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先权
教师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往往带有主观性和经验性.时间长了,课堂教学甚至有了程序化的操作方式.虽然课前作了一番精心地准备,但学生常有出乎意料的解题思路,导致新的问题出现.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何处理这种矛盾.是按部就班,还是趁势引导?我在上平面解析几何“直线与圆”这一课时,就遇到了这一情形.
一、案例描述
课一开始,我就启发问答.我问学生:“两条不同曲线的交点指的是什么?谁能给它下个定义?”一女生自告奋勇的回答:“两条不同曲线的公共点叫做两条曲线的交点.”(估计学生已经学过了两直线的交点,有一定的基础)我又问:“若两条曲线C1和C2的方程分别为F(x,y)=0和G(x,y)=0,则曲线的两交点和方程组F(x,y)=0、G(x,y)=0的解有什么联系?”
稍等片刻,我就请一位数学基础较好的男生回答:“两条曲线C1和C2的交点坐标(x0,y0)满足方程组F(x,y)=0、G(x,y)=0;反之,若方程组F(x,y)=0、G(x,y)=0有解(x0,y0),则(x0,y0)是曲线C1和C2的交点坐标.”我表扬后接着问:“那么,怎样求两圆C1和C2的交点呢?”学生马上说:“这不就是求两圆C1和C2组成的方程组F(x,y)=0、G(x,y)=0的解么.”我说:“很好,请大家一起来先求直线和圆的交点坐标.”……
学生很快做好了,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
紧接着,我继续问学生如何求经过两个圆的交点的直线的方程.(原本我只想巩固一下二次方程组的解法)
有一位学习较刻苦但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发言:“我求得的直线方程是…….”
“你是怎样求出来的?”那学生回答说:“我先求出两圆的交点,然后根据这两交点求出斜率,再由点斜式写出所求直线的方程.”
“很好啊,思路清晰,答案正确.其他学生还有不同解法或想法吗?”
又一位学生来劲了,他说:“教师,我是这样做的:由①式-②式得到③式直线方程 ,设M1(x1,y1)、M2(x2,y2)是这两圆的交点,则M1(x1,y1)、M2(x2,y2) 是方程③式的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③式就是所求的直线的方程.”
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很活跃.
另一位学生不甘示弱的说:“教师,我也是这样解的,我将①式、②式的二次方相消,与所求的直线的方程一样.”……
我用鼓励的眼神对学生说:“想发表见解的学生可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啊!”
学生沉默一会儿.从他们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似乎还有想法,真可谓“意犹未尽”.
我只是想过渡一下,想不到学生的思维如此活跃.他们朦朦胧胧地找到了有共同交线的“圆系方程”的概念,但对于这个概念还不够明确.但这并不是这节课研究的内容.
此时此刻,我在大脑中立刻闪现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虽然“圆系方程”的概念不是这节课上的内容,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于是,我决定改变本节课的原有计划,顺着学生的思路,和学生一起踏上有共同交线“圆系方程”的概念探索的“征途”.
二、案例评析
在上课过程中,我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学生的思路与我事先的备课不一致,我该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路,估计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硬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我的备课思路,岂不扑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太可惜!实在是于心不忍.当时在课堂上我没有时间也由不得我去多加思考,只是选择的方案印证了我自己一直铭记在心的一句格言:教师适应学生要比学生适应教师更重要.我们的教学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节课我原先打算让学生解决问题:求经过两个圆交点的直线的方程之后,再进行研究直线与圆位置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去解决弦长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乎意料地发现学生的思维中已经蕴含了圆系方程的概念.学生虽然对此还不很清楚,但很想彻底搞清这个概念.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较为强烈,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顺“水”推“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以求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把他们看作“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就可能出现设想与现实的矛盾. 这正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最佳契机.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的学习需要的是一种探索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教师要给学生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让学生主动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也许正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归宿.
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节课教学行进过程中,遇到如此“意外”事件,有职业敏感性的教师就应当不容迟疑,迅速作出反应,改变原有计划,顺着学生的思路,作出积极的引导.作为教师,只要每节课都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学生自然乐意提出问题,并主动去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