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2013-12-26 01:54赵映香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批判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

赵映香

摘 要: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意义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本文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马克思的这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企业、工厂日渐增多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拜物教;批判;少数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044-04

一、拜物教的宽泛内涵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拜物教”中的“拜”具有“尊敬、倾倒、敬受”的含义[1]60。“拜物教”是“拜神教”的对称。它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1]60-61基于拜物教概念的原始内涵,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信、迷恋、崇拜、追逐等,如对商品、货币、金钱等东西的崇拜、追逐等。正如德·博兹所说:“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2]。

另外,拜物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德语词为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己的”,或Ent■usserung,来自ent■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具体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简言之,异化就是人创造的、支配的、属人的东西,却成了人顶礼膜拜的、支配人的、与人分离的东西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既有以上考辨的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语境下的比喻意义上的内涵。在这里,笔者主要拟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而《资本论》是马克思把其哲学运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成果。

《资本论》有两个目的:一是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二是批判对这一规律做出解释、研究和辩护的“全部经济学文献”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著作“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相反,它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家文献的批判”[4]。而马克思的上述批判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的两部伟大成熟著作,都从分析商品开始,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问题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问题上,没有一个问题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5]。

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和简单,但其实不然,它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6]88。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微妙和怪诞源于商品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源于物与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社会属性就颠倒为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6]89。即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的存在。对这一异化了的存在的迷恋、崇拜和追逐就是典型的拜物教。“要找一个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6]90。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交换之前首先是通过分工,人们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产品的生产过程虽然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商品的价值不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而是在交换中实现的。交换中表现出的是彼此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隐藏着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关系”[6]90。在交换过程中,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即产品按什么样的比例来交换。“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像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6]90。即他们认为这是物本身固有的增值或实现能力,跟具体的商品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关系无关。由此,拜物教就应运而生了。“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6]90。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可以用货币来表现。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家认为他们买入劳动力时已经支付了劳动力价格或工资,而劳动力所有者即工人也是自由的出卖劳动力来换取工资的,所以没有违反等价交换的原则,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而且作为单个人也是自由的。但这只是在交换领域内虚假的或形式上的平等和自由,因为一旦离开交换领域的商品交换进入生产领域就会发现资本家在其中做了手脚,即资本家除了补偿劳动力价格那一部分价值外,还无情的延长了工人的劳动时间来榨取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价值,“现今财富的基础是盗窃他人的劳动时间”[7]。所以,在生产领域,买卖双方一反常态,“原来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7]。资本家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来消费,一部分用来积累以便需要时转换为资本。货币资本在企业生产的循环和周转中,表现出价值增值好像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公式中,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式,而且终点是增值了的货币形式(G—W…P…W′—G′)。这一公式也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无止境的追逐剩余价值。正如马克思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说:“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6]871。

以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体现出的是: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另外,由于资本运动是以私人资本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各个资本家之间也是互对抗的。“每个人都希望暴风雨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头上。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8]299。虽然资本家表面上“昂首前行”、“雄心勃勃”、“笑容满面”,但其实他们是金钱的奴隶,金钱或资本成了统治自身的异己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制双方即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9]。

工人们面对的非人的生存现实还有:自然与人的异化。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指出:“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过这洞穴已被文明的熏人毒气污染。他不能踏踏实实的住在这洞穴中,仿佛它是一个每天都可能从身旁脱离的异己力量,……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成为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腐化堕落,文明的阴沟(就这个词的本义而言),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完全违反自然的荒芜,日益腐败的自然界,成了他的生活要素。”[10]133-134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古典学者实际上已经接触到剩余价值的实质和看清了资本拜物教,但“这些资产阶级学家实际上具有正确的本能,懂得过于深入的研究剩余价值的起源这个爆炸性问题是非常危险的”[8]564。他们已不再关心“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只关心它是否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结果,“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斗争,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8]17。

通过分析上述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我们可以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宏观启示

