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妹
(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图式理论和意象图式分别是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被认知诗学作为主要的“理论特征”来讨论。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图式理论因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释力,已被广泛应用于翻译、语篇理解以及阅读、写作、听力技能的培养等领域[1]。意象图式理论的研究在国外英语文献中已有较大规模,但是该话题在近十年才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而且西方的学者已经将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诗歌的研究[2]。国内有少量学者把意象图式和中国古典诗词相结合进行研究,如吴欣欣[3]、杨俊峰[4]、李东[5]等。而把意象图式运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本土小说的研究比较罕见。
中篇小学《古巷道》是黄石矿冶文学的代表作,近年来引起大批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笔者已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了它的文体风格和叙事策略[6-7]。基于前期研究,本文继续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探讨图式理论和意象图式对中国本土作品《古巷道》的阐释空间,从根本上把握作者的文学语篇构思图式和小说情节的整合组接方式,分析读者语篇理解的认知过程,帮助读者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蕴含的情感的体验,进一步验证认知诗学这一全新的解读方法对本土作品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康德认为图式是连接感知和概念的纽带,是建立概念与物体之间联系的手段,是建立意象、创造意义的必要程序,个体共有的想象结构[8]。Rumelhart阐述了图式与语篇理解的关系,认为图式就是“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者是“构成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9]。他认为人们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会影响其对新信息的理解。
Filmore在语篇理解中提出三种图式:语篇图式、风格图式、内容图式。Carell&Eisterhold将图式分为形式图式、内容图式。Bower&Girilo在语篇结构研究中,把图式分为故事图式和说明文图式[10]。田延明等把图式分为语言图式、语体图式、文化图式和百科知识图式,并结合语料的分析总结了语篇理解的动态图式认知模式[11]。
认知诗学运用心理学的脚本和图式概念,不仅从作者角度剖析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也同样探讨读者是如何理解文本的。Stockwell把用于文学领域的图式理论称为文学图式,认为它是一种“建构性的、组织文学阅读的更高水平的概念结构”,具有增长性、调节性和重构性等特点[12]。可见,图式理论对语篇理解具有指导意义。
Stockwell认为,意象图式就是“空间(以及从隐喻意义上说的时间)的方位表达”[13]。它来自人们的体验经验,是语言和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在理解过程中具有预测和推理作用,对理解经验非常重要,也是隐喻的认知基础[14]。
Evans&Green列举的意象图式的特性和功能对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有现实意义[4],对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语篇的理解也有较强的阐释力。具体说来:(1)意象图式具有前概念性。它与感官经验相联系,是形成概念体系的基础概念。因此意象图式能够通过隐喻等方式向抽象域映射始源域的特性和功能。这样,意象图式在帮助读者分析和视觉化小说中呈现的空间描写的同时,还能帮助读者理解语篇中象征和比喻意义的成因。(2)意象图式具有体验性。它来自于外界的互动和对外界的观察,这与作者创作小说的过程是一致的,也是意象图式可以用来分析小说语篇的构思图式的原因之一。(3)意象图式具有抽象性和简单性,可以当作可操作性的工具来分析作者和读者头脑中复杂的想象。(4)意象图式具有多模态性,是多种感官经验的抽象模式,因此,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意象都有解释力。(5)意象图式具有转换性,可以从一种意象图式变成另一种意象图式,由此产生意义的引申,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品中深刻的文化意义和主题意义。(6)意象图式具有密集性,即相互关联的意象图式可以以群或者网络的方式出现,可以帮助读者分析小说情节的整合组接方式。
Turner认为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图式性质的,头脑中的意象图式是故事、寓言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基础[15]。意象图式沿着一定的路径向前运动,途经的各点与故事发展的各个阶段相对应。因此,意象图式和图式理论完全可以用来对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
《古巷道》是以黄石市大冶铜绿山发掘的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矿冶遗址为创作背景,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冶地区矿山村民大肆盗取国家矿产资源为题材内容的中篇小说。人们在阅读小说时,总是将它作为一个故事来读,寻找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琢磨其间的因果关系,区分人物和情节的主次,归纳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含义。这是“小说”体裁在人们头脑中的一般图式。Bower&Girilo认为作者通常根据四个步骤去构建故事,读者根据这一图式理解传统小说的故事模式,见图1。
