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琴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CT、MRI室,湖南 株洲 412200)
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价值
刘黎琴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CT、MRI室,湖南 株洲 412200)
目的探讨MRI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9例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均见肠壁不规则增厚、T1WI信号减低,T2WI呈高信号,DWI呈高信号,累及肠管周径1/2以上,长度3~9 cm,伴壁结节或肿块;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多见(4/9),与肠壁增厚并存;6例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征。结论小肠原发淋巴瘤以肠壁围管性增厚为主,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MRI常规扫描结合DWI有助于提高小肠原发淋巴瘤的诊断水平。
肠肿瘤;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小肠淋巴瘤因发病隐匿、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是临床诊断较困难的疾病之一。本次试验对所选取9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小肠原发淋巴瘤患者进行MRI检查,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对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提高诊断水平。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间于我院进行疾病诊疗的经病理诊断确诊的小肠原发淋巴瘤患者9例,对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均符合Dawson诊断标准,且均为非霍金淋巴瘤患者,其中B细胞来源患者8例、T细胞来源患者1例;发病部位为回肠的患者5例,发病部位为空肠的2例、发病部位为十二指肠的1例;发病部位为小肠中段的1例,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2例;患者年龄段在17~68岁,平均年龄为(36.9±10.3)岁。患者的主要临床疾病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发热、胃肠出血、恶心、呕吐伴贫血、腹泻、体表淋巴结增大以及体质量减轻等。患者首发症状至就诊时间在数月至2年,平均时间为(1.3±0.5)年。
1.2 MRI检查
采用1.5T型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对患者进行相关扫描,其中梯度磁场大小为40 T,切换率控制为200 Mt/ms采取体部相控阵表面线圈进行常规轴面、冠状面的扫描,采用序列包括T2WI真实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HASTE序列、FLASH序列。扫描层数控制在15~18层,层厚为5 mm,间距为0.5 mm,视野在32 cm×32 cm~38 cm×38 cm,一次性完成。扫描时间控制在13~15 s。DWI采用SEEPI的形式,即以90°、180°各一个脉冲作为准备序列,后于180°脉冲两侧加一对长度、幅度、位置相等的运动敏感梯度,后采用EPI技术进行相关系列梯度回波信号的采集。其中扫描层数为15 mm,层厚为5 mm,间距为0.5 mm,视野范围在32 cm×32 cm~38 cm×38 cm,采集频率带宽为1502赫兹/像素,取b=400 s/mm2进行闭气扫描,取2个扩散方向同时进行,深吸气末屏气进行扫描,扫描时间为13 s。
2.1 肠壁增厚
增厚的肠壁 T2WI 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信号较正常肠壁减低;管壁增厚2.3~6.5 cm,以黏膜下层和肌层为主,黏膜面多连续、呈连续光滑的线状;累及肠段较长,3~9 cm,并累及肠管周径的1/2以上。
2.2 肠管瘤样扩张多见(4/9)
与肠壁增厚并存,其管腔的最大前后径长达6.7 cm,而被扩张肠管与其邻近正常肠管相连,且没有明确的分界,其中扩张肠管壁的外缘较为清晰,于扩张肠腔内可见内容物潴留。
2.3 梗阻或狭窄
2例患者可见管腔变窄,而未见无机械性梗阻;3例患者为动力性肠梗阻,小肠普遍出现胀气、扩张情况。
2.4 肠壁增厚不规则或伴有肿块、结节
6例患者可见其壁结节突向腔内,且以瘤样扩张肠腔段显示较为清楚,而局部肠壁增厚较为明显的显示为肿块。MRI扫描病灶T1WI与肌肉组织相比呈等低信号,T2WI均呈等或高信号,DWI均呈高亮信号。
小肠原发性恶性淋巴瘤是指小肠黏膜下淋巴滤泡,临床较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小肠穿孔、贫血、肠梗阻以及肠套叠等。小肠原发淋巴瘤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因此应积极的给予患者相应的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1]。
