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名“南华”考论

2014-01-21 14:29
关键词:文子列子天宝

熊 湘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庄子名“南华”考论

熊 湘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根据《唐会要》中关于庄子号南华的记载,可以推知官方正式称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是在天宝元年(742),之前民间已经有南华一称。而将《庄子》一书奉为真经亦当在梁朝至天宝元年之间。对于南华的来历,或以为“南华”因山东曹州之南华山而得名,或以为其取“离明英华”之意,两种说法虽可存疑,但反映出关于“南华”来历的两种阐释方式和传播路径。

庄子;南华;源流

《庄子》一书,亦被后人称为《南华真经》。《庄子》于何时开始名为“南华”,何以名为“南华”,又何时被奉为经典,学者所论颇多,但尚无定论。对每一个研读《庄子》的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庄子被称为“南华”的时间

关于庄子其人其书何时被称为“南华”,杨思范在《〈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一文中已经有较为详尽的阐述,论证颇为详密,然该文在引用《唐会要》中的材料所得出的结论仍可商榷。《〈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文中说到:

据《唐会要》卷五十载:“开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玄、冲虚四经。”因此至少在开元二年时,《庄子》已有称《南华经》的官方的正式记载。然《辞源》(修订本)释《南华经》所云:“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始尊称他所著书为《南华真经》。见《唐会要》五十杂说、《旧唐书·玄宗纪》。”可见《辞源》编者并未细核《唐会要》。*杨思范:《<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第45页。

今将《文渊阁四库全书》中《唐会要》关于“庄子”和“南华”的内容列之于下:

第一条,《唐会要》卷五十:

其年(天宝元年)五月,宰臣奏:两京及诸郡崇玄学生等,准开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玄》、《冲虚》四经。*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635页。

第二条,《唐会要》卷五十:

天宝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文:追赠庄子南华真人,所著书为《南华真经》,文子、列子、庚桑子宜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至其年三月十九日,宰臣李林甫等奏曰:“庄子既号南华真人,文子请号通玄真人,列子号冲虚真人,庚桑子号洞虚真人,其《庄子》、《文子》、《列子》、《庚桑子》并望随号称从之。”*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646页。

第三条,《唐会要》卷五十:

(天宝)四载十月二十三日诏:其坟籍中有载玄元皇帝及南华真人旧号者,并宜改正。其余编录音义等书,宜以《道德经》在诸经之首,《南华》等经不宜编子书。*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646页。

第四条,《唐会要》卷六十四: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三日,于玄元皇帝庙置崇玄博士一员,令学生习《道徳经》、《庄子》、《文子》、《列子》,待习业成后,每年随贡举人例,送至省,准明经例考试。*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828页。

第五条,《唐会要》卷六十四:

天宝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两京及诸郡崇玄馆学生等,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玄》、《冲虚》等四经。*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6册,第828页。

第六条,《唐会要》卷七十七: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于玄元皇帝庙置崇玄学,令习《道德经》、《庄子》、《文子》、《列子》,待习成后,每年随举人例,送名至省,准明经考试,通者准及第人处分其博士置一员。*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7册,第171页。

第七条,《唐会要》卷七十七:

天宝元年五月,中书门下奏,两京及诸郡崇玄学生等,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前件人合习《道德》及《南华》、《通玄》、《冲虚》等四经,又唯天宝元年二月制改《庚桑子》为《洞灵真经》。*王溥:《唐会要》,《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07册,第171页。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说“唐天宝元年二月号庄子为‘南华真人’”是根据《唐会要》卷五十中的记载,而《〈庄子〉号〈南华真经〉源流考》中引了“开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制前件举人合习《道德》《南华》《通玄》《冲虚》四经。”这句话也出自《唐会要》卷五十,即上引材料之第一条,“其年五月”指天宝元年(742)五月,也就是说宰臣上奏的时间在天宝元年二月(即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之后。如果说在开元二年(714)“南华”就已作为官方记载,那《唐会要》卷六十四和卷七十七中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和二十九年(741)所称“庄子”而不称“南华”就很难理解了。所能作出的合理解释是,宰臣奏书中为符合天宝元年诏书的要求将“《道徳经》、《庄子》、《文子》、《列子》”改成“《道徳》、《南华》、《通玄》、《冲虚》”。依照《唐会要》,文子号“通玄”,列子号“冲虚”都是天宝元年三月十九日之后的事,那为什么在追赠庄子的同时不追赠文子、列子、庚桑子,而要“令中书门下更讨论奏闻”?因为在天宝元年之前就将文子、列子与道德经、庄子同等对待(上引第五、六两条可佐证),故中书门下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把此三子封为“经”的问题,而是其封号的问题,上引第二条言之甚明,另《求古录》中《唐褒封四子敕》也记载:“庄子宜依旧号,曰南华真人,列子号曰冲虚真人,文子号曰通元真人,庚桑子号曰洞灵真人……天宝元年二月廿日”*顾炎武:《求古录》,《丛书集成续编》,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97册,第28页。所以庄子名南华,之前有之,而列、文、庚桑三子自天宝元年册封之后才出现。此是其一。