在该模式中,exposition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读者根据这一模式去了解故事的相关信息。故事中出现的一个个情节(plots)使故事得到发展(development),逐步达到高潮(climax),高潮后,故事结尾(conclusion)。图式在语篇理解中除了有预期、搜索、选择和提取相关信息的作用之外,它还有以下功能:(1)根据图式的总体框架和图式成分之间的联系,推测未知信息,补充“缺省值”;(2)把新信息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框架中,构建内在心理表征,更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因此,读者根据小说的一般图式,结合《古巷道》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和巧妙的语篇构思,会在头脑里连续不断地组织记忆并更新已有的图式。经过信息整合后,这篇小说的故事图式见图2。
图1
图2
从以上作者的小说构思图式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通过两条线来叙述故事,一条是主线,即明线,用顺序按照人物的行踪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即图式中的黑色粗实线(情景1—9)。概括地说,情景1即故事的开端,作者以起子的一句“回照啊!”为开场白,交代了故事的地点和人物,把读者一下子拉入古巷道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情景2—7),起子和九疤子在像迷宫一样神秘、阴森恐怖的古巷道中历尽艰辛,寻找青铜斧。情景8是故事的高潮,原来青铜斧早已被先进入古巷道的豺狗和凤子找到,并据为己有。豺狗和九疤子展开厮杀,起子也身受重伤,混乱之中,起子伺机得到梦寐以求的青铜斧,并认出被他误伤的恋人凤子。情景9是故事的结尾,凤子偷走了青铜斧,就在此时,本地发生8级地震,转眼一切化为乌有,唯独古巷道纹丝不动。
另一条是辅线,即暗线,通过主人公起子的回忆追溯往事。在故事线性发展的过程中,主人公起子的思维随意跳跃、零零散散,整个寻宝的过程中自然地插入起子的八段回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缘由,主人公起子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和个性特征,以及起子、九疤子、王经理、豺狗、凤子、秤砣等人物的相互关系等等。这两条线并行发展,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阅读小说时,读者的注意力时而随着起子的视角和回忆回到过去,时而回到古巷道的现实中,让人觉得小说的结构严谨,布局巧妙。
分析得出,本小说并不是像传统的故事图式那样开头就交代故事的起因,在故事的发展中通过人物的回忆(即回忆2)慢慢道来。中、长篇小说一般以繁多的故事情节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为特点,运用构思图式对小说主要内容的呈现,可以帮助读者构建并重现作者当时创作这部小说的思路,理清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整合组接方式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加深对整个语篇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并最终感受作者意识流叙述手法的运用而产生的引人入胜的文体效果和审美感。
意象图式源自人体对空间关系的感知,是对空间关系抽象的认知结构。为检验意象图式在解读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语篇理解中的实用性,现从意象图式来分析矿冶文学《古巷道》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人物的价值观、主题意义、情节组合等。
1.容器图式
容器图式结构具备里、外和边界三个要素,人们通过将身体作为容器和容器里的东西的过程得到体验。小说中的“古巷道”是古人在采矿、开矿的过程中开凿的小小的通道,是人们采矿冶炼的场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有力见证,也是古代大冶人民顽强意志力的见证[14]。“古巷道”也是本故事发生的地点,起子、九疤子、豺狗、凤子等人为了抢夺价值连城的青铜斧,在她狭小的身躯里演绎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搏斗和厮杀。文中还提到许多人进入古巷道为寻找传说中的宝藏,但是最终都命丧古巷道,其中包括20世纪30年代入侵黄石大冶的日本人,只在巷道里留下“露出银白的光泽”的刺刀,谁也没有真正走出古巷道。由此看来,古巷道本身就是一个容器,里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各色人物及青铜斧、孔雀石、铁矿等宝藏。“古巷道”和“青铜斧”也因此具有了隐喻和象征意义:“古巷道”象征着历史;“青铜斧”象征着财富,指向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人们对它的疯狂追逐,为我们揭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被金钱和物欲异化的历程,展现了人性丑陋的一面。
2.上下图式
根据人类对空间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生活经验的归纳,上下图式可以用来分析情感的状态和社会等级结构。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运用了谐音的手法,“起子”具有奋发向上、逐步出人头地的意思。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水平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从最初为了改变凄凉贫穷的生活,不安于在农村种田而跑去烧窑,之后又跑去偷矿,偷矿时不满被欺负和掠夺的地位,逐步当上收矿老板,“出落成一条汉子了”;从最初处于社会底层,从小就被人欺负,被人骂成“汉奸崽子”,钻同伴的裤裆,长大后受队长的欺压、赵四的羞辱,到后来在抢矿时对付经济警察的过程中表现出过人的智慧和胆量,“逐步在土桥矿站住脚跟”,受到众多盗矿农民的拥戴,并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我们抛开道德的评判,从个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过程来看,起子身上具有人性的顽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一生也是不断向上、不断拼搏努力的过程。因此,上下图式用于对小说人物的分析,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以起子为代表的个体盗矿者的社会和道德的审判,也深刻揭示并肯定了人性中积极向上、绝不屈服的抗争精神。
