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研究

2014-01-16 07:49郭丽娜苗薇薇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胜任毕业生

郭丽娜 苗薇薇

(1.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日照 276826;2.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日照 276826)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突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转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有学者将就业能力概括为五个特征和维度,即面向“后单位时代”的素质就业能力、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型就业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性求职能力、以及适应学分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1];也有学者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为内在素质、处理工作能力和社交领导能力三个维度[2];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由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应聘能力五个维度组成等[3]。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大多数文献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且没有区分毕业生的类别和层次。而地方高校毕业生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也是就业难题的主要体验者,因此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步骤

胜任力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管理科学之父”Taylor的“管理胜任力运动”,但真正引起人们对胜任力研究重视的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他认为胜任力是与工作或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4]。之后,有相关学者使用行为事件访谈(BEI)、问卷调查、结构方程等方法构建不同岗位任职者的胜任特征模型,其中以行为事件访谈法最为常用[5]。本文借鉴相关研究,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构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特征模型,以开展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研究。

1)确定绩效标准并选取典型样本。以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毕业生就业档案中18家日照市主要用人单位为抽样框,随机抽取6家进行走访;然后再以这6家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67名毕业生为抽样框,以这些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绩效评定结果作为毕业生工作绩效的标准,随机抽取10名工作绩效卓越的毕业生和10名工作绩效一般的毕业生为访谈对象。最后通过对这20名被访谈人过去一年内成功或失败的求职案例进行分析,经过归纳和对比,总结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并进一步构建就业胜任力模型。

2)研究过程。①进行访谈简介。在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向被访谈毕业生说明访谈的目的与形式,以创造融洽和谐的谈话氛围。同时,对访谈的目的和保密等方面作进一步补充,以消除被访谈者的疑虑,避免产生紧张情绪或隐瞒一些必要的信息。②描述就业胜任力。由被访谈毕业生描述其认为最重要的几项就业胜任力,并让其对各项就业胜任力作简单说明。此步骤除了弄清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外,从被访谈毕业生提供的初步材料中捕捉到下一步开展行为事件访谈的突破口。③进行行为事件访谈。采用 STAR法则即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四个方面引导被访谈毕业生回答和描述相关行为事件,收集其求职过程中经历过的4~6个典型事件(包括2~3个成功事例,以及2~3个失败事例)的详细资料。在访谈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一些可能影响客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类型,没有限制其行为事例的范围,让其做出开放式的回答。通过有目的的提问,帮助被访毕业生整理思绪,引导他们集中谈出真正体现其就业胜任力的关键事件,并针对谈话具体内容追问下去,直到获得所需的信息。在访谈的过程中,力求创造轻松的沟通气氛,做好访谈记录,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和逻辑性。在访谈结束时,感谢被访谈者接受访谈,并让其进一步确认自己认为重要的几项就业胜任力。④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统计出各种就业胜任力在文字记录中出现的频率,并对表现的复杂度与广度水平进行编码。⑤提炼与描述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在归纳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

2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构建结果

1)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在对上述20个毕业生的访谈过程中,提到所有能力的次数总和为70余次,其中,个人性格和气质、内驱力和动机、心理承受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被提到的次数均少于3次,而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等出现的次数均在3次以上,总共多达60次。据此可以认定,后几项能力为地方院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其中专业知识12次,沟通能力9次,适应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各6次,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各3次。用各项能力的次数除以总次数即得出各项能力的权重,进而可以得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

2)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维度。从表1可以看出,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可以划分为五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的基础。第二个维度是适应能力,这是适应工作岗位以及工作环境所必须具备的能力。第三个维度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第四个维度是人际关系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是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第五个维度是实际工作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是毕业生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是决定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的最重要的一环。

3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等级描述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对在校大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已有相关研究结果以及用人单位主管领导和毕业生的认识体会,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中五个维度胜任力的定义、关键行为指标和等级描述如下:

