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104例

2013-12-25 03:47陈云国李应宏陈晓智
中医研究 2013年2期
关键词:鼻唇脉络面神经

陈云国,李应宏,陈晓智

(甘肃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可能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急性病毒感染,或水肿导致的神经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神经麻痹。该病虽为易治疾患,但因各种因素延误治疗可转为难治性疾病。1994年1月—2010年1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面神经麻痹104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室住院的难治性面神经麻痹患者18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4例,男42例,女62例;年龄8~34岁;病程2~6个月。对照组84例,男44例,女40例;年龄在12~36岁;病程2~6个月。两组均符合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对侧鼻唇沟变浅,患侧眼睑闭合无力或不能闭合,不能皱眉,贝尔征等。西医分型:颌上瘫64例,颌下瘫124例。中医分型:气滞血瘀型112例,气虚血瘀76例,部分患者初期以气滞血瘀型为主证,后因诸多因素久治不愈而气虚血瘀。中医辨证: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患侧面部皮肤冰凉,舌质紫暗,有瘀血紫点,苔白薄,脉沉细无力,面色白光白,乏力等。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试验病例标准

2.1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难治性面瘫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的患者,可纳入试验病例。

2.2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和剔除标准)

①合并严重心、肝、肾病变和血液系统疾病者。②中枢神经或外周神经病变所致者。③颅脑外伤或颌面部外伤所致者。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谷维素30 mg,每日3次;醋酸泼尼松片20 mg,每日3次;甲钴胺1 mg,每日3次;曲克芦丁120 mg,每日3次。儿童按体表面积给药。1个月为1个疗程。醋酸泼尼松片服用20 d后隔日递减 1 mg,减完停止。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服自拟活血化瘀方,药物组成:丹参30 g,黄芪30 g,益母草30 g,红花12 g,地龙12 g,川芎12 g,当归12 g,牡丹皮12 g,太子参20 g,赤芍12 g,蜈蚣2条(研末冲服),僵蚕6 g(研末冲服),全蝎6 g(研末冲服),甘草12 g。首煎加凉水1500 mL,水开后文火煎15 min,滤下500 mL;二煎加水1500 mL,煎25 min,滤下500 mL。两煎浑匀后,等量分2次口服,间隔6 h,儿童酌减。每日1剂,水煎服。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鼻唇沟对称,口眼不歪斜,语言流畅,表情肌功能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鼻唇沟对称,口眼不歪斜,语言流畅程度稍差,哭笑时口角略偏斜。有效:临床症状消失,鼻唇沟对称,口角不歪斜,语言欠流畅,哭笑时口角偏斜。无效:临床症状消失,鼻唇沟对称,口眼不外斜,语言不流畅,哭笑时口角明显偏斜。

5 结 果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5.64,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6 讨 论

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瘀阻络脉。关于血瘀的概念较广,有“久痛入络为血瘀”“久病入络为血瘀”“离经之血不去为血瘀”“血脉相传壅塞不通”。各种致病因素及代谢产物蓄积,痰浊瘀毒是其主要病因病机,其损伤脉络形体形成“缩”—脉络拙急与血管痉挛;“窄”—脉络瘀阻与动脉硬化;“闭”—脉络瘀塞与血管阻塞或闭塞等共性病理环节,因此中医学提出“络以通为用”治疗总则[1]。

既然“络以痛为用”,那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则是有证可循的。从中医学观点讲,本病属本虚标实,脉络空虚,邪气瘀络,络气不通,脉络痹阻,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气机升降失常,最终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有研究[2]表明: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释放TXA2(血栓素)等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微动脉口径扩大,血流速度及流量均有改善,使组织微循环速度加快,血黏滞度下降,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增多;具有显著降低血液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减少主动脉粥样硬化病灶面积和降低主动脉内膜通透性,更重要的是丹参对缺血和重新灌流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缩小梗死范围。黄芪[3]能显著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提高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促进诱生干扰素,并能降低红细胞免疫黏附因子的活性, 提高增强因子的活性、红细胞表面C3b受体清除致病性免疫循环复合物的能力;具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还有抗衰老作用,能预防老年性动脉硬化,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兼有利尿的作用,能减少尿白含量,改善组织微循环,保护其功能。益母草活血化瘀,能显著增加微动脉血流量,其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同时有显著降低红细胞的聚集性,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具有显著降低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红花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地龙有溶栓和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纤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膜稳定性等发挥作用,经动物实验有缓慢而持久地降压作用。川芎[4]具有降低血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作用。当归活血化瘀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扩张血管并兼有降脂作用。赤芍具有改善功能性血液灌流变性,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并有改善微循环作用。牡丹皮能使血栓A2的合成减少从而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其提取物对血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溶解酶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太子参益气养阴能辅助正气。蜈蚣、全蝎祛风止痉,通络止痛,解毒散结具有抗炎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全蝎对血栓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同时使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均明显延长,抗凝血酶3活性和使纤酶原含量降低。僵蚕祛风除湿活血,可显著延长人血纤维蛋白原凝聚时间。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具有非特异性的免疫增强和类似盐皮质激素去氧皮质酮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扩张微动脉、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外周阻力及抗凝的作用。笔者从发病机制入手,配合西药制剂,有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增强疗效作用。

[1]吴以岭.脉络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

[2]王锦鸿,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词典[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599-679.

[3]陈云国,陈斌,陈斌国,等.胰岛素与中医中药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对比[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3):36-37.

[4]陈云国,陈斌国,何建成,等.西药配合中药活血化瘀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0):49.

猜你喜欢
鼻唇脉络面神经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考古发掘摹画出的古蜀文化脉络
打败鼻唇沟 恢复年轻光彩
面神经畸形人工耳蜗植入围手术期处理
鼻唇沟双叶皮瓣在鼻翼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针刀针刺治疗合并颈部症状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3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