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研究:学分制

2013-12-23 05:36栏目特邀主持人程宜康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学分制学分

栏目特邀主持人:程宜康

主持人简介: 程宜康,1956年生于江苏宜兴,教授,现任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高校管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等。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收录;出版专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新论》和《高等职业技教育教学质量理论与管理实务》等;主持、参与十余项部、省、市级教育研究课题,其中2项为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获得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多项教育科研成果奖。

主持人语: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职院校管理的相对“宽进严出”和适度“弹性学制”正成为一种趋势,一些院校已经逐步从学年制向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过渡,学分制下的课程管理也就随之成为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研究与破解的课题。以吴倩副教授为带头人的课题组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对高职院校学分制下的课程管理,以及现行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机制下的学分制自身问题,进行了很有意义的研究,同时,在学分制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具体实践。本栏目中几位教师的论文具体反映了他们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认识和深入思考。

吴倩在《学分制下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对策研究》中对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内涵的描述是全面而深刻的,只有对课程管理有着准确的认识,才能使学分制这样一种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与评价的教育服务制度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逐步地完善和发展。她指出的目前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课程问题可谓一针见血,例如“课程开发创新不足、课程体系规划设计不够”,“课程实施受资源限制,课程管理机制适应不够”,“课程评价多元化不足,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不够”等,并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同时,从她的研究中我们还看到了关于学分制的更为深入的哲学思考,以及一种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例如,文中提出要完善评价标准,用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和方法,使学分与绩点测量更具学生为本的人文意义,并由此让我们看到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从制度规范走向制度伦理的发展前景,这是令人鼓舞的现象。

建立科学的课程机制是实现学分制管理的重要前提。为此,吴湘在《“刚柔相济”的高职学分制管理模式探讨》中提出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分制管理条件下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要求,提出将相对刚性化的教学计划与柔性化的课程模块、灵活的课程选择机制相结合,实现“刚柔相济”的动态化教学计划管理。居丽英的《学分制下教务管理改革思考与实践》也从课程资源管理和课程实施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加强以学分目标导向的教务流程管理,加强课程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胡明则在《学分制背景下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的思考》中提出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通过实验实训的时间开放和内容开放,解决学分制实施中普遍遇到的资源性瓶颈问题。

提高学校课程质量应该成为学分制管理的重要目标。为此,许吉在《学分制下高校考试管理及改革探析》中认为应该以“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即需要更科学地设计学分结构及其内涵;还要建立考试质量分析机制,使考试这一学分计算的重要依据本身具有可信度和真实度。项丹和吴倩的《学分制背景下教材管理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则从学校教材管理现实出发,指出课程质量应从课程的源头—教材抓起,特别是要通过教材资源建设和教材资源管理,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服务。

总的来说,从本栏目的系列文章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作者对学分制的理论思考,更有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的现实思考,相信他们的研究对高职院校学分制下的课程管理实践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学分制学分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PDCA循环理论江苏开放大学课程管理模式构建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