当头,努力多干事、干成事、创一流。

(一)善于落实

党的大政方针制定后,干部就是落实的决定因素。作为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想到落实,认认真真抓好落实,以落实的作风促进工作,以落实的措施推动工作。抓落实,首先要明确责任。在做出决策以后,要做到把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人,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使项项工作有人管、件件事情有人抓,把决策落脚到项目上、人头上、措施上,防止决策“悬空”。要加强督促检查。光布置不检查、不督促,再好的主意也要落空,再好的办法也会失效。抓落实要善于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对主要矛盾狠下决心,重点突破,集中解决。要奖惩问责,对先进者有奖励、对平庸者有批评、对落后者有惩处,防止“吃大锅饭”,防止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不良风气。

(二)勇于担责

古语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对当代社会来讲,领导干部拿着群众给的“俸禄”,就必须履行好为人民服务的义务。勇于担责,是一名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基本修养,也是群众赋予我们权力的条件和要求。领导干部如果不愿担责,在其位不谋其政,忙忙碌碌做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遇到风险就躲避,不敢正视困难,不愿面对群众,不敢冒风险,不仅一事无成,更会失去群众的信任。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就要有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对标先进,奋起直追,争创一流;就要有抢抓机遇的使命感,敢作敢为,把握大势,乘势而上;就要有全力作为的责任感,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始终保持建功立业的信心与动力,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敢于攻坚

“为官避事平生耻。”领导干部是否敢于攻坚克难,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和格调,也体现着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在具体工作中,有的干部遇到矛盾困难能躲则躲、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在任务面前斤斤计较、讨价还价,强调客观原因多、强调主观原因少。有的遇到难事或复杂局面不敢正视和面对,怕出乱子、怕挨板子、怕丢位子,造成一些重大工作推进不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老大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积弊成疾,群众怨声载道,势必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完成好党和人命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公仆,就必须具备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负责的态度,直面矛盾、较真碰硬、敢抓敢管,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排除发展中的障碍,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过、责任不落实不放过、群众不满意不放过,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四、求实效,干出政绩“实打实”

求实效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最终目标,是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立足当前,多办利民之事

万事民为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民生为本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特别是乐山这样一个“三元结构”特征突出的地方,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立足当前,把能够解决的民生问题及时解决,努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要科学把握群众需求的层次性,高度关注老百姓的最基本生活需求,保持各项惠民政策的渐进性和连续性。要高度关注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使其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努力争取上力、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加大投入力度,解决一些地方群众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以及饮水不安全、居住条件差等实际问题。要实施精准扶贫,带着责任、带着感情,真扶贫、扶真贫,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找准致贫根源,既要加大“输血量”,更要注重培育“造血”功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扶工作,真正做到帮扶一户就脱贫一户。要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贫困人口的大量减少、增收致富人口的大量增加取信于民。

(二)放眼未来,多谋为民之策

对乐山而言,发展不够快、质量不够高、效益不够好,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较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必须牢牢把握“追赶跨越、美丽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总是想方设法要在自己的任期内搞出点名堂来,抓发展喜欢搞“形象工程”,导致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资源、财力、人力的巨大浪费。我们要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责任、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疾苦作为第一考量,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想问题、作决策。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高度重视治理空气、水、土壤的污染,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促进废气、废渣、废水及生产垃圾的综合开发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企业;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与促进发展成果共享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拥有公平发展的机会,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特别是对征地拆迁、信访稳定、农民增收、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流转等“老大难”问题,要敢于先行先试,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激发发展的巨大潜能;要以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取信于民。

(三)树好形象,多行亲民之举

“四风”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我们要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注重工作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坚决反对“四风”,严格遵守“铁八条”。要着力提升工作效能,按照环节最少、手续最简、时限最短的要求,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要加强基层干部特别是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窗口单位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吃拿卡要”、中梗阻、“庸懒散”等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突出问题,抓出典型,严肃处理,以儆效尤;要坚决纠正群众最反感的一些基层干部轻诺寡信、口是心非,优亲厚友、处事不公,拿群众作道具、拿现场作秀的不良现象;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特别要加大对窗口部门、执法部门、基层站所、村组干部等与群众联系密切群体的明查暗访力度,及时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净化社会风气,坚决防止和避免“项目上马干部下马”现象,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要以“四风”的明显改善和清政廉洁的良好形象取信于民。

猜你喜欢
干部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