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喜梅
摘要: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让真探究走进物理课堂,要注意实验的选择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实验过程要注意创设情境,实验探究高于教材。
关键词:真探究;实验选择;创设情境;高于教材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探究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指教师对知识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自主地进行物理实验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在新一轮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由于实验条件、教学进度、中考要求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只是“假”探究,也就是脱离实际、在理想条件下、由教师设计的探究,不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新思维。而真探究是指探究问题源于生活实际、实验情境利于创设、实验操作易于动手、实验现象便于观察、实验结论易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探究。在课堂上进行真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探究实验的选择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一共有70个左右,类型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真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
案例一: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现象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如何在实验中放大并体现却不容易,尤其是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都带电且带异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很难呈现。在课堂上可以这样真探究:
首先,分别用将毛皮与两个橡胶棒摩擦,丝绸与两个玻璃棒摩擦,用橡胶棒和玻璃棒去吸引纸屑,观察现象,说明橡胶棒和玻璃棒带了电;
第二步,分别用毛皮和丝绸去接近纸屑,发现它们也吸引,说明了毛皮和丝绸也带电,即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均带电;
第三步,用细线吊起其中一个玻璃棒和橡胶棒,分别用另一个去靠近,得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第四步,用橡胶棒去靠近毛皮,会发现二者相互吸引,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
第五步,让学生用塑料梳子梳头发,观察现象;
第六步,让学生在衣服上摩擦,去靠近其他人头发。
这样进行的真探究,学生思维活跃,一环紧扣一环,得出结论顺理成章,可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真探究实验也要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在探究活动的初始,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手段。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境产生好奇心,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动的心理特征,用趣味启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这是学好物理的重要环节。
案例二:物质的比热容
请你支招:家里来了客人,正碰上没有了热水,为接待客人,你是烧半壶水呢?还是烧一壶水?理由是什么?若家里有温水和凉水你用哪种水?理由是什么?
提出问题: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a.质量 b.温度升高的度数
初步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高,吸收的热量就越多。
进一步提出问题:还有其他因素吗?
视频播放,创设情境:一个海边的夏天中午,人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到很烫,踮起脚走;而走在海水中却比较凉爽,非常惬意;夜晚走在沙滩上感到凉了,走在海水中却还有些温暖。
根据这一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呢?
由于晚上海水也要蒸发,“海水蒸发吸热降温”不能解释这种现象,这样激化矛盾,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学生提出了“可能是沙子比海水吸热升温快、放热降温也快”的合理猜想。
提示:炎热的夏季中午海边沙子很烫而海水很凉;傍晚,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还很温暖。
猜想:可能是沙子与水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的缘故。
提出问题: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热量的多少相同吗?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第一步: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用水和沙子作为研究对象:取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让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从而研究它们吸热能力的差异。
第二步:提出问题
1.怎样得到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器材选择)
2.怎样知道它们的温度?(器材选择)
3.如何让他们吸收相同的热量?用什么给它们加热?(实验方案设计)
4.实验方法与步骤怎样?
进行真探究:用同一个酒精灯给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期间要不断对沙子进行搅拌),观察沙子和水升高的温度。
引申思考:若使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对谁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说明什么?
讨论归纳:对水加热时间更长一些,说明使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升高相同温度,水吸收的热量更多,水的吸热能力更强,进而引入比热容的含义。
这样进行真探究,一环紧扣一环,逻辑性强,得出概念顺理成章,既突破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应用拓展:联系比热容知识解释现象,如北方教室取暖、机器冷却、早春稻田对秧苗保温、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等。
三、真探究实验可也可以高于教材
所谓真探究实验高于教材,是指在教材要求实验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拓展、提升,使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更灵活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案例三:探究灯泡发光亮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第一个实验:探究2.5V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电路图如右,收集的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如表一。
第二个实验:探究6V小灯泡的发光情况,电路图也如上右图,收集的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如表二。
实验结论:同一规格的小灯泡发光亮度与_________有关,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发光亮度还应与_________的转化效率有关。
为进一步探究小灯泡发光亮度的其他影响因素,设计以下实验。
第三个实验:把滑动变阻器换成另一个相同规格小灯泡,发现二者发光亮度相同。把其中一个小灯泡轻轻敲碎,观察二者的发光情况。
现象:这个小灯泡几乎不发光,可另一个灯泡不仅没熄灭,反而更亮了。
提出问题:
1.玻璃碎了以后,小灯泡仍有电流通过,灯丝却几乎不发光,那么玻璃外壳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灯泡外壳破碎,由于散热使灯丝温度降低,达不到白炽状态而无法发光,所以玻璃壳的作用是减少散热,使灯丝温度可达到白炽发光的程度。
2.引起完好的小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完好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可能与损坏小灯泡电阻的变化有关。
进一步探究方案:
a.将外壳破碎的小灯泡与完好的小灯泡串联在电路中,用电流表测出电流I1,用电压表测出其两端电压U1,计算出外壳破碎的小灯泡电阻为R1;
b.用一个新的小灯泡(规格与外壳破碎的小灯泡相同)将其换下,采用与a相同的方法测出此灯泡电阻R2;
c.比较R1与R2,如R1≠R2,则完好小灯泡的亮度与损坏小灯泡电阻大小的变化有关;如R1=R2,则无关。
拓展应用:电灯的亮度还与电灯的发光效率有关。日光灯的发光效率高于白炽灯,转化为相同的光能,日光灯消耗较少的电能,即省电。即使同是白炽灯,规格不同发光效率也不同。
总之,让真探究走进物理课堂,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而达到物理教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能够具体应用;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这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的教育,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使我们的教学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物理教学。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