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医学生道德实践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4-01-30 09:38汪小云邱锦辉林达斌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道德

汪小云,邱锦辉,林达斌

(韶关学院医学院社会科学部,广东 韶关 512026,lchwxy@163.com)

道德实践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载体和环节,是医学生职业道德品质修养的主渠道,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当前医学生的道德实践仍存在一些问题。

1 新时期医科大学生道德实践问题

1.1 道德实践知行脱节

当前,道德实践毫无疑问是培养医学生基本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和最直接有效途径。调查显示,广大“90后”医学生能意识到道德实践对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愿望,他们的道德意识里有较明确的是非观念。但在具体实践中却表现出不一致,甚至是明知故犯。还有一些医学生的道德实践存在从众心理。表现在行为上选择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却不管这种行为是否违背了道德规范。

1.2 道德实践具有功利化倾向

毋庸置疑,当前一部分医学生道德实践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道德行为的选择往往受对自身是否有利的影响,奉行对自己有利便是对的,对自身有利才去做的原则。譬如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在面对学校组织的道德实践活动时,是冲着学分或为了入党或表现自己而去,带有功利性目的。有些医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对自己没有明显不利的行为,譬如收取病人红包,一般会采取宽容从众的态度,而对于触犯其本人利益的行为如别的同学插队打饭,则会立刻表现为强烈愤慨和谴责。在关系自己切身利益时则“立马争先”,如为了到条件好的三甲医院实习,不惜请客送礼。而对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却“退避三舍”。诸如这些正是缺乏道德实践的深刻体验,缺乏奉献意识的表现。

1.3 道德实践能力偏弱

当前的“90后”医学生,其道德实践能力较弱,表现在:首先,道德实践关系的调节能力较弱。在社会实践中调节与他人、集体的道德关系上,不少医学生表现得无所适从。如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人排队插队,56.6%的受调查者表示气愤,但选择忍受;有13.5%的医学生表示也会跟着插队,选择盲从;还有17.5%的医学生表示无所谓,选择包容。在面对同学借东西不还一事,有45.3%的医学生表示“不好意思,不要了”;有23.5%的医学生选择“不吱声,但一直记在心里”,还有10.5%的医学生则表示“也向他借,也不还”;只有20.7%的医学生表示“会主动向他要”。在实习中面对医患纠纷时选择逃避的有62.3%。这些数据无不表明广大医学生由于道德实践经验缺乏,致使道德实践关系的调节能力较弱。

其次,道德实践行为的自制力较弱。研究表明,医学生道德实践行为的自制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医学生认识到该行为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的,是有违“良心”的事,但却“忍不住”去做;另一方面,一些医学生认识到该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职业要求的,并是社会提倡的,做了对社会或他人有益,比如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等 ,但不一定会去做。

2 新时期医学生道德实践的问题成因

2.1 医学生自身因素

首先,当前一些医学生道德价值观不成熟。他们虽然在生理上已比较成熟,但由于受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的道德价值观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虽具有很高的道德实践参与热情但难以保持,往往在遇到障碍和挫折时就会产生动摇,容易走向偏激或放弃。其次,一些医学生缺乏职业意识。目前一些医学生由于职业意识比较淡薄,对未来职业认知模糊,缺乏认同感、自豪感和使命感,因而就导致了一些医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比较明显,以致于在道德实践中讲条件、讲价钱。再次,一些医学生存在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当前90后医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不注意自我修养,自小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导致他们在道德实践中表现差强人意,能力低下。

2.2 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2.2.1 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道德实践机制缺乏。当今的高等医学院校大多都在关注提高办学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对医学生的道德培育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对道德实践的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投入不到位,责任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致使道德实践面临形式单一、内容僵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对医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实践问题,缺乏有效解决的机制。其次,学校道德实践教育观念存在偏差。主要反映在:一是重技能实践轻道德实践。据调查,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安排的实践课,多数是医学技能实践,而道德实践所用学时仅占总学时的不到6%。这样,由于学校组织开展道德实践少,学生参与机会也就少,导致广大医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提高。二是学校道德实践教育缺乏针对性。当前高等医学院校道德实践教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针对性,专注于道德实践的理想性和先进性,忽视了其现实性和针对性。主要反映在道德实践形式单一,主要是组织一些参观和社会劳动;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专业性、针对性,影响了广大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道德实践的效果。调查显示,医学生中有47.7%的人认为当前学校组织的道德实践效果不佳,甚至有10.8%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学校组织的道德实践没有效果。

2.2.2 社会因素。

首先,当今社会处于深刻转型时期,不同程度存在重知识、重技能、重利益,轻道德的现象。再加上新旧道德观念转换,多元道德评价标准共存,直接导致了医学生道德观上的分歧、职业信念的动摇,导致了医学生道德实践选择的困惑和迷惘,从而使相当多的医学生在道德实践上出现了知行不一的问题。其次,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医学生对道德实践目标的追求,受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他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并过分重视物质性的需求,从而在道德实践中功利化趋势明显。再次,社会约束机制的削弱使医学生道德实践选择出现了无序混乱的现象。在网络普及与高速发展的今天,虚拟世界带来了网络道德的失范,出现了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网络道德实践问题,这对当今医学生道德实践产生了不好的影响。[1]