小肠原发性淋巴瘤主要为非何杰金淋巴瘤,B淋巴细胞为主要起源,本次实验所选取的9例患者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其中起源细胞为B细胞型的患者为8例,起源细胞为T细胞型的患者为1例。疾病病变首先发生在肠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在黏膜下沿管壁浸润,呈非灶性生长,病变范围广泛为其重要特点[2]。偶尔会累及患者一整段的回肠或空肠。本次实验中有6例患者的肠管病变长度>7 cm。其早期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及其下层,后侵入患者肌层、全层。小肠淋巴瘤多为浸润型,肠管壁呈现为向心性增厚情况,且患者的病变肠管相较于正常段的分界较为不清晰[3]。患者结肠淋巴瘤及回盲部多为肿块型,肠壁主要呈现偏心性增厚。部分侵犯患者周围脂肪,而肠管周围脂肪的间隙相较更为清晰[4]。
由于患者胃肠淋巴瘤不易导致促结缔组织生长,因此患者的肠管多柔软,且未出现肠道器质性狭窄情况。部分淋巴瘤呈多中心性生长,多发淋巴瘤病灶较大,且小病灶远离主病灶。而胃肠道淋巴瘤主要特征表现为非连续多发肠管受累[5]。结肠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偏心性肠壁增厚,多发于人体盲肠、升结肠、直肠等部位[6]。淋巴瘤患者多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情况,本次实验中有6例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3例患者出现近端段小肠病变未见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由于NH常为无序播散,使得腹腔出现与人体肠管病变间的相关淋巴结肿大情况时,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进行淋巴瘤与肠道上皮性恶性肿瘤鉴别[7]。
采取MRI检查能够对小肠淋巴瘤进行疾病诊断,其主要特征性征像为动脉瘤样扩张、管壁呈明显增厚、管腔扩大、内壁粗糙、形态固定且可见结节样突起[8]。本次试验中有4例患者发现动脉瘤样扩张,其主要病理机制为肿瘤于生长过程中通过浸润、削弱患者肠壁固有肌层,从而破坏肌层神经丛,导致肠管张力减弱、顺应性降低,导致患者管壁增厚,管腔明扩张明显,相较于梗阻性肠扩张有一定的不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作为水分子扩散运动敏感成像技术的一种,为无创伤测定活体组织细胞内部扩散技术。DWI信号强度与人体组织内细胞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9]。本组加扫了DWI,b值=400 s/mm2,均显示明显高亮信号。常规扫描基础上加扫DWI是否能提高病灶的检出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肠原发淋巴瘤的MRI影像结果显示肠壁围管性增厚,T1WI信号减低,T2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显着高信号,肠壁增厚的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是其特征性表现。临床采用MRI常规扫描与DWI进行小肠原发淋巴瘤疾病诊断,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可进行临床积极推广使用。
[1] 石木兰.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2):118.
[2] 武忠弼,杨光华主编.中华外科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2.
[3] 刘佐贤,欧阳羽,吕发金,等.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1):41.
[4] Schottenfeld D,Beebe-Dimmer JL,Vigneau FD.The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neoplasia in the small intestine[J].Ann Epide miol,2009,19(1):58-69.
[5] 刘佐贤,欧阳羽,吕发金,等.肠道恶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 19(1):41.
[6] 赵新湘,杨菲菲,杨解顺,等.近段小肠原发淋巴瘤MRI表现及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3,24(4):289-291.
[7] Mustafa UM.Radiologic evaluation and staging of small intestine neoplasms[J].Eur J Radiol,2002,42(3):193.
[8] Freeman AH.CT and bowel disease [J].Br J Radiol,2001,74(877):4.
[9] 张晓鸥.在宏观静止中感受微观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临床应用的若干认识[J].中国影像学技术,2005,21(12):1796-1798.
R739.41
B
1671-8194(2014)21-01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