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的旅游管理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4-01-26 16:50羊绍全
关键词: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

摘 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是目前众多高校思考的问题,但多数高校的特色化仍停留在形式上。基于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探讨旅游管理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77-03

收稿日期:2013-05-11

作者简介:羊绍全(1981—),男,四川三台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教育研究。

一、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现阶段旅游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如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成为众多高校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作为新升本同时地处老少边山穷的本科学院,要想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地区发展和行业需求的特色化旅游人才,首先要解决的也是这一问题。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从2009年到2012年间,2009年招生人数为29人,2010年招生人数增长172.4%,2011年增长41.77%,2012年增长29.46%。作为一所新升本地方型高校,学生人数大规模增长,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如何培养有特色、有明显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成为本专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精品人才的培养,不能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化、标准化。国内大多数高校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一致:公共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模块选修课、专业任意选修课等等,已经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式,这使得各地区、各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趋于一致,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其次,人才培养的“工厂式规模化产品生产”制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资源分配不足,大班教学、合班教学现象大规模出现,实践课程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学生动手时间少,专业技术能力无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再次,就业难,就业对口率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大多数高校极为关心的问题,大多数企业认为,本科生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上不如专科生,而在研究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又不如研究生,因此产生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就业问题上的“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同时,招生规模又在不断地扩大,学生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受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地增加,多样化人才需求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旅游咨询、酒店客户关系管理等等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致,对专业化、特色化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受高中文化基础知识影响,在大学学习期间专业能力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笔者提出应针对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结构,实行差异化的卓越人才培养。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卓越人才Prominent HR(Human Resources)

卓越一词在《汉语词典》的意思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与“出色” 、“杰出”同义。“不断地为自己确定越来越高的目标,然后尽一切可能达到这些目标,你就会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博恩·催西),“不断力求做得最好,就能逐渐达到卓越”(帕特·莱利)[1]。卓越人才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理念,其本身包含的意思比较广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素质普遍提高的前提下,超出现有水平,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总的来看,卓越人才应当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管理能力和懂得思考的人。

(二)差异化 Differentiation

差异化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是指行业内相关企业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而力求在本产业中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特征和市场的需求分析,找出本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力求与其他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所区别[2]。

而本文所提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生群体,有差别地分类教学,加强教学上的针对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想

基于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的理念,笔者认为差异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突出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培养的PICK(挑选)模式教学过程,培养出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化人才。

(一)PICK模式的基本理念

PICK(挑选)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课程分为四个层次,即知识(Knowledge)、实践(Practice)、能力(Capacity)、创新(Innovation)四层次,运用市场竞争理论,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实行人才培养的“挑选”法。选取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卓越旅游人才培养班,简称“卓旅班”,通过知识层次的学习,采用笔试成绩和面试考核相结合的方式遴选,进入实践层次学习和考核,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再根据卓越人才培养理念,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培训,最后利用“社会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该模式下,引入优胜劣汰的考核考评方式,采用逐层次提升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模块化考核,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PICK模式下人才培养的路径endprint

由于旅游业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受此影响,在学科知识的构建上,将学科知识分为不同层次的学科群。在此方面,众多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方法。林刚从学科归属角度出发,提出了管理学共同基础课系列、旅游学基础课系列、旅游学专业课系列和现代管理人才素质教育系列四个层次的课程[3];许春晓则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和行业活动内容有机联系,将学科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系列、专业理论课程系列、专业应用课程系列和专业活动课程系列[4];田喜洲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专业学科应由素质教育课程群、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群和专业发展教育课程群三大模块组成[5]。

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应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和行业需求变化,构建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实践课程群、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课程群三大系列。

1.知识 Knowledge。就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而言,其主要是包含旅游学科基础知识、管理学科基础知识、人文基础知识、外语基础知识四大模块,将基础知识夯实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PICK模式对学生进行初次挑选。在此阶段,通过开始旅游学概论、高等数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中国社会史、中国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中国客源国概论等课程,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该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征和兴趣爱好,据此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分类群体,初步体现差异化分类教学理念,为下一阶段差异化教学做好准备。该模块应当在坚持基础课程设置的同时,尽可能广泛地安排人文基础课程,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特征。