其二,《唐会要》卷五十(第一条)和卷七十七(第六、七两条)所载比较,上奏时间一样,奏准的内容也相差不大,然时间却完全不同。《唐会要》在清初之前主要靠抄本流传,文字脱讹颇多,而其年代计时的错漏更难以尽举,故不同版本之间记载的年份会有差异。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采用汪启淑家藏本)《唐会要》与《丛书集成初编》本(即武英殿聚珍本)《唐会要》比较,第一条中的“开元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变为“开元二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王溥:《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第821册,第866页。,第六条中的“开元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变为“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王溥:《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第821册,第1404页。。尽管两个版本属于同一版本系统,但也能说明现今所见的《唐会要》中关于此条的年代记载并不一定准确。再查《旧唐书》卷九记载:“(开元)二十九年春正月丁丑,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册,第213页。据此以及上所列的第五条可知在开元二十九年(741)仍沿用旧称。所以以上七条中称庄子的都在天宝元年(742)二月二十二日之前,而称“南华”的皆在天宝元年(742)二月二十二日之后,故册封庄子为“南华真人”是官方称庄子为南华之始。虽然新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唐褒封四子敕》中记录册封时间不同,但都在天宝元年(742)二三月之间,而并非在开元二年(714)。

官方推崇“南华”虽在天宝元年之后,但称庄子为“南华”在此之前已有之。

据《隋书·经籍志》载:“《南华论》二十五卷,梁旷撰,本三十卷。《南华论音》三卷。”*魏征、令狐德棻:《隋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册,第1002页。

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中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南华吾师也,新居贱职;东方达人也,安乎卑位。”*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见《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册,第866页。

唐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云:“初在法主座下听《老子》、《西升灵宝》、《南华真人论》,退席之际,即为人讲说,五行俱览,一字无遗。”*于敬之:《桐柏真人茅山华阳观王先生碑铭》,见《全唐文》,第1册,第834页。文中提到茅山华阳观王先生于乾封二年十一月九日“解化”,故此碑铭应作于乾封二年(667)。*方达《庄子何时始称“南华”》一文也说:“据宋赵明诚所撰《金石录》卷4载,于敬之此文撰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667年)’”。见《文史知识》2008年第4期,第147页。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中云:“至如扬雄《太玄》,超然居异;《抱朴》论道,邈尔开权;道庄惠之流,可为名作;《南华》近出亦足命家。”*释道宣:《广弘明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48册,第282页。《广弘明集》由道宣撰成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参见李小荣《〈弘明集〉〈广弘明集〉述论稿·前言》,巴蜀书社2005年版。

唐成玄英《南华真经疏序》云:“(庄子)师长桑公子,受号南华仙人。”*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上册,第13页。虽然庄子“受号南华仙人”之事是道教学者杜撰,本不可信,但“南华仙人”出现在成玄英笔下,成玄英是初唐道士,按卿希泰主编之《中国道教史》,成玄英注疏《老》《庄》是在高宗永徽(650—655)年间*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二卷,第172页。,由此可知,在天宝元年之前就已经有“南华真人”“南华仙人”之称。

二、《庄子》何时被奉为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庄子》的地位与影响也逐步提升,但还没有到达被奉为“经”的地步,而《庄子》何时被称为“真经”呢?唐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已将《庄子》列为经典。

