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国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论建构众“智”成城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张卫国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突出了“德育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把德育“第一”变成了“唯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改革要走智性与德性互融的道路,才会把比较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即德性形成组织力和凝聚力,智性形成创造力,两者相融形成德性生命活力。
智德互融;众“智”成城;思政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际值与期望值相差甚远,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免不了要谈真理、价值和理想,但是离开学生的主体性去大谈这些话题只会变成空谈,奢谈。教育的本质是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本质属性就是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简单明了地说,就是智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是最能体现教育本质的学问,它的比较优势就在于创造德性生命活力,培养智能、德能、美能和创造能。但是,这么多年来它一直混迹于一般课程,并没有体现出它的具有个性的人文特色,其原因就是它没有把人的主体性最重要的元要素——智,纳入教学过程的体内循环,忽略了德与智互融性和生态循环性。这样的教学是无法给学生生命成长注入活力的,人被异化、被物所奴役就难以避免。必须要在教学中,建立起来以具有能动性的“智”为核心的众多良智联合体,包括识智、情智、美智、善智、灵智等等,并向着德智的归集,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才能彻底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低效的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使人智慧的学问,但是好多年来这种意识却十分暗淡。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在对待“德本位”原则时,存在十分严重的误区,把以道德品质用人的第一标准,混同于教育的第一标准,结果把“第一”变成了“唯一”。错误的要害就在于对待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存在层次不清,位置不正,即不能正确地对待“人本位”和“德本位,”导致德育与智慧的对立和排斥。现代高等教育应该是人化教育,这已经是一种全球共识。通俗地说是成人教育;用哲学意蕴浓一些的话说,就是主体性教育。也就是要在教学中,逐渐使教育的对象形成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素养。这里所要导出的道理是“人本位”才是最基础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德本位”,才会有个体人的实质性发展和教育的拓展。智的发展程度、性质的好坏是区别工具性人才与创新性人才的分水岭。不管你是否承认,“德”与“智”自始至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基本要素,能否正确处理德与智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是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改革成败的关节点。既然教育是人化过程,必须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人是什么”?这才能确认教育的目的。二是“教育应该怎样才能实现成人”?这样才可能寻觅到高等教育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根本方法和途径。人是什么?人是智慧的动物。正是以人的智慧力的形成,才能够实现了从动物向人的变化。语言的发明,就像给智慧插上了翅膀,更加促进了智慧的传递、传播。智的不断繁衍,才有了文化、道德、技术等等。古人很早感知到智的作用,西方流传数千年的《圣经》就讲述了一个智慧让人变身的传说。人类先祖亚当和夏娃从天堂的愚昧“园丁”被上帝贬为负有“原罪”的人,就是因为偷吃了能够产生智慧的禁果。智慧是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最根本的基因,最原始的资本。如果要刻意区分神性的话,可以这样来说,具有大智慧,觉行圆满的才能称之为神。正是人所具有的智慧的内在本质,才有了些许的神性。西方现代化步入歧途,正是因为智的单向度的片面发展,而丧失去德性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特别地强调德性培养,立善驱恶。道德标准成为了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不能因为这些而放弃德育过程中与智育的相伴,丧失对智的信任,抛弃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方法。现在强调德育第一,也不会这么简单,你说第一就一定会是第一。但可以确定地说,它并不是唯一的,孤立而行的德育容易造成愚忠愚德,同样会误国误民,根本问题是要如何使思想政治教学教育能够融入到学生德性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这就是为什么要追问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才能实现成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智识道,以道明德,以理履德,促使学生具备全面发展生态能力的系统工程。但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却忽略了它的这一教育生态的系统性。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很少追溯过道德的来源,也很少追问过智慧与道德是一种什么状态中的难以分割的关系。由于缺少这些追问中获得的理性依据,则难以寻找到怎样实现成人的最合适的方法。道德在本源上是具有“道”与“德”合二为一的有机体,有两重基本含义,一是道,本意指的是道路,引伸意义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第一,指的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第二,指的世界运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这是有作为的人应当知晓的东西。两千多年前,老子阐述了这个道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这里所谓的“法”,本质上就是而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无意贬低了的“智能性学习”,它却是“人之本”能发展的核心要素。二是德,指的是人们遵循“道”而行之“应然”。与立德的相关各种要素,比如意义、价值、品格、践行等等都离不开道,正如孟子而言:“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2]人之所以为人,因为有德,有德则须合道。道是德的根本依据,德是道的具体体现,于是有了“道德”合用的俗成。识道、明道、谋道和弘道都与“人之智慧”的能量有关。所谓智是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思维机制,是国家软实力的人文基石。具体而言它是明白之智、讲理之智、逻辑之智、情感之智、交往之智等等。从而让我们看到“智、道、德”紧密联结的、有些像物理学所说的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关系”,以及对情感、审美等要素的聚集和梳理的作用。这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形成鼎足之势,才能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质量提升改革的稳定性,持续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由此来看,智与德的互融性是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体性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教学改革要讲究智与德的联合与统一,不能搞分裂与对抗。
