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杨禾佳
紧扣实际点亮心灯
——浅议创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
文/王杨禾佳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及发展的关键期,思维异常活跃,易受外界的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必须紧扣实际,寻求新方法、拓展新渠道,在实践中推进创新。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传统的防微杜渐管理模式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需改变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发挥学生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契约”管理模式,在学生中开展“灯塔计划”,建设学生干部互助中心、学生党员基站,转变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明确契约主体所要承担的权责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强化学生理性的自主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德育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从而达成在引导中融入要求、在管理中蕴含教育的目标。
突出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高校不仅要营造崇学氛围,也要努力构建向善思维,彰显乐学向上、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使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群体的融洽关系之中,学会和谐相处,互助共学。因此,高校德育教育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下功夫,要在读书与成材并重上下功夫,为学生步入社会的广阔天地播下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种子,砥砺心智,使学生成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在高校内开展最美系列主题活动,举办最美人物宣讲活动,让学生浸润在榜样的力量中,掀起校园学习“最美”的风潮。
寓教育于道德实践中。道德教育重在实践,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德育取得确实效果。我们将德育实践列入学校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之中,制定了一系列德育实践制度,通过制定德育计划,通过发布德育实践任务榜,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设定德育实践目标及总体方向。依据实践者实际情况,制定实践内容以及实践主题,使实践过程具体化。同时规划实践途径,明确分工,讲求实效。建立健全评价体系与信息反馈渠道,以自我评价为主、社会意见为辅,沟通汇报实践信息,整合各方意见,做出动态性评价,方便借鉴。
强化心理疏导。当前大学生许多思想问题的动因,往往是不良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引起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常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努力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把大学生心理引导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其思想困惑。组建德育教育中心,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以现代德育前沿成果为基调与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心理咨询等活动。德育教育组织成员由德育教育工作者为主,德育理论研究人员及社区相关工作者为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德育辅导。引进相关专业人员,排解受困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理性认识自我,及时管理情绪,避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认识偏差和行为过失。
注重家校互动。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未来成长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到家庭幸福与否。我们积极引导家庭介入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介入德育实践活动,实时检验实践者的德育成果,打好配合战。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定期沟通,让其了解学校教学、管理计划以及学生在校表现,协助学生工作部门强化引导管理。在家校联动中增加“家校契约”这一模式,即在高校招生前告知高校基本“契约”管理内容,在学生和家长熟知并愿意履行契约的情况下进行招生,以明确双方在校学习、生活期间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范围,违约方严格按照惩罚条款执行。这种提前签署契约的模式既能保护学生应有利益,也能防止高校的管理疏漏。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