2.实践 Practice。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较为丰富,学生在短时间的大学生活中不可能将所有课程学完学精,因此在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立中,应将不同类型的课程分类设置,如酒店管理、旅游策划与规划、旅行社管理等教学模块,实行差异化人才培养方式。在此阶段,通过开设酒店管理实践课程(含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酒店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管理等课程)、旅游策划与规划实践课程(含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等课程)、旅行社管理实践课程(含旅行社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导游实务、导游基础、模拟导游、会展旅游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该阶段的培养,来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化分类教学。该模块应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来设置与选择,即以市场需求为基本点,以自身办学条件为保证,走特色化专业建设路径。

3.能力 Capacity。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也是该模式下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应区别于专科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本科教育应当定位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中高级管理人才。因此,我们在能力提升阶段,应当引入卓越人才培养理念,把卓越管理人才、卓越策划规划人才、卓越外语能力人才作为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在此阶段,应当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设置不同的能力提升课程,主要开设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区域旅游开发调研与分析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特设课程。

4.创新 Innovation。创新意味着改变,推陈出新;同时,创新意味着付出,传统模式受惯性的影响,要改变,必须有外力的作用,创新者就是外力;同样,创意会带来风险,创新过程是复杂的,付出不一定有收获。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创新人才的特征来看,首先要有自信,敢于创新。其次要有激情,乐于创新。再次要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在此阶段,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教育、自信心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工作,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第二课堂,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教学改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图1 PICK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四、PICK模式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含两个专业方向:项目策划与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结合本地区特色,学院将卓越人才培养定位在酒店经理人、策划规划师、东盟旅游人才三个方向。

(一)完善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性质结合学院地域特色,旅游学科基础课开设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学、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学等课程;管理学科基础课开设了高等数学、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课程;文化基础课开设了东盟旅游文化学、东盟客源国概述、中外民俗、中国社会史、民俗旅游等课程;外语基础课开设了旅游英语、越南语、泰语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26.28%。

2.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根据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即酒店经理人模块、策划规划师模块、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酒店管理、酒店财务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餐饮经营管理、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酒店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学、旅游策划学、园林景观设计、旅游地图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与管理综合技能实训等课程;东盟旅游人才模块设置旅游越南语、旅游泰语、中越双语导游、中泰双语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中国东盟会展旅游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8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6%。

3.专业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三大模块设置能力提升课程。酒店经理人模块设置旅游接待业战略管理研究、酒店管理研究与案例分析;策划规划师模块设置旅游规划原理与案例分析、项目团队建设与管理;东盟旅游人才模块选择留学方式。该模块设置1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9.71%。endprint

4.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根据创新人才特

征,设置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必读书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课程。该模块设置2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的15.42%。

(二)确认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课程成绩,选择成绩达标者,再结合本科“导师制”通过面试方式择优选取,组成“卓旅班”,配备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指导教师,实行模块化教学。每学期对“卓旅班”成员进行考评,实行优胜劣汰制度,保证教学质量。为达到卓越人才培养的目的,应采取下列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实行内配外引的方式,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双师型教师,引进校外专家,聘请企业经理人,充实专业教学队伍。同时,对专任教师、“导师”进行考评,综合考评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从德、能、勤、绩、效等方面综合考评“导师”水平。

2.改善教学资源条件,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科学发展道路,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调查分析基地,使学生真正走出校园,到企业锻炼,到社会调研,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努力构建“前店后校”的人才培养锻炼模式。

3.加强学校政策配套改革,为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师、学生的相关利益较多,学校应加快相关配套政策的改革,给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多的支持。

4.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落实。学校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检查与指导,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保证方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清杰.让学生享受卓越教育成就卓越人生[J].中国高

等教育,2011,(21).

[2]李晓旭,梁鸿,祁鑫.计算机专业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的

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2,(2).

[3]林刚.管理类学科中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体

系初探[J].旅游学刊,1998,(S1).

[4]许春晓.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探索[J].桂林旅

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2).

[5]田喜洲.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S1).endprint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差异化旅游管理
大型企业集团差异化管控模式探索与研究
县域农村配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典型性分析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