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

2014-01-26 12:48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36期
关键词:鞘瘤瘤体恶性

杨 磊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南阳 473000)

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

杨 磊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分析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均呈现为椭圆形,与局部神经走行一致。14例良性瘤均边界光滑清晰,1例恶性神经鞘瘤周围浸润明显,呈多中心坏死。MRI显示边界均清晰,T2WI均表现为不均质高信号,恶性神经鞘瘤1例T1WI呈现明显高信号。包膜均呈现低信号。其中脂肪包绕征9例,脂肪尾征8例,靶征5例,神经出入征4例。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特征比较清晰,诊断价值明显。

周围神经鞘瘤;磁共振成像;影像学

周围神经鞘瘤是指发生于椎管和颅脑之外的神经鞘瘤,在良性神经源性肿瘤中较常见。国内有关其影像学表现的报道较为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5例周围神经鞘瘤患者的影像和临床资料,旨在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5例,均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入院,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0.5~11年。发病部位:盆腔1例、颈部5例、四肢9例。临床表现:放射痛2例,肢体麻木2例,下肢乏力3例,体部肿块9例,肿块渐大5例。3例患者因局部肿痛门诊检查,12例患者因异常感觉来院就诊。良性神经鞘瘤14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纤维瘤病病史。

1.2 检查方法:采用GESignaHD1.5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行MRI检查,15例均行T1WI增强扫描,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三平面扫描,对比剂采用0.1~0.2 mL/kg Gd-DTPA,流速3 mL/s。均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参数:T1WI:TR460~600 ms,TE8~16 ms,T2WI:TR2100~2500 ms,TE65~90 ms,层厚3~6 mm,层间距0.5~1 mm,回波链长8~20,采集次数2~4。

2 结 果

2.1 病灶分布特点:本组15例。其中位于肌间隙内10例,长轴与局部神经走行一致,表现为椭圆形。其中1例位于股后部肌群内,病灶较大,其远端受累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出现轻度萎缩性改变,另有2例位于踝部及腓肠肌间隙内,未见肌肉萎缩性改变,受累神经为多束支,“靶征”明显;颈鞘血管内2例,瘤体推压可发生移位,动静脉被分隔开,不能清晰显示受累迷走神经束;盆腔内2例,沿骶丛方向走行,考虑与周围神经血管束密切相关;甲状腺内1例,呈椭圆形,较短,其受累内脏神经未能显示。14例良性神经鞘瘤均边界光滑清晰,1例恶性神经鞘瘤周围浸润明显,呈多中心坏死,受累神经被淹没。

2.2 MRI表现:MRI显示边界均清晰,恶性神经鞘瘤1例T1WI呈现明显高信号,6例呈现中低信号,8例呈现中等信号。T2WI均表现为不均质高信号,有的患者高信号间杂出现低信号。包膜均呈现低信号。特征表现为:①脂肪包绕征。瘤体包膜外现薄层脂肪信号。本组9例。②脂肪尾征。瘤体两极现薄层脂肪信号。本组8例。③靶征。T2WI显示瘤体中心区域为混杂信号或低信号,周围为高信号。T1WI显示瘤体中心区域为中等信号,周围为低信号。本组5例。④神经出入征。瘤体两极与神经干相连。本组4例。

3 讨 论

周围神经鞘瘤在神经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多发于40岁以下[1]。一般生长缓慢,病史较长,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呈现椭圆形,包膜完整,多单发,直径3~4 cm。归纳起来,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诊断价值明显:①均呈现为椭圆形,与局部神经走行一致。本组15例瘤体均为椭圆形肿块;②脂肪包绕征和脂肪尾征。脂肪包绕征瘤体周围有脂肪包绕,包膜外现薄层脂肪信号。神经鞘瘤多缓慢生长在肌间脂肪内,长期生长形成脂肪层。本组9例。脂肪尾征瘤体两极出现肌间脂肪影,呈现薄层脂肪信号。本组8例。肌肉组织瘤体和纤维组织瘤体多无脂肪信号,血管组织瘤体可现脂肪信号,但信号多不规则,不像脂肪包绕征和脂肪尾征信号特征明显。③靶征。T2WI显示瘤体中心区域为混杂信号或低信号,周围为高信号。T1WI显示瘤体中心区域为中等信号,周围为低信号。这是神经鞘瘤的典型表现。本组5例。瘤体中央多是一般软组织肿瘤的液化坏死区,而周围神经鞘瘤的中央则为实体肿块,其周边为黏液样基质区。④神经出入征。这是神经鞘瘤的又一典型表现,提示瘤体为神经源性肿瘤。瘤体两极与神经干相连,多发于大肌肉神经干。本组4例。本组未见脑脊液尾征,脑脊液尾征的形成是由于神经鞘瘤发生在椎间孔脊髓神经根,推压脊髓移位,导致蛛网膜下腔增宽所致。脑脊液尾征的出现提示脊髓外硬膜内肿瘤。

本组良性神经鞘瘤14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对比恶性神经鞘瘤和良性神经鞘瘤影像学表现,发现二者相似度很高,但恶性神经鞘瘤伴有多发骨转移,可伴灶周水肿和骨质破坏[2],可作为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断依据。研究发现[2],发生在主神经干的周围神经鞘瘤多呈长椭圆形,多生长于神经分叉处,“脂肪包绕征”和“神经出入征”明显,少“靶征”;而发生于分支神经束的周围肿瘤多呈短椭圆或梭形,“靶征”明显,少“脂肪包绕征”。总之,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3],能准确地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内部结构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4]。在临床工作中,了解神经鞘瘤的肿瘤形态、MRI信号对明确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响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745.

[2] 张景,沈思,刘斯润.周围神经鞘瘤的MRI表现与其相关神经解剖分区的关系[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3):478-481.

[3] 丁小南,袁建华,王志平.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9,24(3):305-308.

[4] 王一,李姗姗,尹相媛,等.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71-74.

R445

B

1671-8194(2014)36-0110-01

猜你喜欢
鞘瘤瘤体恶性
血液抽吸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患者疗效研究*
吉非替尼通过促进H3K27甲基化水平抑制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细胞的增殖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丛状神经鞘瘤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99mTc-HL91乏氧显像在恶性脑胶质瘤放疗前后的变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