《隋书·经籍志》载:“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其所以讲经,由以《老子》为本,次讲《庄子》及《灵宝》、《升玄》之属。”*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册,第1094页。大业是隋炀帝杨广年号(605—617),故在天宝元年之前,奉庄子为真人,《庄子》一书为“经”已出现。但不会太早,唐以前的典籍之中仍少有称《庄子》为“经”的说法。由于玄学的盛行,《庄子》虽然在魏晋南北朝大受追捧,但并没有得到太多道学家的青睐。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言庄子之徒“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葛洪、令狐德棻:《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1页。认为庄子与神仙之道格格不入,更不可能将其奉为经典,直到梁代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也仅仅将庄子放在第三等神右位接近末尾的位置上,名曰“韦编郎庄周”*陶弘景:《真灵位业图》,见《道藏》,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册,第276页。,于《真诰》中也只是将《庄子》视为“仙书”*陶弘景:《真诰》,见《道藏》,第20册,第601页。,并没有将其列为“道经”,以“真经”之名冠之。

由此可以推测,将《庄子》一书称为“经”应该在梁及其以后,隋大业十三年(617)之前。

三、庄子被称为“南华”的缘由

对于为何称庄子为“南华”,孙以楷、甄长松著《庄子通论》:“唐玄宗等人认为庄子是‘大蒙’(今安徽蒙城)人,而其地理位置偏南,故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孙以楷、甄长松:《庄子通论》,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即使在唐以前的人这么认为,此说亦不足信。

《唐会要》卷七十载:“离狐县,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南华县。”*王溥:《唐会要》,《丛书集成初编》,第824册,第1252页。

《旧唐书》卷三十八载:“南华,汉离狐县,累代不改,天宝元年改为南华。”*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册,第1441页。离狐县即曹州南华县(今山东东明县),将其改为南华县正好是册封庄子为南华真人之后,南华县因庄子而得名,这明显是因为在当时的人看来庄子生活的地方是今山东东明县而非今安徽蒙城。而“南华”二字究竟取自何义,历来主要有两说。

一说认为,庄子号“南华”是因为庄子曾经在曹州南华山隐居过。

明陆釴等编《(嘉靖)山东通志》卷二十二载:“曹有南华山,世传为庄子棲隐之地。”*陆釴:《(嘉靖)山东通志》,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2册,第35页;第674页。卷三十四载:“(庄周)隐于曹州之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2册,第35页;第674页。其言“世传”,即民间传闻,本无实据。

再查明陆应阳《广舆记》载:“(庄周)隐曹州之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陆应阳:《广舆记》,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73册,第154页。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盆成大道》:“(庄子)遂却之不受,挈妻归宋,隐于曹州之南华山。”*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页。

凌濛初编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田舍翁时时经理,牧童儿夜夜尊荣》言:“春秋时鲁国有座南华山,是宋国商丘小蒙城庄子休流寓来此隐居著书,得道成仙之处。后人称庄子为南华老仙,所著书就名为《南华经》,皆因此起。”*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上册,第388页。小说故事多为民间口传,并不纪实。康熙六十年《南华经解》(清宣颖撰)刻本在内篇目录之后“南华经解内篇”之下有小字注曰:“(庄周)隐曹州之南华山,因名其经曰《南华》。”*陆鈛:《(嘉靖)山东通志》,见《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版,第52册,第674页。(而同治五年半亩园藏书本中无此句。)可以看出《南华经解》中所言与《山东通志(嘉靖)》《广舆记》所言如出一辙,其间或许有所承袭。在明以前少有关于庄子隐于南华山的说法,而且许多典籍中都记载庄子曾经隐居在抱犊山,而非南华山。此说最早出现在梁陶弘景的《真诰》卷十四云:“庄子师长桑公子,授其微言,谓之庄子也,隐于抱犊山。”*陶弘景:《真诰》,见《道藏》,第20册,第576页。如果在陶弘景之前有庄子曾隐居南华山这一说,那陶弘景也没有必要把庄子与抱犊山联系在一起。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也直接沿用此说。值得注意的是,陈景元在写这篇叙的时候必定存在着两个疑问,一是庄子隐居之山,二是“南华”之义。如果有“南华山”这一说,那这两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但事实上陈景元说“知南华之义所来尚矣”*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见《道藏》,第15册,第894页。,只好将南华作出了另一番解释,而对于庄子隐居于何山,也只好依道教之所说,隐居于抱犊山。而同样的问题在禇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见《道藏》,第15册,第174-175页。中也反映出来。明章潢《图书编》“七十二福地”载:“抱犊山在潞州上党,庄周所居。”*章潢:《图书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9册,第593页。清宫梦人编《读书纪数略》卷十二,名胜类,“七十二福地”中载:“抱犊山,潞安壶关县,庄周所居。”*宫梦人:《读书纪数略》,《丛书集成续编》,第9册,第289页。可知庄周隐于抱犊山也是较为盛行的说法。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教学者,陈景元、禇伯秀皆宋代名道士,三人尚不知南华山这一说,那“因山名经”就很容易让人质疑了。陈撄宁在《道教与养生》中说:“如果曹州确实有南华山,这个山名或许因庄子而起,县名既然能改,难道山名不能改,未必是先有山名然后才有书名。”*陈撄宁:《道教与养生》,华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页。此说甚是。综上可见,南华山盖因庄子而得名,而非庄子因南华山而得名。

