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丽英
(苏州市职业大学 教务处,江苏 苏州 215104)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既是教学制度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及其教育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同时也给教务管理提出了新课题。
改革开放后,学分制在我国部分重点高校试行并逐步扩大到各类高校。学分制教育在高职院校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才开始进行试点工作。
学分制的本质是选课制和弹性学制,符合高职教育宽进严出、学制灵活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要求。同时,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和管理在满足高职教育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上更为灵活机动,导师制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做出指导,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了人们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颠覆了传统学年制的教务管理思想和观念。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以服务学生学分获取为目标,是学校教务处的基础性工作,有较强的规范性,具有全新的特点。[1-2]
学分制源于选课制,这是该制度的本质所在。根据学分制的要求,校方必须开设大量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选修课,学生则在教学计划指导下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能力情况和就业需求等选课。而且,学分制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导致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每学年都必须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在教学中设置实践环节(如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让学生在仿真环境或到企业中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帮助学生顺利就业。由此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教务管理中频现,导致整个教务管理过程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修满规定学分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学习困难或特殊原因延长学习年限而推迟毕业,还允许学生中途休学,保留学籍,在一定的时间内复学,同样允许学生选修第二专业。
在学年制教务管理模式下,以自然班级为管理对象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学籍,各项教学环节的管理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操作比较简单。而在学分制条件下,只要学生在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选课制允许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按个人需要制订学习计划、调整学习进度,修满规定学分就可以毕业。学分制的弹性化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同一年入学的学生,因选课差异在校期间的管理年限也会不同,教务管理对象已经由以班级为单位的群体转变为以学生为单位的个体。
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导致课程选修、时间安排和教师安排等方面都具有不确定性,提高了课程安排、教学资源调度、学生成绩管理和学籍管理的复杂程度。同时,在教务管理过程中,必须向学生有序、高效地传递各类信息,如每学期的开课计划、课程简介、教师介绍、选课安排、课程安排表、考试安排和学业预警等。可见,教务管理工作系统化、网络化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显重要。[3]
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在教务管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学分制的真正落实需要优良的教学资源来支撑,包括每学期开设足够数量的课程供学生选课,一支教学高水平的“双师”教师队伍,以及足够数量的配备现代化辅助教学设备的教室和实验(实训)室。当前,我校在校生数超过一万,由于受到教学资金投入的制约,教室和实验(实训)室的数量限制了课程安排。同时,学生在跨专业、跨学院选课时,因课程安排时间有冲突,容易选不到想选的课和教师,选课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教务管理队伍不稳定。由于教务管理工作琐碎、枯燥、压力大、责任重,易出差错,难出成绩等原因,一些人员不愿从事这一工作。同时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些能力较高的教学管理人员不能安心从事教务管理工作,留不住优秀人才。教务管理队伍工作效率不高。一方面,有些教务员没有系统学过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知识,对学分制条件下高职教学管理的特点、内容、方法和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习惯于按指令、文件和经验办事。另一方面,部分教务员协调沟通能力不强,面对学分制下复杂多变的管理活动,难以形成组织严明、执行高效的工作状态。[2]
从目前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来看,该系统具有普适性及较高的可靠性,能满足教务工作时效性的要求。但在访问集中的时候容易造成系统连接不上、数据不能及时保存等现象。另外,该软件部分系统功能与教学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从软件的使用者来看,有些人员信息技术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化办公操作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大大影响了教务管理系统效能的发挥。[4]
随着学分制的全面铺开,必须全局考虑教务管理的各项需求,加强以学分目标为导向的教务流程管理,加强课程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构建和完善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新模式。
根据高职教育规律和学分制管理要求,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教学管理手册》进行了修订,制定规范严密、适应学分制的教务管理规章制度,以促进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提升教学管理质量。
1.学分制教务管理制度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苏州市职业大学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对学分制的实施作了详细规定,如: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对课程设置与课程选修、学分与学分绩点的规定等。对于课程的修读、考核、预修、免听、免修、重新学习等要求,对学生转学、转专业、休学与复学、退学与试读、毕业等情况也作了详细说明。
2.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流程
在各类教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将各教学环节信息、决策、执行、监督等各模块绘制成工作流程图,以实现对教务管理全过程的有效监管,真正实现教务管理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
以选课工作流程为例,学校教务处规范选修课设置、开课及选课等环节,与各学院(部)共同做好学生选课工作。见图1:
图1 选课工作流程图
教学资源建设如果滞后于学校的发展和招生规模,将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一系列麻烦。应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和长远建设的需要,加大对教学条件建设的经费投入,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学分制对教学资源开放性的需求。在现有资源条件下,教务员按照教学管理活动规律的要求,结合教学资源的现状,将现有各种可利用资源按最优方案合理组合,尽可能满足教学要求。
对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专项建设,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教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础性保障。第一,建设工科、文科实训大楼,并对现有教室资源逐步进行改造,加强网络资源建设,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第二,增加教师福利待遇,鼓励教师培训深造,引进优质师资,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第三,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资源。
优良的硬件环境是实现教务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条件。教务管理系统依托校园网络平台,集成了教学计划管理、排课管理、考试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子系统,界面面向校院两级教务员、教师和学生等使用者,功能因使用者权限不同而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高了管理效率。
然而由于该系统并非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设计,系统功能仍需在实践中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调整。比如教务员发现目前使用系统打印出的成绩总表内容超过了实际教学结果的要求,而且页面设计也有不符合存档规定之处,所以将此情况反馈给软件开发方以作调整。由此可见,在教务管理系统开发者和使用者共同参与完善的过程中,系统的效能将得到加强,不断使之与学分制管理的需求相适应。
教务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教务工作的质量,打造一支通业务、善管理、会研究的高素质教务管理队伍是稳定教学秩序的保证。
加强教务管理队伍建设。首先,校院领导要重视教务管理工作,根据岗位需要配备教务管理人员,健全教务管理队伍。其次,重视教务员的业务培训。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务员外出学习和定期组织校内业务培训及交流,系统地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学分制教务管理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教务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同时,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科研能力培训,提高教务员的理论研究能力。再次,加强教务员的技能培训。教务员通过常用办公软件和教务管理系统软件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健全绩效考核体系。教务管理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程序性的工作,繁琐、压力大,易出错、工作成绩很难体现。由于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务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也没有适用于教务工作的激励机制,致使教务员大多工作态度消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以达到提高教务员工作积极性、稳定教务管理队伍、留住优秀管理人才的目的。
学分制的实施,必将推动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改革。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是学校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需要广大教务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中开拓思路,积累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总结。
[1]周旺.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要解决的十大矛盾[J].教育与职业,2005(36):14-16.
[2]王晓江,翟轰,赵居礼,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3):16-18.
[3]孙婷,辛明军.完全学分制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3):148-150.
[4]孟晓.强化内涵建设,提高学分制条件下教务管理水平[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65-67.
[5]魏星梅,衡孝庆.学分制下的高校教务管理职能转变探究[J].文教资料,2010(1)中旬刊:187-189.
[6]衷田田.高校教务员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2(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