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2014-01-26 11:38黎忠贵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4期
关键词:内酰胺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黎忠贵

(那坡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900)

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黎忠贵

(那坡县人民医院,广西 百色 533900)

铜绿假单细胞菌(Pa)是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致病病菌之一,随着各种抗菌药物及抗生素与各类侵入性手术的广泛应用,该病菌引起的各类医院感染情况日益突出,且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发展。因此,对铜绿假单细胞菌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及阐述。

铜绿假单细胞;β-内酰胺酶;耐药性;基因检测

铜绿假单细胞菌(Pseudomon asareuginosa,Pa)对β-内酰胺类抗 生素产生耐药机制主要与产生的β-内酰胺酶、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外膜膜通透性大幅度降低有关,可导致各类医院感染情况出现[1]。据2002年至2003年间,我国14家医院对革兰阴性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的结果显示,因Pa引起的感染位于革兰阴性菌检测结果的前三位[2]。因此,加强对Pa的临床研究十分必要。下面就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进行详尽分析。

1 铜绿假单细胞耐药机制

临床研究表明,Pa耐药机制较为复杂,且一直在被深入研究与发现,目前已经发现的有以下几种机制:①β-内酰胺酶的产生:β-内酰胺酶是Pa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原因,β-内酰胺酶是一种可以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的一种β-内酰胺环,对渗入菌体内部的抗生素产生破坏作用,而导致耐药[3];②外膜主动外排系统的表达:大量研究文献均表明,目前已知的主动外排系统就有7种之多,这些已经具备耐药性的外排系统能够将渗入细菌胞质的抗生素排出,不同的主外排系统之间所作用的抗生素均有所不同;③外膜通透性大幅度下降,在细菌外膜中,蛋白质的低渗透性能够导致多种抗生素不能渗入而出现耐药[4];④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的产生是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⑤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菌表面形成一层生物膜不但可以阻止与妨碍抗生素渗入,还能让生物膜内深层细菌难以得到代谢的营养与氧气,不能正常代谢,代谢物不能正常排出,对外界抗生素敏感度大幅度降低,从而产生耐药性[5]。

2 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的特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各种免疫抑制剂、肿瘤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由于Pa引起的各种医院感染情况日益得到人们注意与关注,其中最为主要的是Pa产生的多重耐药性,给临床诊治带来极大阻碍,特别是β-内酰胺酶的产生在Pa的耐药机制中占据最大比例[6],下面就对Pa产生β-内酰胺酶的特性进行详尽分析。

Pa产生β-内酰胺酶种类较多,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以下几种:SHV、TEM、OXA、PER、VEB、GES、β-内酰胺酶等几种,其外还有染色体与质粒AmpC酶、VIM、IMP型金属酶。目前我国发现最为重要的Pa产生的VIM-2、IMP-1型金属酶,VEB-1、VEB-3、OXA-10、PER-1、ESBLs、SHV、TEM-1型β-内酰胺酶[7]。其中因为TEM-1编码基因突变而出现的ESBLs已经多达80多种,这些已经存在的突变对酶产生了主要以下两种影响[8]:①增大催化腔空间,让第三代头孢菌素能够充分进入细菌内,且被水解;②提升了第三代头孢菌素亲和力。但是在不同的人群中,因为应用药物均有所不同,生活结构不同,ESBLs基因型号均有所不同。

3 耐药基因检测

3.1 耐药酶表型的检测

Pa因为存在一定的膜低渗透性与天然的耐药性,单因药敏结果来推测耐药酶的表型是极为不可靠的,需要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共同检测才能得出准确结果,下面就对几种主要表型的检测方法进行一一叙述。

3.1.1 ESBL检测:目前检测ESBL的表型方法主要有E试验、双纸片协同检测方法。其中E试验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等优点,但存在容易漏检、检测敏感度较低等缺点;双纸片检测方法试验器材较为常见,检测过程可控制程度较高,但是检测结果存在重复性差,结果判断主观性较强,假阴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等缺点[9],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纸片之间的距离控制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一大影响因素。

3.1.2 AmpC酶检测:AmpC酶表型的检测主要是双纸片氯唑西林增效实验,其主要依据在于:耐药谱表型可以推断出,假如待检测Pa对亚胺培南存在敏感,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复合物中介或产生耐药,则可以推断其高产AmpC酶。如氯唑西林指示物与头孢类菌素中任意一种产生协同现象,则可以推断出Pa产生的AmpC酶属阳性,此种检测方法操作简单,结果主观性较低,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敏感性[10]。

3.1.3 金属酶检测:根据耐药谱表型可以推断,如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产生耐药,那么此类菌株可高度推测为金属酶产菌株[11]。对金属酶表型的检测主要方法有E试验与MP-EDTA纸片协同法。两种检测方法优劣点与ESBL表型检测相若。

3.2 耐药酶的基因检测

对耐药酶进行基因检测是确定Pa是否存在或产生耐药的最准确方法。目前对耐药酶基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脉冲场凝胶电泳法(PFCE)与PCR法与核苷酸序列测定法。

3.2.1 PFCE法:它对限制性酶切片进行分离,然后通过对每一株菌中染色体DNA进行指纹图谱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其克隆构成,从而了解其流行情况。该种检测方法具有检测结果清楚、结果重复性好等优点,但是也存在检测过程耗费时间多、操作过程费力、检测成本高、相关技术要求高等缺点[12]。

3.2.2 PCR法与核苷酸序列测定法:PCR能够对耐药酶中基因产生扩增效果,从而对PCR产物进行纯化测序。PCR进行基因分型具有特异性与敏感度高等优点,但是只能对已知的基因进行序列对比分析,对于新型基因则容易出现漏检[13]。核苷酸序列测定法主要是对耐药酶中基因检测结果与核苷酸序列数据库中已知基因进行对比,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检测方法,但是也存在新型基因漏检情况。

4 结束语

从上文分析可知,Pa耐药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众多研究文献均有一定深度与见解,但是对于β-内酰胺酶抗生素耐药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深入,主要在于多种耐药机制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方面与新型准确耐药酶表型检测方面。

[1] 崔伟历,王露霞,林翠玲,等.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属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2):2220-2222.

[2] 周秀珍,刘建华,孙继梅,等.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0,9(1):43-45.

[3] 杨菁菁,艾效曼,胡云建,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1):14-18.

[4] 张齐武,牛淼,刘姝,等.361株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5):690-691.

[5] 梁艳梅.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实验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22):107-108.

[6] 陈泽恒,欧惠珍.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基因的研究[J].医学检验与临床,2012,23(1):22-25.

[7] 陶红.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测[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6):833-834.

[8] 蔡兴俊,吴华,黄奕江,等.体外诱导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临床分离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差异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1):57-58.

[9] 马颖,桓新.临床标本中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5):107.

[10] 高清华,万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的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2):79-80.

[11] 韦柳华.不同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7-119.

[12] 王芬,王朝晖,邰宏明,等.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32.

[13] 杨菁菁,艾效曼,胡云建,等.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1):14-18.

R978.1

A

1671-8194(2014)14-0062-02

猜你喜欢
内酰胺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产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研究现状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新型铁碳微电解材料去除喹诺酮类抗生素研究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婴幼儿下呼吸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临床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不同处理方式对乳中β-内酰胺酶稳定性的影响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