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2-03 10:11马得平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人文关怀关怀

马得平

(重庆大学 城市科技学院体育部,重庆 永川 402167)

近年来,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实践,在扩大赛事的影响力和宣传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作用也毋庸置疑。但毋庸讳言,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不和谐的地方。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便是问题之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对体育新闻的需求已不仅仅满足于获得丰富的赛事信息,而是希望从报道中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的需求。然而现代社会,商业文化畅行,商业利益胜过体育本身,从而导致一些媒体忽视了体育新闻报道中蕴涵的“人文关怀”的情感诉求。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金牌至上、内容低俗、语言暴力等“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对我国体育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在中国古汉语中被视为人类的文明与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精髓,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现实意义;“关怀”即强调对人的关心、尊重、爱护,它更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思想和情感;肯定人的价值和主体性,以人为本;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与自由,追求人性的完善,实现人的最大发展[1]。综上,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根本关怀。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主要指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各种需求的肯定。它集中体现对了人的关心和尊重,它不仅着眼于生命关怀,而且着眼于人性、精神、情感和道德的关怀,把人的生存、人的作为、人的发展当做考察一切事物的价值取向[2]。

2 体育新闻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最盛大、最受关注度的体育活动。透过百年奥运发展的曲折历程,我们应该体会到,奥林匹克原来是人类文明的新的表现形式。希腊的一切神话、传说,所讲的千万个故事,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人的力量’[3]。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就是对于人性的肯定和挖掘,因此彰显人文精神应该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主题之一。然而,当前我国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却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一些现象。

2.1 金牌至上,内容单一

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4]。但媒体在进行体育报道中时常忽略大众体育,崇尚竞技体育。体育报道也以充斥着明星大腕和高强度的竞技赛事为报道议题,漠视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反映人民群众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新闻报道数量严重不足。在锦标主义的影响下,媒体在报道中往往过分强调胜利,重视金牌,银牌仅仅是一种安慰奖,而铜牌几乎不被议论[5];对运动员的奋斗过程冷漠处之,以成败论英雄;对失利运动员不闻不问,甚至冷嘲热讽。许多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时是媒体的宠儿和偶像,各种媒体一哄而上,不惜溢美之词,甚至无限拔高。可是当这些运动员在竞技场上出现失误或发挥不理想时,许多传媒单位不但不关心和同情他们,而且连现场直播的比赛也会中断。更有甚者,还会不负责任地散布八卦小道消息,或不做调查便想当然地胡乱分析原因,甚至幸灾乐祸!

例如,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一事,国内某些媒体和专业人士对此一度很“恼火”,出现了各种方式的诽谤、恶语中伤甚至是谩骂,甚至连刘翔的教练孙海平也不放过。众所周知,运动员遇到伤病选择退赛是很正常的事,可是我们一些媒体却非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刘翔,觉得刘翔北京奥运会必须得夺冠。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枚不胜举。关注金牌固然能激发民族自豪感,但金牌至上,总以成败论英雄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这种不冷静的缺乏人文思考的报道,不仅给运动员、教练员造成巨大的压力,也会误导受众。它不仅会导致报道内容的失衡,还会让受众忽视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和内涵。

2.2 内容低俗,娱乐过度

近些年,体育新闻娱乐化似乎成为了一种趋势。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尤其是电视短评和评论员文章,其幽默诙谐的手法与调侃语调的意味,确实增加体育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和情趣,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表达的枯燥乏味,得到受众的极大欢迎。但是,过度追求娱乐化效果,甚至借助使用色情、暴力的字眼、图片,无疑将体育新闻报道的格调引向了低俗。