我们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得知,拜物教有其产生的条件或温床。众所周知,我国是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在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大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另外,我国现今的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包含私营企业、外国企业、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企业,这些企业中都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剥削,即虽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373。但是,由于我们特殊的经济制度,剥削还将在一定阶段和一定范围内伴随其存在。

再者,虽然我国还没有形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的阶级,但存在着以权谋私的腐败问题确是事实。过去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成过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关于这一点,巴枯宁曾这样写道:“请问,如果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12]192。他继续写道:“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都会得到一个最可悲的结果:少数特权者统治绝大多数人民群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说,这个少数将是工人。是的,大概是过去的工人,但是他们一旦变成了人民的统治者或人民的代表,他们就不再是工人了。他们将从国家的高度来看一切普通工人,他们所代表的已经不是人民,而是他们自己和他们治理人民的欲望。谁怀疑这一点,谁就完全不了解人的本性”[12]193。

托洛茨基在《被背叛了的革命》中也指出:“在其他制度下,官僚从来没有摆脱统治阶级而达到这样独立的程度。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官僚代表有财产有教养的阶级的利益,这个阶级拥有无数日常手段来监督官僚的事务管理工作。苏维埃官僚则已经上升到几乎还没有摆脱贫困和黑暗的阶级之上,并且没有统治或者指挥的传统。法西斯分子掌握政权以后,由共同利益、友谊、婚姻等纽带同大资产阶级联系起来,苏维埃官僚则采取了资产阶级的风俗习惯而没有一个民族资产阶级在自己旁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否认,官僚还不仅仅是官僚,而是苏维埃社会中不折不扣的唯一享有特权和发号施令的阶层”[13]181-182。这个官僚阶级在权力一手遮天的同时,还控制和占有社会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但是,官僚在一个主要生产资料掌握在手中的国家掌握政权,这就在官僚和全国富人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前所未闻的关系。生产资料属于国家。但是,国家——姑且这么说——‘属于官僚”[13]182。前南斯拉夫总理吉拉斯在《新阶级》一书中也指出:“所有权不过是享有利润和控制的权利。如果有人把阶级利益解释为这种权利,那么分析到最后,我们可以说共产主义国家正有一种新的所有权形式在兴起,或者说,正有一个新的统治剥削阶级在兴起”[14]32。苏联和南斯拉夫诞生的“新阶级”,是二者最后解体和归于失败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应该加以警惕。

最后,人们对物、金钱的疯狂崇拜和追逐也同时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异化,自然反过来加紧了对人类的惩罚。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拜物教的产生除了跟人性有关外,还和一定的条件分不开。近年来,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企业、工厂的日渐增多,人性方面的蠢蠢欲动,使其不断具备了拜物教产生的基本条件。那么,在不否定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时代的我们,何为?

显然,马克思没有给我们开出过渡期具体该怎么办的方子,他只是期指了过渡期结束后我们的走向和目的地。“个别词指代预期中的对象,可称为期指。”比如,“大同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指代的就是预期中对象[15]。他认为我们的目的地是“自由人联合体”[6]9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这个“自由人联合体”又可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0]120。但是,请问这一最高境界到来之前的漫长过渡期,我们该怎么办?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坦言,“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6]97。

可见,过渡期具体的方子只能靠我们研制。如果我们总是不明就里,教条地拿着马克思的这一宏观方子企图包治百病,就会因没有对症下药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比如,我们不能在马克思的本本里抓住“拜物教与商品生产分不开”这句话,要么否定商品经济,这种做法无异于在电脑里查杀病毒时把病毒和文件一起杀死的做法,或者无异于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做法;要么为拜物教的存在辩护。

(二)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微观启示

在不否定商品经济制度的前提下,我国应如何预防拜物教现象呢?本文拟给出下面六点微观启示兼建议,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建构诚信理念和诚信制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7]19、43。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需要诚信,商品交换领域中更需要诚信。因为没有诚信,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如果交换双方为了钱和利益,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拿别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其结果只会既毁己毁人,又毁商品经济。