另一说最早出现在宋陈景元撰《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云:“南华者,义取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也。”*陈景元:《南华真经章句音义》,见《道藏》,第15册,第894页。宋禇伯秀撰《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录此说。

清陆树芝撰《庄子雪》亦言:“南为离明之方,华为精英之发,言发挥道秒,光明英华也。”*陆树芝:《庄子雪》,《中华续道藏初辑》,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5册,第542页。按《周易》,离卦居南方,“离,丽也,明也,于象为火”*陈梦雷:《周易浅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3册,第131页。,故“南华”可以解释成“离明英华”之意。然此恐有附会之嫌,对“南华”进行解释得出“离明英华”之义甚为容易,但要将“南(离明)”与“华(英华)”结合起来,并且与庄子联系上,似乎不大可能,因为“南”与“华”之间,南华与庄子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在道教史上“南华”也不像“灵宝”“洞玄”“冲虚”等是一个有特殊的、固定含义的词汇或术语。“离明英华”应为道教学者对庄子“南华”一称的解释方式,即先有“南华”之名,后有“离明英华”之说。而非按“离明英华,发挥道妙”之意得出“南华”之名。道教给予神灵的名号往往带有神秘玄妙的色彩。正如这“南华”二字一样,或许最初并不含有实指的、深刻的含义,而是为了在将庄子这样的人神化过程中增加一种神秘玄妙的感觉,使其更符合“仙人”的特质。给道教神人以非同一般的名号,正是道教造神运动中所惯用的方式。

庄子为何名为南华,由于文献不足徵,难以考实,禇伯秀在《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序言中所云:“窃详南华之号,其来久矣。似是上天职任所司,犹东华、南极之类,不可以人间义理臆度。故诸解无闻焉。”*禇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道藏》,第15册,第175页。这至少说明,在南宋,“南华”之意已经渺不可知。就上述两种说法的传播路径来看,隐居南华山一说,富有民间传说的色彩,故容易被人们接受并以神话或传说的方式传播;而“离明英华”一说,颇含学术意味,能在道教学者及其著述中流传,却难以获得普遍的民间认同。

(责任编辑 孟莉英)

On Zhuangzi Being Named “Nanhua”

XIONG Xiang

(HumanitiesSchoolof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8,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cordation in Tanghuiyao, we can infer that the time when the court of Tang Dynasty called Zhuangzi as Nanhua Zhenern, and the bookZhuangziasNanhuaScripturewas the first year of Tianbao era (742). The time when Zhuangzi was regarded as a scripture was also between Liang Dynasty and the first year of Tianbao era. For the origins of Nanhua, some think it was named after the Nanhua Mountain near Caozhou in Shandong, but others deem it was stemmed from the meaning of effulgence. Although both versions are skeptical, they reflect on the two explanations and propagation paths.

Zhuangzi; Nanhua; origin

2013-09-07

熊湘,男,贵州桐梓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10.3969/j.issn.1671-2714.2014.01.008

猜你喜欢
文子列子天宝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列子学射
列子的远见
《天宝桥》国画
《列子》真伪之辨与《列子》认知的重建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天宝流浪记
“黑风洞”冒险风波
“黑风洞”冒险风波
《列子》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