以人为本的智德能量教育方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育改革关键突破口,它既是价值观,也是方法论。它之所以能成为突破口,因为它是以教育的对象为现实基点,以他们的未来为目标,以能量为动力。它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方法,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从现实人的实际需要,包括生存、能力、发展、享受等状况出发,探索人的解放、发展、完善的客观规律,实现行为与目的相一致的效率与效果。因此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是与人的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结合过程相重合的,是对自然索取与回馈相关照的生态文明论,体现了人的过程与目的一致性的、人本生态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质量提升的“能量生命”精神。尽管生命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已经开始流行,但是这样生命能量成长意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中是淡薄或缺位的,表现为工具教育和虚化教育。该学科宏观教育理论缺少中观和微观层次的理论支撑,缺少操作性。这样的教育却只会是“无人”或“无生命”的。国内学者指出的,生命教育之所以唤起,“首先是来自于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长期以来,教育者(也包括庞大的教育研究者)普遍缺乏生命感,在以人的教育为基本信念的教育领域里,生命却缺位了。[3]智德教育教学就是唤起生命成长,激活生命能量的过程。又可称之为生命成”长教育,它是以扬弃为主要手段,以建设性的成长为主要特征,以解放、发展、完善人作为主要目标。它是对上述两个追问之一,即“教育应该怎样才能实现成人”问题的深化和具体化,同时也是一种寻觅,它是对怎样才能成人,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成人的根本方法与根本途径等的探求。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生态是智德能量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这样的特色累累遭遇到西方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刁难,诸如,他们对待我国出国留学的学生的学历问题上就存在排斥现象。对于我国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专业,这样的课程,在学分和学历上是不予认可的。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国较流行的解释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抗所致。这种解释的确点到了要害,但是却缺少说服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实践结果是最具有权威说服力的,如果开设了这些课程的比没有开设的要好,任何否认就难以成立,无法滋生。正是由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呈弱性,总是授人以诘难的话柄。由于这些课程效果的好坏也常常要以社会微观行为的集合才能体现出来,所以要着力研究如何使这些课程效果好、能更加好等微观理论和操作方法等层面的研究,至少要使这些研究的进展与改革进程相合拍。但而今在这个方面的改革研究呈现出“学问型”的多、“思想型”的少,“继承型”的多、“创新型”的少,“批判型”的多、“建构型”的少,“诠释型”的多、“方法型”的少,“学理型”的多,“操作型”的少等等状态。反映出来了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该方面的教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进程。难以想像,一个充满智性和理性光辉的思想政治教学教育改革,而对“摸着石头过河”过分依赖的尴尬。既然这门学问开设是中国特色,我们必须重新确认它开设的意义和价值,在与其它课程的比较中发现它的优势。从人是生成性的存在来看,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马克思所讲,教育“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具有发生性的意义和机制 ,它是一门体现人文价值(德性)回归,人的社会智性本质回归的优势课程。它对学生思维发生、对他们思考力的形成等具有牵引作用,从而逐渐孕育和催生着对学生们具有强大能量的智性和德性思想力。从这一视角,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在高等教育发展生态中的独特作用,简单明了地说,它具有一种特别的生态能量张力。这种生态能量,正是通过对学生社会生命的德性和智性两大元要素在植根性上的培育而形成的。它不断发育、生长、成熟,产生持续效应:逻辑思维力增长,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心增大等等。从而实现它对学生它课程的学习所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才能融入到高等教育学科学习的教育生态,不会落单为孤行者。这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在“终身学习”世界大背景,现代高等教育就是学习能力与生态发展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学习能力方面而言,就是让理论教学教育转变为学生的智性、德性、方法、技能和创造力;在生态发展能力方面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让人与人的对抗转变合作,让竞争转变为激励,让冲突转变为和谐,让离散力转变为协调力,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社会生态。这样就会达到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所设想的那样,“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成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从而形成人的间关系的良性循环。与未来人类的间关系在现实性上,则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才会实现人对现代化的自我救赎。这正是迄今为止社会文明的最高形态——生态文明的本质体现。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德性,同时也应该是充分智性光辉的。长期以来,我党从来没有回避理论的智慧特性,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加高扬理论的智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大厦的基础,它的教学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篇就告诫人们,哲学是智慧之学。当然也是该学问诞生的初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个理论是智性的理念更为突出。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共中央十五大报告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5]理论正是以其智性特征彰显着理论的伟大,同时拓展我们伟大的事业。我们可以坚定而理直气壮地说,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离不开智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成功更要有智慧,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则更是一种智慧的进步,聪明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本质上是智慧的国民普及、素质培养,全民创造力开发的活动,其结果会形成强大的国家软实力。由于长期以来对政治意识形态对立的过分强调,对现代化中道德迷失的沉重担忧,形成了一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过程排斥智性的文化心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效果低下也不应成为排斥智性的理由。把教育方针中的德育第一,变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育中的“唯一”,“德智分育,受教育者社会人格难以完整”[6]恰恰是其教育效果低下的重要原因。智与德本来应该是互融的,丧失智的启迪的德育就会变成说教和灌输,沦落为糊涂和被动。正是因为在缺少智性启发的“灌输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会“逐渐丧失了教育魅力和教育生机”,[6]遗弃了它的比较优势,难免会蜕变为高等教育教育体系中不大受欢迎的“另类”。
