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与小肠相表里”探讨肠易激综合征

2014-01-26 07:58周正华马玲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表里小肠

周正华,马玲玲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直接对应的病名,根据本病腹痛、腹泻、黏液便等症状特点,以症状命名为“泄泻”、“腹痛”、“下利”、“鹜塘”、“飱泄”、“郁证”等,以脏腑命名为“脾泄”、“胃泄”、“大肠泄”等。近年来,中医药在IBS方面研究不断深入,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我们发现“心与小肠相表里”与IBS发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本文论述了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论治IBS的理论基础。

1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与肠易激综合征

中医学“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主宰生命活动。《黄帝内经》曰:心者,其充在血脉;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有“主血脉”的生理基础,因此才具有主神志的生理功能;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又可影响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神志改变。心主神明,源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藏象学“心”的功能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功能,而是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系统功能的综合概念,包括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功能、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因素及大脑高级神经系统等一系列功能活动。心主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现代医学脑的生理功能(感觉、记忆、思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基本对应,故可认为中医学的“心”包括现代医学脑的部分功能。心主神明,生理功能正常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之,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方面的异常表现。

IBS发病多以情志失调为诱因,而情志失调又以影响心神为主,因此心神失调是IBS的重要发病诱因,是人体精神活动异常引起的病理变化。《内经》就有因思虑、惊恐而内伤脾胃致肠道失司、排便异常的记载,该病机认识与西医学脑-肠轴功能紊乱学说、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失常学说间存在高度一致性,现代医学心磁场相关研究亦为该病机夯实了科学基础。

2 “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肠易激综合征

2.1 心与小肠的生理相互联系

心与小肠藏象表里相联系。心为“阳中之太阳”,具有温煦作用,其阳热之气既可维持自身生理功能,亦可温养全身,主宰包括小肠的各脏腑生理功能。《本草述钩元》曰:“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生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生理状态下,心火敷布于小肠,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维持人体饮食物消化、吸收及正常水液代谢;小肠化物、泌别清浊功能正常,会成为充养心气、心血的物质源泉。《医旨绪余》曰:“小肠为心之府,心色赤,故小肠为赤肠,主引心火浊气下行,而不使上干于华盖,所谓容受之府也。”

2.2 心与小肠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病理表现上,心火炽盛,移热于小肠,熏蒸水液,泌别清浊失司;而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于心。《医宗金鉴》曰:“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舌生疮……热淋下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重订灵兰要览·卷上·泻》指出:“心脉止者,为惊泄。”《医宗金鉴·内科心法要诀》亦云:“其上发口糜下泻即止,泄泻方止,口糜即生。”心与小肠也可出现俱实、俱虚之证。如《脉经·卷二》曰:“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左手寸口人迎之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四肢寒,肠。”

IBS属内伤病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心虚神怯、肠系薄弱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心、小肠脏腑盛衰偏颇个体差异,加之怵惕思虑等情志或其他致病因素影响,致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职,渐见腹痛满闷、便泄不畅,或兼见胃受纳腐熟失司,大肠传导失常,或脾失健运,或肝木太过克伐脾土,甚至日久及肾,变生诸证。古代医案亦不乏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论治泄泻案例,如《名医类案》载:“有人久患泄泻,以暖药补脾,及分利小水,百法治之,不愈。医诊之,心脉独弱,以益心气药、补脾药服之,遂愈。”

3 心与小肠经络相互络属

3.1 心与脑及小肠的经络联系

手少阴、手厥阴、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经及各自分支走向和鸠尾以下至脐上二寸之胃脘、肠腹区的经络走势感传相通,构成心与小肠相关的物质基础。

心经与小肠经在心与小肠间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心经无穴通路有一支:“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灵枢·大惑论》论述“目系”曰:“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手少阴络脉“系舌本,属目系”,加强心与脑经络联系,且心经通过督脉、足太阳及足少阴经与脑联系。《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入络脑……上贯心。”《灵枢·经脉》:“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其经别“当心入散”,“足少阴肾之脉……贯脊(脊通于脑)属肾……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和脑联系,亦通过其经脉、经别与耳、目经络联系增进与脑联系。《灵枢·经脉》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至目锐毗,却入耳中;其支者……至目内毗,斜络于颧。”经别“出于面,合目内毗”,如小肠经穴颧髎[1],近人将其作为颅脑手术常用针麻穴位;又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为心包经络穴,联络心包、三焦二经,穴通阴维脉,亦体现了心小肠二经经气相同。

3.2 腧穴主治与“心与小肠”的经络关系

从穴位主治效能看,“心(脑)与小肠”经络关系间确实存在着内在联系。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主治神志病(脑病),古代针灸文献记载颇多。如《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认为前谷可治“热病汗不出,狂引癫疾”;《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记载腕骨、小海主治“癫疾”,可治“瘛疭”;《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记载后溪可治“发狂”、“卒狂”。《腧穴学》五版教材中载有少冲、神门主治“大便脓血”,亦证实心经腧穴可治小肠病证。周美启等[2]对针刺心经与小肠经干预心脏和下丘脑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表明,在心脏和下丘脑差异基因数目上,均显示心经组和小肠经组变化趋于一致。

