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诗歌插上艺术的翅膀

2013-12-26 07:32何花荣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领会简笔画意境

何花荣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尤其中学生可以通过诵读诗歌汲取优秀的文化滋养。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感情、把握诗歌主旨,进而学会创作诗歌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诗歌教学可以插上艺术的翅膀,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融诗、乐、画于一体,优化教学设计

在以往的古诗词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背诵,从而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事实上只有领会意境,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词的精髓,激发其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为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意境,我尝试把音乐和简笔画带进课堂即在教学设计中尝试把诗、乐、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音乐和简笔画中接受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下面以《天净沙·秋思》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意境的教学尝试——

教学内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的:通过配乐朗读和简笔画,使学生领会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所创设的意境。

第一步:听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展开联想,用心灵去感知并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第二步:仍以音乐为背景,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散读、齐声读等,目的是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清晰,同时体会詩人思念家人、思念家乡的感情,真切感知诗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等),反复诵读为进一步分析鉴赏作了铺垫。

第三步:自由发言将诗歌中的文字转换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探求意境的方法。

第四步:看画图背诵诗歌,并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内容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有了前三步的基础,这一步学生就很轻松地便完成了。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二、激发学生激情,充当表演家

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巴和粉笔,更需要教师要有激情,而对于诗歌教学尤其如此。它不仅要求教师自己要有激情,有深厚的感情体验还要有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还可以借助多种电教设施,以一种试听结合的语言,引导学生多方面接受信息,生的形象地再现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融会贯通,拓展诗歌外延

在诗歌教学中我特别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作品,感受其内涵,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有所感悟,受到启迪。

1.课前创设情境

在教学《在山的那边》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透过清新平和的文字了解诗中作者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课前以“童年与成长”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感受。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在进入对《在山的那边》的阅读理解,再让学生完成课后写作练习。当学生能用活泼明快的语言时,深刻感受到他们真切地理解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更加意识到生活才是学生感知事物的最佳源泉。

2.拓展诗歌外延

在诗歌教学中,我常会不由自主地对学生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富有诗意地生活着。”学会用诗歌的语言去表现生活,感知生活,哪怕是悲哀、无奈和叹息,就如《诗经》之《卫风氓》的结尾,女主人公面对婚变,内心充满了无奈、寂寞和悲哀,但诗中却以一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来表现人物内心感受,耐人寻味。

教学《卫风氓》时,我并没有讲解诗歌的最后一节,而是在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前几节大意的基础上,给学生设置了两个问题,进行了自由讨论,拓展诗歌的外延。

(1)女主人公在经历了婚变后,得不到亲人的理解,我们是否能帮助她想想办法呢?

(2)根据现实生活试谈谈你对古代爱情观婚姻观的看法(结合《致橡树》)。

这样一来,通过对比阅读和问题思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了女主人公在推崇“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时代显露出来的刚烈个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学生要学会分辨真善美、假恶丑,懂得做人的道理;不仅使学生体验了作品的情感,学习了诗歌的精妙的语言,还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诗歌教学则是对这门艺术较为直接而集中的反映。我们要让诗歌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注重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氛围的创设,美化教师语言,渗透美学教育,为诗歌教学插上艺术的翅膀,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京东学校)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领会简笔画意境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萌宠简笔画
神形兼备的简笔画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超赞的简笔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领会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