体育有三大功能:健身、竞技和娱乐,因此,体育新闻中含有娱乐性的因素无可厚非,但是这种娱乐应适而有度,落脚点应在引导受众去感受和追求健康快乐的审美情趣上[6]。但是,一些媒体却对体育的娱乐性盲目崇拜,过分夸大其功能,并以此为吸引受众“眼球”的法宝,忽视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正确价值取向。体育新闻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注重社会效果,担负传播人类先进文化的责任。媒体对应该报道什么、弘扬什么、批评什么,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标准。然而现实中媒体往往做不到这点,出现了把运动员的拼搏进取精神娱乐化转为花边新闻,而将关注点放在明星的隐私、婚恋、财产等上面的现象。例如,跳水皇后郭晶晶与霍启东相恋后很快成了媒体报道的焦点,出现了“郭晶晶霍启刚肉麻短信曝光”、“郭晶晶勤练‘御夫术’ 炒酸辣土豆丝绑住霍启刚”、“霍启刚夜店私会辣妹遭拍 郭晶晶阔奶梦破灭”等标题。郭晶晶北京奥运会夺冠后,媒体更是把受众的视线引向了男友是否现场观战、是不是准公公颁奖等八卦内容上,硬是把运动员郭晶晶打造成了“娱乐明星”。媒体企图以低品位、低格调的体育报道来吸引受众眼球的做法,显然无法满足大多数受众的精神需求。并且这些报道,不但对报道对象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且会毒害受众,尤其是对缺乏判断的青少年,很容易让他们养成贪图享乐、拜金等错误的价值观。这些显然缺乏体育新闻报道应有的“人文关怀”。

2.3 歪曲事实,虚假成风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些媒体为了抢占新闻资源或者吸引受众眼球,体育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或者是张冠李戴等假新闻现象。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抵达巴塞罗那机场时,有记者为了渲染气氛,报道说许多外国摄影记者为了抢镜头而打得“鼻青脸肿”,实际上除了中国记者,根本没有外国记者的影子。中国选手陈跃玲夺得女子竞走金牌,有记者添油加醋报道说,她一冲过终点线就与教练王魁“抱头痛哭”,在场的其他记者说奥运赛场凡获头名的选手,比赛一结束就得接受药检。“抱头痛哭”确实感人,但只是记者的想象。

体育类假新闻的数量也是非常惊人的。以《新闻记者》杂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闻为例,笔者查阅从2003年至2008年的记录发现,体育类占了很大的比重。例如:2003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施拉格是中国女婿”;2004年,“国资委认定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金钱刺激使得张国政成为奥运冠军”;“女排姑娘败于俄罗斯”;2005年,“越洋电话采访郎平”;2007年,“退役的亚洲锦标赛冠军唐颖靠摆摊为生”;2008年,“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比尔·盖茨花一亿美元在北京租房看奥运会”。

这些没有事实根据的虚假报道是对受众的不负责任,它不仅损坏了媒体的公信力,而且传播谬论,扰乱人心。受众一般通过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认识世界,如果媒介传递给受众的拟态环境时的信息都是虚假的,那么它在受众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很严重。例如“退役的亚洲锦标赛冠军唐颖靠摆摊为生”这条假新闻,虽然该文的记者可能是希望通过当事人的经历唤起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对退役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但由于记者吹嘘夸大事实,在青少年运动员中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让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恐慌。这些显然缺乏体育新闻报道应有的“人文关怀”。

2.4 语言粗鲁,野蛮暴力

竞技体育因为强烈的对抗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引起了无数人的兴趣,同时也为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报道内容。但一些媒体在体育报道时为了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过分地崇尚力量和刺激,忽视了体育应有的审美情趣和团结拼搏的精神等。出现了“沪陕之战德比已灭恩仇犹存,申花定决心必杀昔日死敌”、“ 群殴!韩国飞腿 卡塔尔人被殴满面鲜血”、“亚泰趁火打劫提前杀至济南,李树斌欲破客场不胜魔咒”、“詹姆斯38分狂弑旧主”、“中国足球受裆下之辱”、“巴萨主场五球屠皇马”等体育新闻标题。粗鲁、野蛮和充满暴力的“擒”、“杀”、“弑”等血腥词汇和血淋淋的体育新闻图片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也经常可见,就连一些权威媒体也不例外。2006年,黄健翔在解说德国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的比赛时,出现了这样一段解说:这个点球是一个绝对理论上的绝杀。绝对的死角,意大利队进入了八强!……澳大利亚队该回家了……让他们滚蛋!媒体这种粗鲁、野蛮暴力的报道,给人的感觉是 “敌意”和“报复”,而不是体育本该带给人的快乐和享受。