1)专业知识。此项能力是指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对所学知识有系统整合的能力。其关键行为指标包括:在所学的专业领域内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所学专业知识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其有效性评分标准可分为三级:优秀等级为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兼得并融会贯通;一般等级为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且能独立运用;较差等级为知识结构散乱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2)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能很快接受并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其关键行为指标包括:在学习和工作中,面对新的环境能够及时地做出调整,适应新环境的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条件的变化。其中优秀等级为:能够很快适应学习和工作中的变化,积极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一般等级为:基本上能够适应学习和工作中的变化,并做出适当调整;较差等级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3)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拥有良好的学习意愿和方法,能从以往自己或他人经历的关键事件中,主动学习并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其关键行为指标包括: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地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学习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己不好的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优秀等级为: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向他人学习以提升各种技能;一般等级为:能够学习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较差等级为:被动地学习,学习能力较差。

4)人际关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是指采取各种沟通方式,准确而清晰地传递关键信息,并赢得各方的支持,克服可能的沟通障碍的能力。表达能力是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没有语病的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的关键行为指标包括:善于倾听、理解并确认他人的意思后再发表意见;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使自己的观点容易让人接受;鼓励他人分享观点;面对相反意见时能适当变通;游说关键人物和商业伙伴以达成解决方案。优秀等级为:积极倾听,善于从对方的角度理解沟通的内容,明确提出观点,富有感召力;中间等级为:大体能准确理解对方观点,并表达自己观点,基本不会产生歧义;较差等级为:在理解他人的观点和表达自己观点上有一定困难。

5)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就是能够发现和分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并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提高工作绩效的能力[6]。该维度能力包括分析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行为指标包括:独立地观察并从多个角度和多种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全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积极地组织相关资源予以实施;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方法,并总结经验教训。实际工作能力的优秀等级可以描述为:善于发现和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调用相关资源,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际工作,极大地提高工作绩效。中间等级为:基本能够准确判断事物并大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在工作思路上有一定创新,调用资源的能力有限,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较差等级为:不能够准确判断和分析实际问题,组织能力以及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较差。

4 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胜任能力具体措施

1)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品德,通过与自身理解能力及适应能力相结合,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和学习能力,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地方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同时,学校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增加图书馆藏书的数量,增设各种有益的课程以供学生选修等。企业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例如,在给大学生教授有关专业技能的时候,要注重教给大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而不仅仅是技术,以便大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地解决问题。

2)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地方高校应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不仅要求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还应加强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7]。因此,地方高校应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育内容体系,确定各专业人才所从事岗位需要的就业能力,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进一步优化和整合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间的壁垒,重新设计和调整各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还应转变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练,使学生掌握现代化技术手段和方法,增强专业技术方面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3)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策划、组织和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全面拓展各项素质与技能,不断增强适应能力。可通过职业启蒙讲座,认识不同职业所需要的胜任能力需求;对照职业胜任能力要求及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素质拓展方向,增强适应能力。大学生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还应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地方院校要多举办一些活动,来培养锻炼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在参加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企业在培养大学生时,也要多注意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毕业生进入企业参加培训时,要设置培养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各个部门轮流熟悉相关情况时,也要随时考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以便展开工作。总之,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要多向同行前辈学习,锻炼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研究,结果发现,专业知识、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等是影响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本文所构建的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模型对于缓解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提升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模型可以为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指导,增强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素质;注重学校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进一步提升环境适应能力,培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胜任能力;同时该模型也可以为高校管理者在改进学生管理与培养工作等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从管理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胜任能力。

[1]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21):65-66.

[2]李颖,刘善仕,等.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高教探索,2010(2):91-93.

[3]张丽华,刘晟楠.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发展特点的实验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10(1):52-55.

[4]D.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0-14.

[5]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5):513-516.

[6]周屹峰,闫海波.大学生创业力培养及路径选择[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7-89.

[7]顾艳霞,杨小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15-17.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胜任毕业生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沙漠里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