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的社会意义之我见

2014-01-06 08:29孙迎春
现代教育信息 2013年5期
关键词:窦娥冤窦娥

孙迎春

【摘要】《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是不是"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的形象;《窦娥冤》的创作目的是否为了"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窦娥冤》中悲剧意义。

【关键词】窦娥 传统社会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杰出的作品,当代学者认为它的社会意义在于"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概括了整个元代的黑暗统治,以及贯穿这个统治的横暴、贪婪的生活现实。授课过程中,笔者将这些观点向学生进行了介绍,对此,有些学生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分析有贴标签的嫌疑,不论是窦娥还是关汉卿,作为元朝特定社会的一员,他们绝对没有后人这样的思想高度,况且窦娥也无意"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作者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对此,师生进行了如下深入讨论:

1.窦娥的形象是不是"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的形象

窦娥的命运极其悲惨,三岁丧母,七岁别父,成为童养媳,13年后,当她再次出现时,已成为一个失去丈夫,守寡三年的寡妇,这一切,使窦娥"闲愁满腹,数年禁受",备尝人间艰辛。但是,她对这痛苦和忧愁却无法做出解释,她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甚至以为"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她安于现状,别无所求,只想着"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当张驴儿父子闯入了她的生活,而婆母又默许了他们的无耻要求,她认为,婆母"六旬左右"竟然"旧恩爱一笔勾销","枉叫人笑破口"。这实质上是一种"贞节"观念的表现,她之所以拒绝张驴儿的要求,也是以这一观念为精神支柱的。尽管对婆母答应张驴儿父子婚事十分不满,但当桃杌太守要拷打婆母时,她宁愿承认自己有罪,也不让婆母受刑;当她被押赴刑场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不幸,而是怕婆母看见自己戴枷锁而伤心。窦娥对蔡婆的态度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传统社会的道德观念──孝。可见,窦娥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即便命运如此不幸,她也是逆来顺受,安于她自身的社会角色,是一个严守妇道的善良的普通妇女,如果没有张驴儿父子闯入她的生活,她将会老死,死的无声无息,张氏父子的欲望导致了窦娥外部命运的变化,才划出了一道生命的轨迹。

关于窦娥的反抗精神,人们常常引用剧中第三折的一支《滚秀球》来印证: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由于蒙受不白之冤,窦娥无路可走时对天地鬼神表现出了怀疑,就如祥林嫂在临死之前提出怀疑一样,只不过窦娥的表现方式更为激烈,满腔悲愤怨恨犹如地火从地底爆发,犹如怒涛拍打着闭锁着的闸门。这种对天地的否定,更多的一种怨恨情绪的发泄,绝没在上升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的高度。一个没有夙愿的小媳妇,她能反抗什么,她没有这个意识,恰恰相反,她希望的是官府大人,即统治者"明如镜,清如水"。即便是这种幻想消失后,她仍然以为上司可能会复审,自己还有昭雪的机会。临刑前一切希望都已破灭之后,她指天斥地,但最终发下了"三誓"之后,她唱道"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窦娥指斥地,但最终仍把希望寄托于天地──即统治者。

2.《窦娥冤》的创作目的是否为了"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

的确,《窦娥冤》描写了"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黑暗痛苦的社会现实,但能否据此认为作者创作窦娥的悲剧的目的在于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呢?

事实上,每一部悲剧都要讲述一个痛苦的故事,而这个具体的故事还依托着一个更大的世界,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世界图景,作者世界观的感性形态。对于一个悲剧故事来说,其中讲述的人物命运、痛苦的根源等等一切秘密就藏在这人世界图景之中,要认识一部悲剧的真正意义,首先要了解悲剧所依托的世界图景,从中发现作者所表达的悲剧世界观。《窦娥冤》中的世界图景从整体上来说就是黑暗的,充满痛苦的。这种看法是否可靠呢?剧中女主人公窦娥的命运的确十分悲惨,难怪她在最后要发出那样凄厉的呼天抢地的诅咒。但把窦娥的悲剧看成是整个社会黑暗腐朽的必然结果,这只是富有批判意识的现代人才有的认识。窦娥身上被作者有意识地凑上许多不幸事件,这些事件本身带有偶然性,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事件本身,而在于结尾,窦于章出面平冤惩恶,今天看来不过是"大团圆"式的矫饰或"光明的尾巴",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还不是重要的意义。《窦娥冤》的题目正是"秉鉴持衡谦访使,感天动地窦娥冤",显然,这里强调的不是黑暗和痛苦,而是王法和天道所代表的正义和公道。今天人看来的正义和公道的大团圆结局,是当时人们世界图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王法和天道的存在使任何痛苦、罪恶都变成一种偶然,变成了天道循环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正义终归会取得胜利。

可见,窦娥悲剧的真正意义在于其孝顺婆母讲究贞节、恪守妇道、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要求──即传统的思想、道德、习俗。为了这一切,窦娥选择了一条面对死亡或危险的道路,而这一切的毁灭更凸显了崇高和壮美。

以上的观点,或许只能是一家之言,但笔者以为,当今语文教学缺少的恰恰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

猜你喜欢
窦娥冤窦娥
窦娥冤
刍议《窦娥冤》悲剧的审美价值
论《窦娥冤》情感节制的审美追求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