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春
39例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分析
周云春
目的 分析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临床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 39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案。结果 PTE经针对性治疗后, 治愈率达82.1%, 总有效率100.0%。结论 PTE症状多样化, 及时明确诊断是关键, 依据危险度分级进行针对性溶栓及抗凝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溶栓;抗凝
肺血栓栓塞症(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 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随着医学的发展, 肺血栓栓塞症在临床医生的诊治过程中已成为一个危急重症的概念[1]。肺血栓栓塞症可发生于多种疾病的并发症中, 发病率逐渐增高,要求临床医生对PTE的诊断及治疗做到及时、合理、有效,以减少漏诊率、死亡率。现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9例PTE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综述, 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收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39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24例, 女15例, 年龄32~84岁, 平均年龄65岁, 基础疾病:下肢静脉血栓18例, 糖尿病4例, 骨盆骨折(未手术、卧床)1例, 外科手术(骨折、腹部手术)3例, 高原反应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3例, 高脂血症3例, 恶性肿瘤2例, 4例未发现基础疾病。临床症状: 胸闷、活动性气促15例(38.4%)、呼吸困难10例(25.6%), 胸痛19例(48.7%),咯血8例(20.5%), 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三联征”3例(7.6%)。39例患者均通过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碘造影剂过敏者选用)确诊。
1.2方法与疗效评定 根据危险层次分组, 依据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 肺血栓栓塞症的严重程度应依据PTE相关的早期死亡风险进行个体化评估, 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组, 与PTE早期死亡相关的危险指标包括:临床指标(休克或低血压)、右心功能不全指标(超声心动图、螺旋CT示右心室扩大;脑钠肽(BNP)升高;右心导管示右心压力增高)及心肌损伤[肌钙蛋白T或I阳性或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高危组PTE(短期病死率>15%)属威胁生命的急症, 需要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有效治疗;非高危PTE根据有无右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进一步分为中危(短期PTE相关病死率1%~15%)和低危PTE(短期PTE相关病死率<1%)[2]。治愈:休克、右心功能不全纠正, 心肌损伤修复,标志物肌钙蛋白T或I阴性, 肺功能正常, 临床症状及异常体征、胸部X线改变消失。好转:心功能不全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 胸部X线改变部分消失。无效:上述症状或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39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经过溶栓联合抗凝或是单纯抗凝治疗, 治愈32例, 好转7例, 治愈率达82.1%, 总有效率100.0%。
肺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常见的肺血管疾病, 由于血栓栓子阻塞肺动脉血管, 轻者可无症状, 重者可造成致命性的急性右心功能衰竭, 但经过积极治疗, 血栓栓塞开通后, 急性右心功能可能逆转, 挽救生命。PTE发病病因复杂, 是多种慢性病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缺乏特异性, 是临床医生极易漏诊的原因之一, 漏诊率高, 未经治疗死亡率高达25%~70%。确诊首选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碘造影剂过敏者)检查, 敏感性达90%, 特异性75%以上, 是目前最常用的PTE确诊手段, 能够准确发现肺动脉内的血栓[3], 明确诊断并不困难。因螺旋CT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在临床诊治中并非常规检查手段, 故临床医生的诊断思路是减少漏诊率的关键, 一旦疑有PTE, 则即要求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或磁共振肺动脉造影(碘造影剂过敏者)检查。PTE确诊后, 根据危险度分级, 对高危组及风险较高的中危组PTE在无禁忌证情况下行溶栓+抗凝治疗方案;风险相对小的中危组及低危组予单纯抗凝治疗方案, 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PTE临床多样化, 及时明确诊断是关键, 诊断后依据危险度分级进行针对性治疗, 积极溶栓及抗凝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从而保障PTE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李晓智.肺栓塞36例抗凝治疗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2):100.
[2] 王辰, 翟振国.中危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依据与临床意义.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3, 33(2):94-96.
[3] 任国庆.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实用老年医学, 2013, 27(10):796-798.
2014-05-13]
652399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