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教育:高校通识教育的新路径

2014-02-02 13:56:26刘海春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朋辈通识大学生

刘海春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07)

“朋辈教育”是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也称为同伴教育、伙伴教育或者同辈辅导。它强调具有相同背景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1]。“朋辈教育”这里指挑选艺术、体育、文学等专业学生担任其他专业学生(下面称“非专业学生”)的指导老师,传授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扩展非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非专业学生的文体才能与人文素养,塑造非专业学生的健康人格,并实现彼此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机制。“通识教育,(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2]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移植朋辈教育的理念与机制,将大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的优势与通识教育强调广泛参与性的诉求有机对接起来,对于创新通识教育的路径、丰富通识教育的内容、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大有助益。

一、朋辈教育的理论借鉴

(一)孔子教育理论中的“朋辈教育”思想

孔子作为全世界备受推崇的古代教育家,其教育思想至今都广为流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将这段话理解为: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进一步说来,孔子的论述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向同伴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同伴的优点,要学习模仿;对于其缺点,要反省自身并自觉修正,而这体现的正是朋辈教育的内涵:互相学习、平等学习。可见,朋辈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我国几千年前的教育思想中。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的过程,因此,他人的角色示范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他提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当榜样与个人有较多相似性时(如年龄、背景相仿),个人更容易受到榜样的正面影响。朋辈教育正是通过朋辈的角色示范,使受教育者在观察中模仿与学习,进而不断调整自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督促自我向良性的方向发展进步,这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生动体现。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学习是在学生的好奇心驱使下,去吸收各种有趣和需要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同辈群体的信任与支持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了感情基础,而这也是朋辈教育的重要优势。朋辈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在同辈群体的引导下,受教育者更容易对知识产生兴趣进而自觉学习。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朋辈教育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朋辈教育运用于高校通识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高校通识教育涵盖不同的学科领域,指向学校的所有学生,需要巨大的师资力量。但是,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它成为高校通识教育广泛、深入推进的瓶颈。朋辈教育模式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教育模式向“学生—学生”转变,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隐性的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的联动机制。朋辈教育模式所具备的特点与优势恰好满足了通识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增强通识教育主体的双向性

大学生是通识教育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但是当前通识教育却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造成了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朋辈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在教育过程中又衍生出“朋辈教师”与“朋辈学生”。朋辈教育强化了“朋辈师生”之间的学习带动,密切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双向互动,促使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过程中从“观众”变为“主角”。充分挖掘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力量,让艺术、文学、体育等专业的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既满足了“朋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提升了“朋辈教师”的专业水平,形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良好格局。此外,“朋辈教师”也充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全面细致地聆听学生的意见与期待,理性看待并解析学校的规章与决策,促使学生、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发挥互补作用。

(二)凸显通识教育过程的平等性

大学生是高校通识教育的主体,要使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认可、接纳,就必须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大学生之间无论是年龄、人生阅历还是心理特点都相当接近,这就有效地消弭了传统“必修课+选修课”通识教育模式中师生之间因年龄、身份和学识差距而带来的话语鸿沟。在朋辈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都是以同辈学生的身份进行的,双方之间地位平等,话语特点相似,教育方式灵活,更容易创建信息互流、情感共振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双方在轻松愉快、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感受通识知识的魅力。

(三)提升通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朋辈教育模式在通识教育中的运用是在充分了解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科学的匹配。“朋辈学生”的学习诉求与“朋辈教师”的教学供给是对接的。朋辈教育的内容具有针对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保证了通识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需求与期待相对应。正因为朋辈教育是在合理匹配的前提下进行的,教与学双方对彼此都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和期待,“朋辈教师”教学的目标更为明确,“朋辈学生”学习更加热情、主动,从而确保了教与学的效果,有利于强化通识教育内容对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引导。

(四)彰显通识教育对象双方的示范性

挑选“朋辈教师”的标准主要鉴于其在体育、艺术、文学等专业方面的“示范性”,强调了“术业有专攻”。选拔“朋辈教师”重在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示范性”,有助于发挥通识教育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朋辈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近性与趋同性使朋辈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得教育过程中双方体现出来的优点更容易被对方发现、欣赏、接纳和学习。一言以蔽之,朋辈教育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实践,不仅为大学生主动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拓展了空间,还能有效地将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借助朋辈教育的平台展示出来,进而引领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形成。