2.5 追求功利,利益至上

现如今,很多媒体逐渐由事业转为企业。这种转变为企业赢得了很大的自主经营的空间,但是媒体不得不承担自负盈亏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广告收入成为大多数媒体盈利手段。随着体育运动也逐步的被商业化,一些依靠广告收入维持经营的体育媒体,运动员便成为他们攫取金钱维持生存的重要工具。体育明星穿着运动品牌的服装参加比赛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媒体为了给商家做广告而在运动员比赛时对运动员身上某个品牌来点特写恐怕就不太合适了,对观众来说也就不公平了。但是,现在很多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它们在传播的一些体育比赛时为了商业利益对运动员身上的名牌服饰做特写的事情却屡见不鲜。就拿刘翔曾经代言的Nike品牌来说,在刘翔的比赛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媒体有意为Nike做的特写镜头。

3 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纷繁复杂,笔者总结归纳后发现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3.1 媒体商业化的负面影响

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但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7]。在媒体商业化的今天,这种复杂的传播关系就被看做是赤裸裸的买卖关系,媒体就会把有没有钱赚作为一切的衡量标准,而不是考虑新闻报道产生的社会效益。在消费主义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体育被裹胁其中,并把自身的价值逻辑强加给体育,客观上对消费主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与商业的这种共谋并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在互利的同时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真正的体育精神被曲解,体育的本质受到挑战等。

在高度商业化的媒体社会里人咬狗是新闻,狗咬人不是新闻,反常的是新闻,正常的不是新闻[8]。一些媒体每天热衷于报道并大量报道的是杀人、放火、抢劫、强奸、性丑闻、恐怖袭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就是体育媒体热衷于大肆宣扬体育场上的冲突和暴力事件,并不顾运动员的感受将运动员的财产、情感隐私等公布于众。并且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特意用一些暴力、血腥、低俗等词语。体育新闻报道中这些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与媒体商业化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有很大关系。

3.2 部分体育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

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然而,随着我国新闻传媒进入新的飞速发展时期,体育新闻领域内,各种媒体竞相登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都来争夺有限的体育信息资源。为了夺得独家新闻抢占市场,有的体育传媒单位出台以出稿量为标准的“末位淘汰制”,迫使记者多出“新闻”。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面前,一些体育新闻工作者便冲破职业道德底线,甚至不择手段,故意夸大或扭曲事实制造假新闻。有的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追求点击率等甚至无中生有恶意诋毁、诽谤一些运动参与者制造内容低俗的假新闻。这些体育新闻工作者不仅没有遵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而且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

3.3 新闻监管机制不健全

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出现与我国新闻监管机制不健全有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对对新闻事业的依法管理,我国先后制定了《记者守则》等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但是这些准则、规定对新闻从业者的政治道德要求多于职业道德要求,职业特点不是很鲜明。新闻法是国家对新闻传播行为实施的法律规范,用以确定新闻机构的性质、任务和具体职责,明确新闻事业与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关系。虽然,上世纪八十年我国的《新闻法》就被提上立法日程,但是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独立的《新闻法》颁布。在社会转型的大潮中,没有《新闻法》,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权”、“报道权”就很难得到规范和管理,尤其是新媒体出现以后,虽然当前我国的网络媒体还没有采访权但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却在不断地扩大。《新闻法》的缺失给新闻监管带来很大不便,这给一些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很高的新闻工作者有了可乘之机。当他们面对利益的诱惑时可能就会做出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这是导致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体育价值观念的泛化

关于什么是体育或者说如何给体育下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并且现在甚至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人们对体育的模糊认识,也导致了体育价值观念的泛化,尤其是在西方体育观念的影响和作用下。

中国古代文化是追求静态美的文化;西方传统文化是种动态文化。这决定了中、西方体育文化形态和体育价值观念的实质性差异[9]。随着中西方体育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东西方体育文化逐渐走向了融合。西方体育文化中“更高、更快、更强”的价值观念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然而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西方体育特别强调竞争、激烈的对抗与拼搏,西方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也以刺激受众的感官为主要目的,追求血腥、暴力。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媒体报道中出现大量的血腥暴力词汇和场面的重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一些压力比较大的人试图通过寻找一些刺激来释放压力。这时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体育运动便成为他们的选择,比如WWE美国职业摔跤比赛就非常受一些年轻人的喜爱,但是这些充满血腥和暴力的体育比赛的传播很容易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一些暴力行为,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因素。

