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胜敏 陈俊钦
(石家庄学院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35;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竞争力正日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是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长远战略,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表明文化自觉与自信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特征。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实施文化强国的战略中,弘扬中华体育文化,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有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但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垄断世界体坛的今天,我国体育文化发展遇到了困境,正在逐步被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我国的体育文化,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必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从文化自觉角度探讨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探明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来源与基础,即应当清晰地认识我国体育文化的源头、特点和优势,使我国的体育文化在世界上保持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仅仅认识我国的体育文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认识的基础上认同我国的体育文化。在我国体育文化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时,坚信自己的体育文化,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我国体育文化得到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至今仍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赛龙舟、舞龙舞狮、秧歌、腰鼓、走高跷等庆典体育文化;(2)承载着厚重中华文化的的中华武术;(3)蕴含着本土哲学智慧及其方法论特征的传统养生术;(4)放风筝、打陀螺、踢毽子、角力等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这些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源头,它虽然产生于农耕经济时代,但时至今日仍是人们喜爱的体育文化,也是我国人民健身、休闲、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几千年来,这些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被继承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使人们在参与其中时感受到自己文化的脉动,产生了极强的文化认同感。因此,当我们的体育文化融入世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核心元素是什么,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体育文化在与其他文化融合时就会失去自己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文化必将消失。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民族文化如果失去了基础和根源,徒有其表是谈不上具有软实力的。所以在探讨体育文化软实力时,必须在了解历史和国情的基础上,弄清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源头及其核心元素。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延续不断,创造出独树一格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积淀成本民族的智慧。在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生长起来的体育文化,同样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中华文化中的贵生文化、中庸文化、和合文化、道德文化、礼仪文化以及整体性、辩证性等思维方式无不渗透到传统体育文化之中。文化基因决定文化形态,正是中华文化促生了具有独立形态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建国以来我国体育界、文化界、教育界坚持不懈地挖掘和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这是一项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性工作,应当深入持续下去,而且还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深入认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坚信它并将其发扬光大。
文化是民族认同的纽带,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源。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文化借助其在经济与科技上的优势而霸气十足,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体育文化也逃脱不了这种境遇。当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之时,在不同时期都出现过民族虚无主义思潮。这种思潮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文化要实现现代化就应该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不可否认,我国的封建社会时间长,以农耕经济为主要背景产生的传统文化与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西方文化相比,显得缺乏现代性。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经久不衰,一代一代得以延续下来,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种文化有其独到之处,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之处,但绝不能全盘否定和抛弃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坚守,我们将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谈不上拥有文化软实力。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族传统体育,其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就在于其中所保留的传统文化要素。因此,在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时必须坚持其内在的传统文化内涵,绝不能放弃自己文化的核心要素。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还应自觉地弘扬民族文化。经济全球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是经济全球化不可能使一个民族失去其民族性,只是打破了其封闭性。
自19 世纪西方体育文化传入我国之后,“土洋体育”之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主张体育全盘西化的人有之,主张体育本土化以抵制西方体育的人亦有之。应该说,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中国,对推动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件好事,是进步的体现。但是,如果完全以西方现代体育替代民族传统体育,那将使我们的体育文化失去“根”和“魂”,没了“根”和“魂”的体育文化必然会失去自己的凝聚力、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体育文化软实力也就无从谈起。1988 年,诺贝尔奖颁奖大会宣言称:“如果人类在21 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份来自世界科学家大会的宣言,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外国人都如此看好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更不应当对自己的文化妄自菲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同样具有强大的魅力,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时,专程前往少林寺一睹中国武术的风采,作为中国人更应该以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为自豪,坚守自己的体育文化,让我国的体育文化发挥出更加强大的能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特定历史阶段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具有民族独特性的同时也必然会有其历史局限性。然而,祖先们的智慧是令人敬佩的,传统体育文化虽然产生并形成于落后的农耕经济时代,但是其理念方法论特征,却包含有一种永不过时的哲理,在这些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传统体育文化,即使到了今天也未失去独特的价值。这也是我们对自己文化自信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之后,西方经济与社会文明取得了很大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头。尽管如此,中国传统文化也从来未失去其魅力,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更表现出日益增强的吸引力。蕴含着深厚中华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它的养生与休闲功能越来越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认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今天,西方社会遇到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体育与健康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西方现有的观念与方法论已显得无可奈何。于是,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比如,产生于西方的竞技体育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表现出种种弊端和对人体健康的损害,这些弊端靠西方已有的思想与方法论是难以彻底克服的。而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中庸文化、和合文化、道德文化、贵生文化、礼仪文化的传统体育文化,恰恰克服了西方竞技体育中极限运动对人体的伤害,是现代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宝。重“德”、“礼”的传统对现代体育伦理的弥补侧重于人的内在价值,注重人的群体意义和社会人格,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核。这种用“德”、“礼”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传统理念,恰恰有利于阻止当前体育界滥用兴奋剂、赛场骚乱、贿赂裁判以及过分商业化等一些有悖奥林匹克精神的弊端发生,体现了传统体育文体独到的作用和现代价值。