3 加强道德实践,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对策

3.1 挖掘潜力,搭建好医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平台

3.1.1 社区活动平台。

相关文献表明,美国的医学院校的许多学生都会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工作。如为社区内的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帮助,帮助移民子弟补习英语,救济社区内无家可归者等,通过这些社区道德实践活动,培养了医学生良好的道德基础。[2]由此可见,在医学生中深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应关注与周边社区建立广泛的联系,并以此为依托,建立道德实践基地,如社区孤儿院、敬老院、宁养院、聋哑学校、社区医院、缺医少药的贫困户等。社区内聚集了不同的职业者、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群体,为医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志愿服务对象,医学生通过对社区群众进行体检、老年护理、按摩、康复训练、心理疏导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其在道德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教育、自我升华,培养其拥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仁心”是医学生职业道德的根本。

3.1.2 医院活动平台。

医院是医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其医德实践和医德培养的重要平台。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医院这个道德实践的平台,如德国的医学院校在每个学期都会让学生走进医院、走近病人,开展“关爱生命”的义工活动,让医学生深入到医院为病人提供一些自我保健的基础知识和心理陪护服务,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让病人在快乐中痊愈。[2]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医学生崇高的医德情感。由此,我们要重视医院这个重要的道德实践平台,参照国际上好的做法,让广大医学生早接触临床,多接触临床,且中心任务是道德实践,以培养准医生对病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1.3 校园活动平台。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实践有机融合,让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自觉实践,自觉感悟、自我提高人文素质和医德意识。另外,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在传授医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又将医术和医德紧密结合,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仁爱之心。在实验实训课上,重视渗透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医学生们团结协作、严肃认真、胆大心细、高度负责的医德作风。[3]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还可利用校内实训中心,建设模拟医院。模拟医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学生医德临床实践的不足,因为这里的场景跟医院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任何一张病床上都躺着盖着被子的“病人”(智能模拟人),这样的仿真情景会让医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验深刻。

3.2 创新道德实践形式,激发医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积极性

3.2.1 发挥专业特长,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道德实践。

对于我国广大“90后”医学生来说,发挥其专业特长,以志愿服务形式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可吸引广大医学生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如与社区医院、社区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宁养院等长期结对,志愿服务,扶残助弱,实践人文关怀,从而培养医学生健康至上、尊重生命、理解同情病人的职业观念和人文关怀精神。还可组织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送医进社区进乡村”志愿服务活动。如为社区和乡村群众进行健康体检;指导社区和乡村居民识别真假药品;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儿童开展口腔健康检查;为贫困村民送医送药;为福利院孤寡老人、残疾儿童做健康体检和心理陪护;为宁养院的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等。这样可促使广大医学生在志愿服务的道德实践中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体验一些地方老百姓缺医少药的情形,体会广大患者对改善医疗卫生现状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职业责任心、自豪感和使命感。

3.2.2 因地制宜,以医疗扶贫形式加强医学生道德实践。

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医疗实际,采用医疗扶贫实践形式来加强医学生的道德实践是切实可行的。我国目前广大农村与贫困山区仍然缺医少药,缺乏医疗卫生保健常识。因而由临床指导老师带领医学生去农村和贫困山区义诊,为贫困民众送医送药,宣传医疗卫生保健常识和疾病预防知识,无疑会激起医学生治病救人和救死扶伤的情感,培养其对病人一视同仁的医德情感,使其内心树立“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的医德信念,从而养成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据调查,目前香港大学医学院已将医疗扶贫活动作为医学生职业教育的必修课,每年均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下乡扶贫活动,在扶贫实践中增长了医学生的见识,培养了医学生良好的医德。[4]而汕头大学医学院也已将医疗扶贫实践活动纳入到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中,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此表明,我们的医学高等院校都应该把医学生参与医疗扶贫活动实践常规化、经常化,这样可以使医学生在医疗扶贫道德实践中接受生动又深刻的道德体验教育,从而培养其高尚的医德。

3.2.3 践行文明礼仪,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医患沟通中,讲文明礼仪是尊重患者的一种表现,更是展现医护人员医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医疗行业,掌握和运用医患沟通的文明礼仪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医患沟通的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因而要在广大医学生践行文明礼仪活动中强调两点:一是倡导广大医学生践行文明服务理念,践行以“关爱生命,尊重他人”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告别不尊重他人的行为陋习,这一道德实践将使医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医德修养。二是以文明用语促行为规范,建和谐医患关系。这就要求广大医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践行文明礼貌用语,遵守公共场所基本的文明礼仪,熟练使用文明礼貌基本用语,而这些基本文明礼貌用语是一个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应该做的一些最简单问候。因而要加大力度,创造环境和机会使广大医学生在一切场合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培养其文明用语的良好职业习惯,为将来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1]曹勇,赵冬艳.高校学生道德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19(2):85-87.

[2]程子军.关于完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育途径[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5,26(10):74-75.

[3]赵放.医德教育中道德体验模式的构建[J].医学与社会,2011,(1):24.

[4]陈四新.医疗扶贫实践是医德教育的有效形式[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2,15(6):28 -29.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