建构“众智”成长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是以人本关怀为核心,以智的机制让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能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关怀学生的成长的问题上,因它的特殊性质所决定,它应该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关于思维的人学,重点理所应当放在培养学生良好地用“脑”的问题上,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的另一比较优势——德性充分展示出来。德性的品质是多维多重多层次的,它不是绝对独立的,它的相对独立性则是建立在众智融合之中的。德有了智的慧眼,才会实现它所担当的社会之责,即明白学之人文科学的本职。理是智和德的共同的本质,明理、履理、弘理,谋理,在于人的主体性的开发程度。主体性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恰恰是智的特征的体现。德性品质与“真、善、美”是密不可分,当它们达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变成直觉,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性。德性品质不应该是死记硬背的,而应该是灵动的,“众智”包括识智、情智、美智、善智、灵智,它们的有机集合体就是德智。为了形象明了地理解德性与众智、智宿体(识、情、美、善、灵)的紧密关系,不妨这样来看,德性这一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支撑,是由识、情、美、善、灵等基本材料,加上智这样的结合剂而形成的。因此这个精神支撑既是德性的,也是智性的。德性的多维性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维性所决定的。人脱离动物性,成为地球的主宰有两大根本力量,一是智慧,二是凝聚力。凝聚力和组织力的不断强大依靠的则是基于对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为人所用,但是这种科学之智形成的组织力容易犯极端,形成人与人的对抗,造成不同组织力之间的相互耗损和彼此破坏。则需要情、美、善等这样的人文之智来引导,进行修复、矫正、指向。那种合作、协调、多赢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只有由人文之智才能做得到。如果要从侧重点来区分,可以这样说,智性具有形成创造力的优势,德性具有形成组织力和凝聚力的优势。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虽然突出了德育第一的标准,但是抵触智性的政治教育心理,就理而论理的、就善恶而论道,把自己引进了死胡同,难免令人颇感有一种被架空而“空泛”的难受。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改革,应进行彻底的反思,形成智性与德性相融的教学机制。
“众智”成长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机制是回应生态创新时代的理论教学教育改革的方法论。它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手段,以明理说理行理为特征,以形成学生具有明显创新能力的主体性为目标。对中国发展和现代教育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比如马克思主义原创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等其实都是“舶来品”,因此存在一个十分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中国化。而中国化的前提是要理解这些理论的真谛,然后才能中国化、大众化、普及化、生活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分别为核心的各届领导集体,已经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光辉的典范,正是由于他们对“真谛”的准确把握,才会有政治理论的
创新发展。素质教育和生态化创新教育的真谛是什么?素质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能力教育,如果说它是“能本教育”,而生态化创新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人本发展教育”。不应是给“鱼”教育,而应是授“渔”教育。美国有一位叫弗丝老师说得好:“对人的创造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他能知道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7]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好理论的秘诀。有这样几个方面要特别加以注意,首先,要找准问题。问题也称之为矛盾,它是人发展的动力,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找到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这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也是教师再创造能力的体现。在对问题的认识、解决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德性品质和智性能力的同步增长。其次,要引导积极思维。引导能力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收”“放”能力,光有收,会导致被动思维;光有放,会引起盲目思维。积极思维是多视角、发散性思维,是主动思维。其三,要培养逻辑意识和习惯。理论学习就是识理、用理的过程,其最高境界是能够创造具有系统性,自成体系的理论。理论是讲逻辑、讲证据、讲依据的。在生活中,往往会令人感觉到,讲理讲逻辑的人,大多是有正义感的人。具有逻辑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人,也是难以受蒙蔽的,并且是自觉性高的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考察推理过程中去比较和衡量结论。其四,要培养反思和经验升华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大写的人最终所应有的品质和能力。在这四大方法纲要之下,众智与德的互融性教育的效果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教育全民智性和德性的普及和拓展,中华民族就会成为一个拥有德性活力的人力资源的大国和强国。
[1] (春秋)老聃,(战国)庄周.老子·庄子[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2. 50.
[2] 孟 子.孟子[M].徐强译注.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283.
[3] 王 升.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649
[5]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A].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
[6] 张卫国.建德树人离不开启思睿智[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2):121-124.
[7] 高 钢.遭遇美国教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3. 35.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re “Wisdom” into th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ZHANG Wei-guo
(Hunan Woma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ghlighted “moral education fi rst”, and the moral “f i rst” has become a “singl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should seek the road of wisdom and morality together thoroughly, namely moral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cohesion, wisdom formation of creativity,blending of two form formation of a virtuous life.
wisdom and morality together thoroughly; more “wisdom” making more force;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G420
A
1673-9272(2014)03-0149-05
2014-03-07
2011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创智立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1YBA166);2013年湖南省教育“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校众智育德的主体化德育转化机制研究”(编号:XJK013CDY012)。
张卫国(1956-),男,吉林德惠人,湖南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编校:李浩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