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由此导致了人类现代文明病泛滥,使人类健康面临着新挑战。在现代文明病面前,西方体育手段也显得无奈,于是他们想到了向东方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当今的实践结果表明,传统的健身养生术对于防治慢性疾病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我们的祖先在祖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健身体系。这一体系在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思想的影响下,强调的是个体的健康与长寿,它不追求身体外在的、形式上的表达,也不追求刺激和愉悦;它的实践建立在整体观与和谐观基础上,强调内外兼修,身心互动;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个体实实在在的健康与长寿,而不是徒有其表的健壮。这种蕴含着深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养生健身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学特征,对调节与缓解由于当今社会的高度竞争、快节奏工作而引起的浮躁、紧张、焦虑等情绪有明显作用,对预防与治疗现代文明病有其独到的功能。传统养生保健观融入了现代追求健康生活的潮流,以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的太极拳等东方养生文化,与建立在中国哲学和传统中医学基础上、并受中国传统文化强烈影响而逐步定型的包括吐纳、导引、气功等健身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1]。传统健身养生术不但具有促进健康长寿的功效,而且还具有修身养性的价值,长期的修炼可使人更加心平气和,处世更加宽容淡定,更利于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使之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健身服务,应当努力将其推向世界,以此扩大我国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文化的自信不等于唯我独尊,而是要求我们坚信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漫长的农耕经济时期,由于当时人们思想保守、追求安稳、重文轻武以及科技不发达,导致了传统体育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少问题与不足。今天,人类已经进入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社会的高度文明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现代人选择适合自己锻炼方式的喜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产生于农耕经济时代的那种重个人锻炼、重内在修炼、慢节奏的、缺少趣味性、对抗性、挑战性和娱乐性的养生健身项目,已经不大适合他们的口味了。反观产生于工商文化和近现代工业与科技高度发展背景中的西方体育文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别。西方体育项目大多产生于闲暇娱乐的各种游戏,外向和喜欢挑战的性格使这些游戏通常带有竞争性、挑战性、刺激性和趣味性,而这些特点似乎更适合现代人的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使西方体育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当然,西方体育文化亦有其弊端,如由于过分追求外在物质性,而忽略了对内在的修炼;过分追求竞争性、挑战性、刺激性,导致争强好胜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善于分解与分析的思维习惯使得健身手段缺乏整体优化观等。
客观地说,这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必然会产生冲突,然而这种冲突并不是以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为最终目的,这种冲突将产生一种动力,推动这两种体育文化共同向前发展。两种生命力强大的体育文化产生冲突,其结果必然导致这两种体育文化的融合,并且这种融合将把两种体育文化推向新的阶段。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吸收了众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这些优秀文化融入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使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其中自然也包括吸收优秀的西方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也促使中国体育文化走向了世界,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型。在这一转型中,需要我们认识并吸取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中的合理要素,积极借鉴现代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在技术方法层面运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与方法进行理性判断与创造,在制度方面借鉴现代体育文化成功的组织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自己,而在价值层面借鉴现代体育奋发与竞争的精神价值,这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核心与关键[2]。
体育传播是指人类传授体育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它包括人际之间、群体之间和大众传播媒介在整个社会展开的体育精神文化形态、体育物质文化形态和体育制度、行为等体育信息的交流、沟通[3]。从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看,文化软实力只有通过频繁的交流与传播才能让人感知到,才能发挥一种实实在在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加强传统体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尽管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但其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表明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关键是我们的传播力有待提升。因此,要提升体育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传播。处于弱势的体育文化,更应该主动创造、寻找各种交流与传播的机会和渠道,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由于体育是一种身体语言,较少受语言文字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有其交流与传播的独特优势,经常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甚至经济交往的手段。因此,我们可以主动寻找机会,介入国家的各种交流活动,在成为交流手段的同时达到传播的目的。我国一些民间传统体育组织以及个人,正在积极向外推广传统体育文化。比如,把中华武术推向世界,在许多国家成立了武术联合会,使武术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世界性比赛;一些组织和个人在国外创办武术馆校,扩大了武术在世界上的影响。
在当今日益开放的世界,文化的产业化有利于增强其生命力,有利于其交流与传播,有利于其软实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在逐步走向市场,初步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产业。比如,武术表演和武术训练的市场化,舞龙、舞狮、龙舟运动与经济活动的结合等。但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仍然十分薄弱,这是体育文化软实力的一块短板。此外,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缺乏创造力,不少传统体育元素成了外国文化产业创意的来源。因此,要提升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尽快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只有以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姿态进行主动传播,让我国的体育文化广为流传,我们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才能形成文化软实力。我国的体育文化必须“走出去”,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扩大体育文化产业的生产与贸易,进一步深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
结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在这一新形势下,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在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基础上加强建设,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对体育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本质上是文化传统的自觉与自信,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肯定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价值,坚信并坚守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应当以自信的姿态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主动吸收国外优秀体育文化的养分,实现自身体育文化在更高层次上的追求与升华,显示我们自信的气度。文化要靠传播才能实现其软实力效应,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传统体育文化,在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今天,尤其要注重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渠道传播体育文化,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不可否认,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仍较为薄弱,文化自觉与自信不足则是重要的掣肘因素。因此,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从全球和国家发展大局出发把握体育文化发展的走向,实为当务之急。
[1]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载《体育科学》,2004 年第11 期。
[2]万 义 白晋湘等:《民族传统体育综合创新发展观的质疑与思考》,载《体育与科学》,2007 年第1 期。
[3]肖焕禹 冉强辉等:《现代体育传播的特征、价值及其发展取向》,载《体育科学》,2004 年第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