3.5 片面的新闻观念的影响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与新闻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在新闻报道对象上,“新闻是事学,不是人学”的主张仍然颇为流行,这导致新闻报道不以人为本,让新闻报道失去人文关怀的精髓与内涵,并使新闻业逐渐失去本真。最典型的就是每当中国运动员摘金夺银之时,我们的体育记者不顾运动员当时状况和真实感受便蜂拥而上。记得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双马琳、陈玘夺金后,我们一些记者便在第一时间冲上去,先是拿出陈玘母亲的一封家书,非得要陈玘拆开来看,然后一个劲儿地让陈玘对妈妈说两句,观众都看得出陈玘不是健谈的那种,而我们的记者却十分执着,直到陈玘尴尬地说了两遍“谢谢妈妈”方才罢休。陈玘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记者希望陈玘说什么,我们不能说记者不关心陈玘,但这种无视运动员内心真实感受的关心,并不是真正的关心。这种只为追求事件的轰动效应而忽视其中人物真实感受的新闻报道是片面新闻理念影响的结果。

4 对策与建议

体育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不仅会误导受众,还会破坏媒体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体育精神的传承,同时还会制约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于怎样有效预防和治理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4.1 体育媒体报道应明确自身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然而在商业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的一些媒体出现了定位不明确,价值取向也出现偏差。

传媒自我定位的不清晰会使其在“人文关怀”的报道中走入误区。传媒在理论上是大众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但在实际的运作中,因为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时常会追求“卖点”而滥用新闻资源,导致新闻报道人文本位的偏颇和肤浅。任何一个传播过程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这是媒体品质的重要保证。体育媒体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报道中自觉抵制低俗之风的腐蚀。体育新闻媒体要从思想上重视体育新闻过于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危害,不能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或者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丧失使命与报道原则。

传播学上“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指出受众与媒体之间存在着生产——消费——反馈的模式。媒体在处理受众的关系上形成了双重角色,一方面片面满足受众,使媒体报道摆脱不了低俗的怪圈。另一方面,报道对象成了媒体而非受众,受众也逐渐被边缘化,对媒体的依赖越来越强大。因此媒体在进行体育报道时要自觉遵循道德规范,理性传播体育文化。特别是竞技体育报道不要忽略人文关怀。

4.2 提高体育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有一支得心应手的“笔”,还必须有各方面的修养。首先,体育新闻报道是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合格的政治素质、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体育新闻工作者有责任去积极引导人们体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相关意识的培养。比如,体育媒体和工作者要有意识地改变那种锦标主义和金牌至上的狭隘观念,逐渐培养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其次,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有踏实、严谨、勇于深入实际的良好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第三,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并熟练掌握新闻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体育新闻工作者才能顺利完成党和人民交给他的任务,才不会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

4.3 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理解人。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到“以人为本”必须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在报道对象上体现“人文关怀”。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关心运动参与者的兴趣爱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恰当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而不是在他们比赛胜利时把他们当做神来敬,他们比赛失利时把他们抛到脑后甚至冷嘲热讽。更不是不顾他们的感受时不时把他们的婚恋、财产等吸引受众眼球和娱乐受众的法宝。记者在采访和报道时要站在报道对象的角度,以平等的视角去对待对方,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设身处地为报道对象着想。著名体育记者杨明在体育新闻采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他曾经发表过这样一篇评论:刘翔对媒体是惹不起,躲得起。在欧洲比赛时,饱受随队记者的轮番采访轰炸,搞得连时差都无法倒。虽然也很想采访他,但看到他大口吃面,躲在一边的神色,觉得刘翔不容易,实在不忍心让他有压力。我既然已经采访过孙海平教练,为什么还要打扰刘翔呢?矛盾着,斗争着,最终选择放弃。杨明这篇评论得到读者和同行大加赞赏。作为一名体育记者应该学习他对报道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精神。

