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昊一,杨同卫,陈晓阳
(山东大学人文医学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2,catherineji@outlook.com)
健康服务业涉及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身养生等众多领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服务部门均可纳入广义上的健康服务业的范畴。2013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工作。此举意味着我国将长期持续地保持并探索健康服务产业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公民生活理念逐渐由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日常需求转变到提高生活品质和健康质量上来。人们逐渐发现并接受曾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作为评判和解决当今社会健康问题的唯一尺度和途径,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日益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一转变表明患者的康复不仅受到生物学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医疗护理则是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因而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对患者康复情况和速度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据家庭系统理论和家庭治疗理论的定义,[1]家庭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其组成成分即家庭成员都是有交互作用的,而这种交互关系作为家庭成员之间沟通的焦点,是处理人际关系一种系统的重要方法,在疾病治疗中对患者的康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成员中有人患病,难免会使家属产生焦虑担忧、惊慌失措、悲观消极等心理应激反应。如果这种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应对和疏导,则很容易对患者的病情产生不利影响。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与病程长短不一,家属的心理反应也不尽相同。
对于急症危重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随时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风险,这期间与患者有着重要关系纽带的家属便时刻经受着有可能永远失去亲人的煎熬。在治疗抢救过程中现场的紧张氛围、患者的病情变化等刺激均会对家属造成一系列的心理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家属要及时地对医生的决策进行反馈,且根据知情同意原则中患者自主与亲属同意原则,家属在患者丧失自主行为能力的时候要承担选择权利,此时家属很容易出现惊恐、无助、焦躁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不仅损害其自身心理健康,而且不利于患者病情救治与康复。有研究表明急诊重症患者家属与正常人焦虑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急诊重症患者家属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及支持,降低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可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2]
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如恶性肿瘤及脑卒中、心力衰竭等较严重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患病且病情反复,易导致其对医护人员的治疗措施产生抵触和厌烦,长此以往产生抑郁心理和消极情绪。在康复和护理的过程中,家属一方面受到患者消极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受到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久病不愈带来的经济压力,长期陪床照顾带来的身心疲惫,对于至亲病情恶化的恐惧心理等等,这些伤害时刻侵袭家属的心理防线,影响家属对患者的护理质量。针对此类患者家属,在环境、资金及人员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科室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专业人员以帮助患者家属缓解压力,力图使之调整到合适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实现家庭支持,以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服务业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承受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同时患者及其家属更加注重能否在就医过程中得到尊重并享受到个人满意的服务,当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平以及疗效不在个人预期范围的时候,一些患者及其家属会采取比较极端的维权方式。有学者在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对石家庄市4所三甲医院331例健康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等项目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被调查医护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群,且发现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别。[3]此外,由于医患间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不能充分理解在治疗过程中的许多专业理论,而对于患者出于自身考虑而产生的诉求,医生在考量过后若根据专业知识予以否定,就容易使患者产生误解,患者从而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没有被医护人员足够重视,而对医疗机构失去信任,甚至采取极端行为发泄心中的恼怒。医护人员在长期得不到信任及配合,并备受重压和误解的情况下,极易产生一种长期性的心理反应,称作工作倦怠。[4]工作倦怠包括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减弱,对个体身心状况和工作质量以及所在组织产生巨大影响。对广东省东莞市4所镇区二级医院的381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医生的情绪衰竭和情感疏远程度比较高,而个人成就感则普遍较低。这种工作倦怠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医护人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进程。
针对这一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压力管理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压力管理可以分为咨询、宣泄和引导三种方式。通过不同的方法释放或者转移其不良情绪,加强与周围环境的沟通,通过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按时作息等方法加以辅助,因而每个科室都可配备心理咨询人员,在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的同时,也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医护人员一旦发现自身心理上的不良变化,应当及时咨询心理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减轻和消除心理压力,以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
总之,健康服务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由许多内部环节紧密结合而成,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进程中,每个环节都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在临床医疗健康服务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有利于患者康复,促进健康服务业改革的长足发展。
[1]张志学.家庭系统理论的发展与现状[J].心理学探新,1990,1(20):30 -34.
[2]王金珠,郎凤琴,王晓杰,等.急诊重症患者家属焦虑程度的调查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0,5(7):181 -182.
[3]张自伟,刘小玉,王岚,等.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52 -155.
[4]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