4 治疗

4.1 方药治疗

由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IBS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在从肝郁脾虚角度论治的同时,结合患者经历、职业、精神心理社会等因素,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辨证施治,运用具有宁心调神功效的经方专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如痛泻药方是治疗肝郁脾虚、腹痛泄泻的代表方剂,方中白术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抑木扶土;陈皮理气燥湿、醒脾和胃,配伍防风,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诸药相合具有补脾泻肝之功。

药理研究发现,白术有镇静作用[3],可增强小肠平滑肌收缩幅度与频率,加快胃肠道内容物推进速度,改善肠道菌群;芍药水煎剂、芍药苷有抗抑郁作用[4,5];白芍能抑制副交感神经而解痉,调节结肠运动,延长其收缩时间,增强收缩幅度;痛泻要方可调控IBS大鼠脑肠轴功能紊乱[6],调节内脏敏感性阈值,改善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又如归脾汤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临床可用于肠易激综合征心脾气血两虚证,方中参、芪、术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生血;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全方共奏心脾同治、气血双补之功。药理研究发现,茯苓、茯神具有镇静作用,茯神功效更强[7],两者兼具抑菌、降低胃酸分泌及增强免疫力作用[8];远志有镇静、抗抑郁功效[9];当归挥发油有镇静、中枢抑制、镇痛作用[10],可改善实验性胃肠动力障碍,可能与促进乙酰胆碱和胃肠激素分泌有关[11];归脾汤有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脑内5-HT含量实现[12],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安眠作用,用归脾汤煎液给小鼠灌胃给药,可调节肠管运动,解痉止痛[13]。

4.2 针灸治疗

近年来,诸多文献报道证实了针灸治疗IBS的有效性,认为可有效降低IBS内脏高敏感性进而缓解症状[14]。针灸治疗IBS选穴亦需辨证论治:由心、小肠脏腑自病而见痛泻之症,即心、小肠之主体性病症者,应以调节心神为本,选取心、小肠经穴位通调两经经气,配合调理气机、疏肝解郁、通调肠腑、治病求本;该病由其他脏腑影响心、小肠或心、小肠再影响其他脏腑而见诸症,为心、小肠之整体性病症者,选穴可选取任脉及膀胱经相关穴位,心经原穴神门、合穴少海,心包经原穴大陵、络穴内关,配合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小肠下合穴下巨虚、胃经合穴足三里,如有明显兼证可适当加减选穴、整体调节、标本兼治。

5 小结

以上笔者整理和分析了从“心与小肠”论治IBS的中医理论基础研究。IBS发病关键在于心与小肠脏腑功能失常,与脾胃、大肠、肝肾相关。中医学从心主神志、心主血脉及“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理、病理、经络联系,夯实了“心与小肠”与IBS相联系的理论基础,现代医学“心磁场”、“脑肠互动学说”又为两者紧密联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临床方药治疗IBS常辨证论治,采用经方加减,联合有宁心调神功效的经方专药,安神解郁,通调肠腑;针灸治疗IBS多选取心、小肠经等相关穴位,随症配穴,调畅情志,标本兼治。从“心与小肠”论治IBS具体机制,安神解郁经方专药及针刺心经、小肠经穴位与心磁场、脑肠轴联系及影响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这不仅是对传统理论的支持,更有助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严惠昌,魏薇.针药结合麻醉在颅脑外科手术中规范化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6):3-4.

[2]周美启,周逸平,汪克明,等.针刺心经与小肠经干预心脏和下丘脑基因表达谱比较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2):18-21.

[3]阳柳平.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7-609.

[4]邵继红,韩珍,杨艳,等.白芍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6):490.

[5]崔广智.芍药苷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09,24(4):231.

[6]李冬华,白霞,谢小磊,等.从脑肠互动的角度研究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2):118-121.

[7]游秋云,王平.茯苓、茯神水煎液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比较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15-17.

[8]彭向国,王爱华.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2 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2,4(3):4-6.

[9]刘大伟,康利平,马百平.远志化学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2,39(1):32-44.

[10]程小平,吴国泰,刘峰林,等.当归挥发油对实验性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4):54-56.

[11]刘琳娜,梅其炳,程建峰.当归挥发油研究的进展[J].中成药,2002,24(8):621-623.

[12]许峰.归脾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内5-HT、NE影响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

[13]孔令彪,危北海.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6,25(8):492-493.

[14]Lim B,Manheimer E,Lao L,etal.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2006,10:1858.

猜你喜欢
表里小肠
在内与外、虚与实、表与里之间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制度框架: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新维度
曹永华
一根小肠一头猪
姜黄素自微乳释药系统的大鼠在体小肠吸收研究
养好女人小肠经
浅探《金匮要略》中湿病的治法
小肠深处来“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