第二,在受众的理解上体现“人文关怀”。知情权是现代媒介的核心问题。知情权,是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10]。体育新闻受众作为一个受众群体,当然也应享有知情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知晓赛事结果,希望从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这时体育媒体就要担当起潮流引导人的重任,能够让受众从体育报道中愉悦身心,甚至是坚强毅力或某种精神的培养,而不是引导他们走向低俗。另外,体育传媒也要树立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事实的媒介观,满足体育受众的心理愿望和媒介期待,为他们行使知情权提供条件。

4.4 体育新闻工作者应加强对体育的认识

任何一项事业只有深入地对其了解,掌握其本质和意义才能够把握其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些体育新闻工作者对体育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是导致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内容低俗和夹杂过多个人情感等缺乏理性分析的报道的原因。体育新闻工作者只有正确认识了体育的内涵、目的和本质,才能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正确处理有效信息,准确把握体育新闻报道的主线。

4.5 运动参与者要注意自身权益的维护

“对于普通人而言,年龄、体重都是个人隐私,但运动员则无法享有和普通人一样的隐私,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中国传媒大学魏永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是的,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其隐私权范围比普通人小很多。可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隐私。然而当前我们的一些媒体却并不把运动员的隐私权放在眼里。不仅对运动员的隐私进行曝光,而且随意地夸大、扭曲一些事实,甚至无事生非,置运动员的尊严和人格于不顾,严重侵犯了运动员的合法权利。而我们运动员对这种情况也大多采取沉默的态度,可是这种沉默只会助长媒体的嚣张气焰。

记者虽然被誉为无冕之王,但是绝非是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作为一个法制国家,我们的运动员等运动参与者一定要形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对于体育新闻媒体中出现的侵犯自身合法权益的相关报道应追究相关人员和媒体的法律责任。运动参与者这样做不仅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体育新闻媒体健康向上风气的形成和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

4.6 加强对体育新闻媒体和工作者的监督

监督和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有赖于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完善。因此尽快颁布和实施《新闻法》对我们当前有效防止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缺失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对体育新闻媒体和工作者的监督,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义:首先,体育媒体和工作者要接受受众的监督。受众对于体育媒体报道的信息要适当进行核实,对内容低俗等报道要进行有效地抵制,可以的话受众可以建立媒体和记者的诚信和道德档案,让缺乏“人文关怀”的媒体和记者没有立足之地;第二,体育媒体和工作者之间要加强相互监督,对于同行之间出现的缺乏“人文关怀”的报道要进行批评和监督,自觉营造体育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氛围;第三,体育新闻主管部门加强对体育新闻媒体和工作者的监管也是有效预防和打击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有效途径。

5 结束语

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现象的表现形式多样,其主要表现有:金牌至上,内容单一;娱乐过度,内容低俗;歪曲事实,虚假成风;语言粗暴,野蛮暴力;追求功利,利益至上等。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非常的复杂,既有媒体商业化和新闻监管机制不健全的的影响,也有部分体育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的的原因,还有体育价值观念的泛化和片面的新闻观念的原因。对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现象的治理也比较困难,它需要媒体、媒体工作者、新闻主管部门和运动员的通力合作和不懈努力。

虽然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原因复杂,治理也比较有难度。但是在我国逐步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中,和谐体育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体育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不仅会误导受众,还会影响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和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且影响和谐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注入“人文关怀”,不仅是继承和发扬体育精神的表现,也是媒体应尽的义务和行为的标尺,更是媒体文明和成熟的标志。体育新闻报道中只有注入“人文关怀”,才能实现媒体和体育的共赢。

[1] 孙幼娇.对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思考[D].苏州大学,2004:2.

[2] 龚雪琴.新闻帮扶怎样体现人文关怀[J].新闻前哨,2011(6):39-41.

[3]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4]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

[5] 科克利.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M].管兵,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83-484.

[6] 管文娟.对体育新闻人文关怀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9(1):44-46.

[7]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6-177.

[8] 张天鹭.浅析媒体商业化和新闻真实性[J].新闻传媒,2011(1):62-63.

[9] 向家俊.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差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2):63.

[10]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23.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人文关怀关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论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及功能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体育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