三、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实践

(一)组建队伍推进“专业化”带动

推广朋辈教育模式以完善、发展、创新通识教育,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朋辈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第一,重视选拔,保证质量过关。要明确规范“朋辈教师”的资格条件,除了要求具备音乐、舞蹈、体育、国防、文学等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负责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异的学习成绩等。第二,加强培训,确保能力到位。要通过教育理论学习增强“朋辈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通过素质拓展活动优化“朋辈教师”的沟通和组织能力,使“朋辈教师”在通识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准,切实帮助、带动非专业学生提高艺术、体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从而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以赛促练实现“常规化”运作

朋辈教育模式对通识教育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但是这一作用的实现又必须要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推动朋辈教育模式“常规化”运作。要长效发挥朋辈教育在通识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高校可以要求学生掌握“一种乐器,两支舞蹈,十首歌”,每年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等赛事活动。为提升赛事活动的参与范围和质量效果,学校可以为非艺术、体育、文学等专业的院系培训“朋辈教师”,依靠“朋辈教师”组织非专业学生开展日常训练并指导参赛。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朋辈教师”、“朋辈学生”和组织院(系)的激励机制,激发各方热情、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打造通识教育的展示和检阅平台,构建以文化赛事活动为轴心的朋辈教育“常规化”运作机制,使之成为学校学科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载体、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三)深化理论形成“课程化”规范

以校园文化赛事活动为主线的朋辈教育模式要成为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推动“课程化”建设,培养更多非专业的骨干力量参与到朋辈教育的实践中来不断巩固教育成果。可邀请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骨干加入教师教学团队,共同开设《合唱艺术实践》《舞蹈艺术实践》和《古代诗歌鉴赏》等课程,促进朋辈队伍朝着“正规军”的方向发展,引导通识教育活动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可将课程与学生文体活动日常训练和人才培养相结合,邀请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担任课程助理教师,进一步发挥朋辈教育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将学生艺术团体打造为朋辈教育的“教学实践基地”和“后备人才库”。

(四)“接力”教育促进“大众化”普及

“朋辈教师”通过校园文化赛事的开展以及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非专业骨干学生,非专业骨干学生“接棒”形成新一轮的朋辈教育,最终实现通识教育的“大众化普及”。积极倡导接受朋辈教育的非专业学生骨干将所学知识“转教”给其他非专业学生,促使朋辈教育层层开展,使每个学生都受益其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体育、文学等素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借助文化、艺术、体育专业朋辈教育的成功经验,将朋辈教育的内容拓展到美术、计算机等专业领域,开设更多教学课程,组建“朋辈教师团”,吸引更多非专业学生接受“朋辈教育”,促进其自由、全面地发展。

(五)建章立制保证“制度化”运转

朋辈教育模式能否在通识教育普及中有效落实和持久运行,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关键。一方面,让“朋辈教师”去指导“朋辈学生”,应该充分尊重双方的意愿,积极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双方在选择时间、地点、内容与形式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保证朋辈教育规范的建立,就必须制定操作简便、灵活有效的规章制度,如朋辈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师生”双方的权益保障、工作绩效的考核等规范性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朋辈教育按照预订轨迹,有秩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运行。

四、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与成效

(一)加速了通识教育的推广普及

朋辈教育模式能有效地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整合和统筹起来,促进通识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在朋辈教育模式与通识教育的“联姻”过程中,通过制度化建设,逐步形成朋辈教育模式推广的长效机制,拓宽了通识教育活动的参与面,营造了社会关注、学校重视、院系筹办、学生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调动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大学生在通识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凸显了大学通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并推动了通识教育建设朝着自觉、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彰显了通识教育的效能

朋辈教育模式在校园文化赛事中的有效推广,不仅可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文艺、体育品牌活动,还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达到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通过朋辈教育激发了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了学习态度和方式,提高了非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朋辈教育对专业学生而言也是一次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巩固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最后,朋辈教育的成效必将“反作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吸收、借鉴朋辈教育好的经验做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降低了通识教育普及的成本

通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是主要实施者,文化活动、课程建设、师资课酬、场地运营等经费开支不菲。然而,朋辈教育通过聘请文艺、体育、文学等专业的学生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教育辅导,节省了聘请专业教师的经费及场地费用。朋辈教育双方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很大交集,大学生的文艺、体育指导可以从课堂走向生活,克服了必须迁就专业指导教师时间的局限。因此,朋辈教育为文艺、体育等专业的学生随时随地对非专业学生开展教育辅导创造了机会,既保证了教学成果,又降低了教学成本。

[1]姚 斌 刘 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载《教育探索》,2008 年第9 期。

[2]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 年第3 期。

猜你喜欢
朋辈通识大学生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江苏教育(2019年48期)2019-07-16 02:16:48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长江丛刊(2019年10期)2019-06-03 07:59:02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