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玲 陈淑敏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应用效果
武慧玲 陈淑敏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 将9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95.6%, 对照组满意度76.1%;术后6个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1.3%, 对照组优良率73.9%,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恢复肘关节功能, 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肱骨髁上骨折;儿童;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于6~7岁儿童, 约占儿童肘部骨折的30%~40%, 处理不当可引起Wolk-mann缺血挛缩、肘内翻等并发症, 有效的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2011年3月~2013年5月本科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效果较好, 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9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中男58例, 女34例,年龄5~10岁, 平均年龄(6.4±1.8)岁, 均为闭合性骨折, 骨折分型:伸直型78例, 屈曲型14例, 左肱骨髁上骨折66例,右侧26例,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28例, 透视下复位克氏针内固定64例, 排除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先天性肘内外翻畸形, 治疗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康复训练以及难以随访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患方知情同意, 随机将92例患儿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6例, 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 干预组常规护理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两组患儿性别构成、年龄、骨折分型、治疗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儿按肱骨髁上骨折常规护理,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护理人员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 多与患儿交流, 关爱、鼓励患儿, 利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分散其注意力, 取得信任, 同时对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 耐心宣教, 使其理解早期康复护理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 消除顾虑, 增加信心, 建立协调、融洽的关系, 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 共同给患儿以积极的心理支持, 提高患儿康复锻炼的主动性。
1.2.2根据患儿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计划。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患儿术后1~7 d行指、腕关节屈伸以及拇指外展、对掌联系, 6~10 s/次, 10次/组, 3组/d;8 d起健手托患肘行肩关节屈伸、展收以及腕关节掌屈、背伸训练, 并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长收缩, 10次/组, 3组/d, 至石膏拆除。
1.2.3克氏针内固定患儿术后2周拆线后, 患肘改用三角巾兜托, 护理人员协助行肘关节被动屈伸, 动作轻柔、适度,活动幅度以引起轻度疼痛为宜, 5次/组, 3组/d, 训练结束后局部冷敷10 min, 同时鼓励患儿健手托患肘主动屈伸训练,以无痛为度。
1.2.4术后4周复查X线片, 骨折处骨痴包裹者拔除克氏针、拆除石膏外固定, 护理人员协助肘关节被动屈伸训练,鼓励患儿主动屈伸;依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肌力训练、日常生活动作及抗阻力练习, 同时指导患儿递进增重牵引下屈伸肘关节训练, 屈伸范围以患儿耐受为限, 5~10次/组, 3组/d;训练次数可依患儿恢复情况适度加减。
1.3评定标准 肘关节功能恢复按Flynn评定标准, 优: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0~5°;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6~10°;可: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0~15°;差:提携角及伸屈功能丢失>15°[1];同时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术后6个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29例, 良13例, 可4例, 优良率91.3%;对照组优15例, 良19例, 可8例, 差4例, 优良率73.9%;组间比较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克氏针脱出及骨不连发生。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44/46),对照组满意度76.1%(35/46),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肘关节创伤易并发功能障碍, 早期适度肘关节主、被动运动能牵伸关节囊、韧带、肌腱及关节周围软组织, 防止痉挛,促进关节内滑液分泌及循环, 防止或减轻关节内粘连[2], 在保持骨折端稳定前提下,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早期康复锻炼有助于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因患儿耐受力及自制力差, 骨折恢复需时较长, 伤后患儿多存在畏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可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及主动性。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早期康复训练应注意循序渐进, 对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者先行指、腕关节屈伸练习, 患肢水肿消退后进行肩关节收展、屈伸训练;对克氏针内固定者拆线后改用三角巾悬吊患肢, 行肘关节屈伸练习, 由被动逐渐过渡至主动, 以免肘关节粘连形成[3]。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骨折固定及愈合情况, 适时评估患儿接受能力、心理反应及训练效果, 鼓励、督促患儿, 反复示范并讲解动作要领,关注患儿情绪变化及患肢情况, 对患肢突然肿、痛应高度重视, 及时告知医生, 减少活动量或暂停功能锻炼, 同时复查骨折对位情况。
康复锻炼中被动活动不增加手术切口张力, 利于切口愈合[4], 可减少术后制动所致关节粘连、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 促进骨折愈合。活动幅度以患儿轻度疼痛为宜, 以免因明显疼痛引发肌肉保护性痉挛, 训练后局部冷敷, 以防骨化性肌炎发生。骨折端骨痴包裹后可行患肢肌力、日常生活及肘关节屈伸训练, 恢复关节灵敏性、活动度及本体感觉, 减少并发症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6%, 对照组满意度76.1%;术后6个月观察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91.3%, 对照组优良率73.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恢复肘关节功能, 减少并发症发生,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1] 朱超, 沈海琦, 侯明夫, 等.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锻炼.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7, 15(14):1105-1106.
[2] 毕霞, 许莉莎, 孙丹, 等.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综合康复治疗.中华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3):266-267.
[3] 别明波.早期康复训练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中华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9):834-835.
[4] 伍丽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并发症与护理.浙江预防医学, 2010, 17(5):54-56.
2014-03-17]
450052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