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亚辉,宋 蕾
(中核集团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职工医院妇产科,兰州 73006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 肥胖、高龄及糖尿病等多种高危因素的比例在孕妇中显著增加, 而剖宫产是处理高危妊娠的一种重要方法, 实践证明它具有手术时间短、风险小、母婴安全性高的特点[1]。腹部切口脂肪液化( fat liquefaction,FL)是剖宫产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文献报道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为0.34%[2]。脂肪液化是指腹部手术切口有黄色液体渗出,患者体温正常,伤口无红肿及压痛,拆线时伤口自然裂开,仔细观察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但无脓液及血液[3]。切口的脂肪液化造成切口较长时间不能愈合,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加重产妇经济负担,而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外科换药加全身或局部抗生素治疗,时间较长,有的还需清创甚至二次缝合[4],极大增加产妇痛苦且易造成医患纠纷, 应引起妇产科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对近年来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进一步预防和治疗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提供参考依据。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内部、外部因素[2]。①内部因素: Cedergren[5]的研究显示病态肥胖孕妇的剖宫产率是正常体质量孕妇的3倍,Tamra等[6]研究表明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2.5倍,另外妊娠期贫血、水肿,术前发热、术后腹胀、咳嗽也增加了脂肪液化的发生率。②外部因素: 手术破坏脂肪细胞的血运、切口暴露时间长、机械作用如挤压等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引起无菌性炎症; 术中缝合技术欠佳, 打结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 缝线结扎过紧, 切口过度牵拉以及皮下留残腔, 均可导致脂肪液化。
积极治疗合并症:①术前积极控制血糖[7],控制血压,加强营养,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者,术后咳嗽应积极给予止咳、化痰治疗,并予以腹带保护切口。② 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切口,防止胎脂、胎粪等污染。羊水污染者可用0.5%甲硝唑冲洗宫腔及切口,缝合腹直肌前鞘后再用0.9%氯化钠溶液仔细冲洗并用纱布擦拭,尽可能清除坏死组织及黏附物,严密止血,避免皮下积血。缝合间隔适当,打结动作轻柔,减少组织割伤,打结松紧要以切口对拢为原则。③ 剖宫产术结束时待腹直肌前鞘缝合后,再次用0.5%聚维酮碘液擦拭皮下脂肪层、皮肤表面,比起用生理盐水纱球擦拭或不擦拭常规缝合更有利于产后恢复,降低产褥期感染率,减少术后用药,减少伤口感染及脂肪液化的发生[8]。④ 术后用手掌压迫切口周围5 min,避免皮下渗血,若皮下脂肪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可能,可置橡皮条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和积液24~48 h拔除。⑤ 术后48 h给予微波理疗以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水肿消退及渗出物吸收。 对滞产者要及时进行识别和处理,阴道分娩有困难者及时行剖宫产结束产程,避免盲目观察,增加手术难度[9]。
3.1 常规治疗方法 ①若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液化的范围较深、较大,且经挤压排除渗液加强切口换药,治疗2~3 d后切口渗液无减少迹象,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碘伏纱条,充分引流。部分切口待肉芽组织新鲜后应及时二期缝合,以缩短愈合时间。②若渗液较少,范围较浅、较小,无需拆除缝线,挤压切口排除渗液。辅以红外线照射切口,可使切口顺利愈合[10],微波(功率20~25W)和红外线照射具有抗感染、促进组织愈合等功能,对于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或术后预防切口感染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11]。
3.2 抽吸加引流方法治疗 使用一次性输液管剪去针头部分后连接一次性5 ml无菌性注射器以行抽吸渗液,反复数次直至不能抽出淡黄液体,再用注射器抽吸灭滴灵溶液,对渗液腔反复冲洗数次至回抽液清亮为止,以达到充分清除引流切口失活组织及渗液的目的,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切口裂开及二期缝合率。不过,抽吸引流法需要严格无菌操作,抽吸引流不充分或无菌操作不严格,可致切口感染机会增加[4]。
3.3 电磁波治疗仪配合中药治疗 尽量将渗液挤出,用TDP照射腹部切口,指导患者同时用手按摩伤口两侧20 min;再用中药(红花、蒲公英、秦艽、熟地、没药各30 g)煎液浸湿纱布,放在切口两侧及双侧三阴交穴和足三里穴上,连接电脑中频电疗仪电极板,选择16号治疗程序,通电20 min,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明显舒适为宜。然后用0. 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切口周围皮肤,更换灭菌敷料,1次/ d,直至切口渗液消失,伤口愈合[1]。
3.4 大黄、芒硝联合胰岛素治疗 稀碘伏严格消毒切口后,将切口内渗液尽量挤净,按 1 U 普通胰岛素加 1 ml 50%葡萄糖比例对脂肪液化面进行均匀冲洗,冲洗干净后采用大黄30 g,脱水芒硝120 g,充分混匀置于两层无菌纱布上后将折叠纱布包裹成长方形,直接置于裸露切口上,用腹带加压包扎压紧敷料,每2 d换药一次,直敷至切口无渗出、无硬结为止。另外,大黄、芒硝仅做局部外敷,故对母乳影响不大,为了安全起见,在治疗期间建议停止母乳喂养。因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故对妊娠合并糖尿病、急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胰腺炎及肾炎等患者应禁用或慎用[12]。
综上所述,关于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以及治疗对于患者及临床医生来说,均日益凸显出重要的意义,如何进一步做好相关预防、治疗工作,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身心、经济负担,值得我们慎重思考。随着预防为主的全新医学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今后在临床妇产科工作中,我们应针对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加强孕期宣教,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做好术前及术中预防工作,有效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红珍,周国秀,周蕴英.电磁波治疗仪配合中药治疗剖宫产术后脂肪液化的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2009,4(18):16-17.
[2] 雒桂梅.剖宫产术后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50例诊疗体会[J].临床与实践, 2008, 12(3):220-221.
[3] 乐 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1-308.
[4] 罗德英,陈竹根,黄小芸.抽吸加引流在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7):69-70.
[5] Cedergren M I. Maternal morbid obesity and the risk of adverse pregnancyoutcome[J].ObstetGynecol,2004,103(2):219-224.
[6] Tamra C, Sherry W, Julie S,etal. Risk of cesarean wound complications in diabetic gestations[J].AGOJ,2004,191:985-963.
[7] 李抗旱.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08,36(10):36-38.
[8] 王云霞,刘 萍,杜明玉,等. 聚维酮碘擦拭切口预防肥胖孕妇术后脂肪液化300例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4):3375-3376.
[9] 徐桂芳,朱瑞平. 剖宫产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1,33(10):1529-1530.
[10] 陈雪莲,曾小虹, 吕振华,等. 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和防治[J].中国现代医生,2009,12(47):69-70.
[11] 杨全兴.微波及直线偏光红外线对脂肪液化的愈合作用探讨[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2,25(5):436.
[12] 李 宁,张洪星,郭文玲,等.大黄、芒硝联合胰岛素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8):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