3.始源—路径—目的图式
路径图式来自人类在走路时有起点、路径和目的地的身体经验,其结构成分有起点、路径、方向和目的地等要素。例如:图2的暗线讲述了人物的发展历程,起子从乡村走出,到外地烧窑,再走进矿山,进而又走进古巷道,最终再也没有出来。始源—路径—目的图式真实地描绘了起子的人生轨迹,交代了起子的生活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最终悲惨的结局,为读者了解人物性格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和情节。
主人公起子白手起家,历尽艰辛,不断追求财富,在改变生活和命运的过程中丧失理性,误入歧途,最终一无所有,导致了自我的迷失与毁灭。故事新颖独特的构思、精细巧妙的悬念、小说情节安排跌宕起伏、出乎意料的结尾,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4.力图式
力图式是一种包含施力者、受力者、迫力运动、受力结果四个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经验结构。在语篇理解中,可以看作是情节中的矛盾冲突。冲突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两种。前者指人和自己内心的冲突,后者包括个体的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人和环境的冲突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冲突。
小说中,起子的童年是屈辱和贫穷的。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政治目标衡量一切的年代里,祖父曾是保长,“一解放就被枪毙了”。年幼的起子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常常被人欺负,他人频繁的打骂和羞辱摧残着起子的心灵,扭曲了他的人格。这是人和社会之间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起子压抑扭曲的性格中倔强和顽强的一面开始凸现。母亲因为贫穷和饥饿,“卷起袖子和裤脚”偷了公社几粒粮食,被队长发现并羞辱,母亲晕倒在地。起子为了报复,烧了队长家的房子。后来因为打牌时受到邻村赵四的羞辱,起子打死了他家的公鸡。这是起子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后来,起子为了改变生活和命运走出乡村,去烧窑、偷矿,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是人和环境之间冲突的体现。正是这些冲突和抗争后的结果让起子明白,人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反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作者在描写起子反抗不公正的命运的过程中,在为读者揭示起子奋斗的外部原因时,文章中也交织着对历史的评判和人性的思考[16]。
运用文学语篇构思图式和意象图式来分析小说,可以探索作者生成语篇的认知过程,了解小说情节的整合组接方式,分析读者理解语篇的认知过程,帮助读者对语篇意义的理解和对作品蕴含的情感的体验。同时,图式理论和意象图式作为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把人的感知和想象结合起来。本研究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把图式理论和意象图式用于黄石矿冶文学小说的理解分析上,为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
[1]韦汉,章柏成.图式理论和中国外语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63-66.
[2]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80-85.
[3]吴欣欣.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毛泽东诗词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
[4]杨俊峰.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6-70.
[5]李东,平坦.从意象图式解析中国唐代诗歌的英译策略[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6):51-53.
[6]李金妹.论《古巷道》的文体风格——基于图景理论的视角[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1):129-132.
[7]李金妹.语篇视点与矿治文学小说《古巷道》的叙事策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1):46-49.
[8]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Rumelhart O E.Scheme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C]//Spiro R J,Bruce B C,Brewer W F.Theroter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Hillsad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0.
[10]高翼.图式理论在文学语篇解读中的功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77-180.
[11]田延明,王淑杰.图式理论框架下的语篇理解模式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16-20.
[12]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299-305.
[13]Stockwell P.Cognit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2.
[14]刘丽华,李明君.意象图式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110-117.
[15]Turner M.The Literary Min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6]黄燕.道德评判与生命关怀——探析《古巷道》中的人性世界[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