第二,教育的内容要全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7]138。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用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生,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为知识、德行、对人对事要尽心竭力,为人要诚实守信。一个社会的诚信除了靠习惯的养成,自己的自觉外,还须教育发挥一定的作用,因为经验证明,人不是神,人性的自觉是有限度的,所以需要教育的帮助。

第三,监督上要落实和加强。正是由于人性的自觉自律的有限性,所以还须要监督发挥作用。最近,在民间和媒体上都报道说,我们现今的有些监管部门都是脸难看、事难办、电话不接、邮件不看不回,还说违法者养着执法者,执法者袒护违法者。笔者写本文时,刚好电视上播出一个这方面的新闻,可以拿来做一个现成的例子:据报道,几名群众和一个记者到一个监管部门的领导办公室反映当地严重的污染情况,结果这个领导的反映令人吃惊,他不仅不去调查污染事件,还为制造污染的企业极力辩护,而且大声呵斥记者和群众:“滚”。

第四,树立正确的信仰。对商品经济进行人为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无形力量的监督,这个无形力量无论是神、上帝、公道还是良心,它们都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灯”,它们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这方面,西方国家就比我们做得好,因为他们有自己坚定的信仰。在他们看来,他们的言行有双重的监督,即他人和上帝。他人看不见的时候,上帝会看到。所以,我们近年发现,西方国家和受西方影响较深的香港等地,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

第五,树立法律观念,对违法的企业要严惩。这也是对人性自觉自律性有限方面的一个有效补充。这一点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在西方,无论是违法企业还是监管不力的部门,一经发现,都要给予很严厉的惩罚,比如让违法人员倾家荡产,身败名裂,而且禁止他们终身再从事同类职业。

第六,给言论和学术研究一定的自由空间。政府应当珍视并善待言论。良好的言论有如生命之水、万善之源[18]。学术研究更是如此。所以,应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和学术研究的自由。马克思曾指出:“自由确实是人的本质,因此就连自由的反对者在反对自由的现实的同时也实现着自由”[19]。只有让我们的学者不断地揭示现存的各方面的问题并研究之,我们才能增加一股拯救实践的力量。比如在前资本主义社会,正是有像马克思、恩格斯等无数的斗士和资本主义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他们才写出了像《资本论》等这样的巨著。又比如在后资本主义时代,正是有诸如德里达、马尔库塞、葛兰西、哈贝马斯、拉克劳等无数的后马克思主义者和国家对他们适度的宽容,马克思主义本身和资本主义才有后来长足的发展和创新。总之,“西方人历来有把真知作为独立价值来追求的智识趣味,在近代经过无数像马克思那样的斗士的奋力抗争,又逐步争取到了自由地追求真知的政治权利及其制度保障。这样一种智识传统和法权制度使得西方的智识生产发展成了一个新知识、新思想层出不穷的庞大产业”[21]118-119。由此,“我们可以醒悟的是: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能禁锢其成员的头脑,否则就会丧失把握命运的能力;一个学者,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自由思想的权利,否则就会思想失职而有负天下”[20]118-119

参考文献:

[1]舒新城,陈望道.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60-61.

[2]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

[3]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王柯平,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5-3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9.

[5]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智章,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

[6]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8.

[8]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4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12]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M].马骧聪,任允正,韩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列夫·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M].柴金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14]吉拉斯.新阶级[M].陈逸,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32.

[15]徐长福.拯救实践:第1卷[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318.

[16]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17]孔子.论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8]小哈里·卡尔文.美国的言论自由[M].李忠,韩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667.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7-168.

[20]Xu Chang-fu.The Relation between Marxand Kang You-weis Predictions Social Progressin China[J].Studiesin Marxism,2011(12):118-119.

猜你喜欢
批判少数民族地区马克思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